这里有一支能“战斗”、有温情的医护团队

医生们正在认真查房

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宝宝们的情况

医生们对待宝宝足够有耐心

新生儿护理部的女医护人员们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成立于1954年,历经60多个春秋岁月不懈发展,现已成为芜湖市及皖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儿童中心之一。科室分为新生儿组、普儿组和儿童保健康复组,现有医护人员99名,其中医师33名,护士66人,女性占比9成以上。可以说整个医院,儿科的女性医护人员最多,占比也最大。不管白天夜晚,在普通病房还是重症监护室内,都能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听到她们细心的叮嘱。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着她们的优质服务用语:“用心呵护每一位宝宝,以奉献为快乐,以满意为宗旨!”在这里,见证了太多生命的奇迹,发生了太多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感人故事。患者的理解与感谢,成为所有医护人员努力前行的动力。

850克的“苹果宝宝”转危为安

二院儿科新生儿病区平均每个月接收新生患儿150-160人,其中部分是从县区和周边城市转院过来的。这些患儿中,早产儿最普遍,占比达1/3。对于早产儿的救治、管理和康复水平,二院儿科始终走在安徽省前列。“我们救治过一个出生850克的宝宝,在母体里还不到28周,只有苹果那么大,被称为‘苹果宝宝’。家人送过来时已奄奄一息,经过我们全力抢救,孩子终于转危为安,现在孩子都七八岁了,逢年过节家人都给我们发短信问候。”儿科主任医师王红群说,每次见证生命的奇迹,都是医护人员最大的欣慰。新生儿重症病房除了早产儿占比大,高危儿也很多,例如胎儿宫内缺氧、发生窒息,孕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婴儿出生后也会出现问题。由于责任重大,新生儿组的周小红主任、水卫华主任一刻不敢松懈,经常带病工作以缓解人手紧张,她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条生命,一个家庭的希望,医护人员要竭尽所能,让每个孩子健康出院。”

据了解,二院新生儿病房分为NICU(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组、新生儿黄疸组及感染组,能常规开展新生儿高频、常频及无创呼吸支持、PS应用、新生儿黄疸换血,PICC、脐动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全静脉营养等三甲技术项目,对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有自己一套规范化管理措施、先天性甲减的治疗也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NICU能处置各期早产儿、DIC、新生儿休克、新生儿呼吸衰竭、重度窒息、恶性心律失常、化脑、脑出血、重症肺炎、气胸、严重低血糖等危重症。

13岁孩子父亲感谢致歉

医护岗位是非常特殊的服务岗位,对孩子的治疗,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小心谨慎,但有时也会遇到家长不理解的情况。除了担负救治工作,医护人员还要全力做好沟通安慰,既有对孩子的安慰陪伴,也有对孩子家属的沟通解释。

曾有一位13岁的孩子因为持续惊厥于傍晚时分到二院儿科就诊,医生在对患儿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后,第一时间判断为心肌炎,孩子被迅速转到普儿区重症监护室,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爆发性心肌炎。“这是非常危险的病,死亡率很高,必须立即抢救,同时我们也下达了病危通知。”王红群主任说。她和科室的杨咏梅主任立即协同对孩子实施抢救治疗,孩子的父亲在外地打工得知消息赶回来,对医院的救治和下达的病危通知非常不理解,认为医护人员夸大了孩子的病情,出言不逊态度恶劣。“我们只能忍受,一边积极抢救孩子,一边不断地给这位爸爸做解释工作,经过一夜的积极抢救,到早上8点,孩子终于转危为安。”王红群主任说。直到这时,孩子爸爸才认识到医院的救治多么及时,“向我们表示感谢,也为自己不好的态度道歉。”

据了解,普儿病区重症监护室自2017年5月成立以来,抢救的危重患儿无数。前不久,有一位2岁男孩因重症感染、肺出血来到二院儿科,当时很多器官已经衰竭,生命危在旦夕。经过王红群主任、何国华主任及谢益春、李娜娜、李迟佳等医生几天几夜的精心施治,孩子终于转危为安。临出院那天,孩子父母及爷爷奶奶特地写了感谢信,买了鲜花送给医护人员。由于孩子小,在重症监护室家长是不能进去的,所有陪同护理都由护士进行。“孩子叫‘小叮当’,非常可爱,喜欢玩球,我们就把家里带来的球给他,还给他讲故事、唱儿歌。对孩子陪伴和安慰,这是非常重要的。”普儿区护士长熊鹰说。

据介绍,普儿病区诊治范围非常广,共有77张床位,在哮喘规范化管理、脱敏治疗、腹泻病、川崎病、性早熟、矮小症等方面诊治富有特色,PICU能救治各种中毒、休克,呼吸心力衰竭、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 、肺出血、爆发性心肌炎等危急重症。每一个孩子的康复,每个生命奇迹的见证,都是所有医护人员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保健康复让孩子未来更美好

“过来宝宝,阿姨给你贴个爱心。”在儿童保健康复病区的病房走廊内,护士长黄秀琼正在给一位患儿额头和手背上贴小贴画,孩子非常开心。“贴画是我自己买的,用来鼓励孩子,表现好了就给他们发一个。”黄秀琼笑着说。她在保健康复科整整十年了,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了然于胸,虽然这里的孩子都比正常孩子差一些,但她希望“孩子们能享受到一样的快乐。”

二院儿科的儿童保健康复病区是中国残联指定的“贫困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康复机构”及“儿童脑瘫筛查和康复基地”。记者看到,8位康复治疗师中有6位都是女性,她们年纪不大却很有经验,充满爱心和耐心,每天帮助孩子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有些孩子经过几个疗程康复后,运动能力提高,认知能力提升,再也不用来了,我们也会进行家庭随访。”治疗师苗蕊说。目前,越来越多家庭开始重视康复,而康复时间是越早越好,如果孩子是早产儿或高危儿,最好出生后几个月就能来康复,这样后期各项能力指标都会赶上来的。

为了孩子医护人员都是忘我的

二院儿科病区多,患儿多,但技术精湛服务至上。据统计,年门急诊量超1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千多人次,年危重病人救治人次2千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8%以上。

这么多数字背后,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奉献和牺牲。“我们科室几乎都是年轻的医护,很多都是新手妈妈,孕妈,还有的根本没时间恋爱结婚。”王红群主任告诉记者。她对科室人员情况很了解,普儿组的陶蓉主任母亲常年卧床,她只能利用休息时间照顾家人;郑昌玲主任有高血压、肩周炎,常常头痛、肩痛,但从未因此影响工作;杨咏梅主任也是带病工作不甘落后;儿童保健康复组的吴云主任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这些岗位上的带头人都是女同胞,她们也有家庭要负担,但时间几乎都给了患者;李娜娜医生2月份刚生宝宝,此前整个孕期都坚持在岗位上,每次抢救都是冲在第一线,忘记了自己是名孕妇,从不叫苦叫累。和她同一时间怀孕、生产的何玉娟医生也是一样坚持这种高强度的一线工作直到临产。张婷婷护士也即将临盆,但科室人手紧张,她也是每日坚守岗位。还有的新手妈妈们产假刚过就返回岗位,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固定下班时间,只能给孩子断奶。几天前,医生王君在抢救病人时,突发低血糖晕倒……还有很多大龄单身的医生护士由于工作繁忙,整天泡在病房,每天只有家和医院这“两点一线”,都没时间谈恋爱。

“我们的医护人员真的很辛苦,根本没有休息的概念,随时有需要随时上,但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们就无怨无悔,就会尽全力救治他人,我们也真心希望家属能理解医护人员,因为我们是同一个战线上的战友,让孩子早日康复,是我们共同的希望。”王红群主任说。

记者 李贾 文 许诚 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