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自行车,这样真的气动吗?

最近小牛自行车频频占据各媒体的头条,大有当年“野兽”之势。BX君也看了几篇,其中有些设计却在挑战我们的常识,不吐不快。

从官网介绍看“NIU AERO ROAD-09诞生于风洞,源自 NIU 品牌多边几何造型基因及 AERO DYNAMIC DESIGN 理念,符合UCI规则。”作为一个电动车企业肯花钱使用风洞设计自行车,非常让人钦佩。材料上使用日本东丽的T800和M40两种碳纤材料,就算大牌自行车也会用些T700来降低成本,可见它成本不低。

我们知道自行车设计越来越雷同,因为在UCI规则下最优的设计就是这些,想要突破并不太容易。气动管形主要是Kamm Tail(虚拟尾翼)和水滴形,大家都基于相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因此车架设计也非常类似。设计师也深知这一点,但他们必须加入“NIU品牌基因”,最终出现了这种让人看不懂的座管设计。

目前气动自行车的座管主要是水滴形和D形,D形还是基于Kamm Tail,通过虚拟尾翼效应来达到气动效果。使用D形座管是为了舒适性,可以增加前后弯曲程度。NIU AERO的座管称为气动桥,是一根椭圆形座管中间开一个很大的槽,官网宣称它能“全面吸收路面颠簸,激烈骑行中保持稳定”。

Ridley F-split前叉

实际上这种中间开槽的气动设计也不是没有,最知名的就是Ridley F-split前叉,在前叉腿中心有一道窄槽设计让辐条旋转产生的气流通过,从而减少阻力。首先这个设计是针对旋转的车轮会产生涡流(前叉腿两侧气流不平衡),此外这个槽不太宽,不至于影响到前叉整体的气动效应。不过Ridley最终还是放弃了F-split设计,通过将前叉腿间距加宽来减少阻力。

NIU AERO座管开槽太宽,或者说就是两根D形座管相对,之间会产生扰流从而影响气动性。如果在风洞测试中这样的设计有很好的气动效果,那算颠覆我们常识了,小牛也可以借此好好给车友和其它品牌上一课。

Canyon S15座管

再来看看这根座管的舒适性,使用分裂座管提升舒适性的设计也有。例如Canyon S15和S25座管使用了分裂设计,实际上它是由两根扁座管构成,提供了最大的弯曲空间,Canyon宣称这能提供20mm的移动。座垫角度调节则是非常聪明和简洁的设计,两半座管相对移动来调节座垫角度,同时浮动的座垫夹在座管弯曲时保持车座角度稳定。关键点是浮动座管夹,而NIU AERO座管头是刚性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矩形),就算两根D形座管有弹性,但是座管头刚性连接也无法提供相应弯曲。

只能说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如果说这样设计好看,每个人审美不同,我们无法反驳。说这样的设计实用,有需要时中间还可以塞条内胎,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说这样设计气动和舒适,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再来看看NIU AERO的后上叉,称为“后掠翼气动鳍”,使用扁平气动设计,相信这在气动性上会有一点好处,但是却无法弥补舒适性的损失。

我们不能拿“乐视自行车”来和小牛自行车相比,前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典范,小牛则成熟很多。但我们希望厂商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更多考虑自行车的本质是用来“骑的”,然后才是“看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