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倴城古城遗址

吴学良

河北省滦南县县城也称倴城,县城文化路北端,滦南县一中操场周围就是倴城古城遗址。古城遗址南北长352.5米,东西宽368米,高4.5米—6.5米,底宽20.6米,顶宽8—10米,占地12.97万平方米。古城以黄土夯筑而成,虽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如故,仍巍然屹立。

摄影照片/吴学良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所修《永平府志·古迹》载:“倴城废县,在滦州南六十里。”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修《永平府志》载:“州(滦州)南六十里,元将那颜倴盏屯粮处,今镇北遗址尚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所修《滦县志》载:“倴城,在县城南六十里,元将那颜倴盏屯粮处,今镇北遗址尚存。”1978年曾于遗址处发现一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所立的《共遵明谕》的古碑,是当时为保护古城的告示碑,亦记有:“倴城无城也,而以城名,且皆有所取。考倴之义,别无所据,忆昔有那颜倴盏者,元将也,岂此之得名欤,抑得之传闻?……”关于那颜倴盏,《元史》、《新元史》、《蒙史》均有对他的详细记载。《滦南县志》是这样记述的:“那颜倴盏,即元初有名的大将塔察尔,……自幼充成吉思汗宿卫,任火儿赤。”

倴城古城遗址之北为通津河,亦称漩河,现在我们称之为北河,为古运粮河。据《永平府志》记载:“漩河在州南五十里。……别出为古运粮河。……达蚕沙口入海。”辽东、辽西、燕京一带自古就有“粮仓”美誉,为滦河流经的中心地域,倴城傍河近海,便于集积粮草,且出海南运便捷,就地理位置而言,倴城确实是屯粮的理想所在。《元史·太宗本纪》载:“太宗十年(1216年)秋七月,……命金主以河北、山东未下之城来献,取消帝号改为河南王,如金主答应,即罢攻金之兵。但金主未从。……八月,史天倪攻取平州,金守将降。”平州所辖马城县以及马城所属之地倴城一带这时已归蒙古所统治。那颜倴盏应于此后来至倴城。《元史·太宗本纪》亦载:“太宗二年(1230年)庚寅秋七月,帝自将南伐……”《元史》、《新元史》、《蒙史》均载有当时那颜倴盏被授予行省兵马都元帅从太宗南征。据此,那颜倴盏于倴城屯粮应当在公元1216年以后至公元1230年以前。

摄影照片/吴学良

综上所述,倴城古城应为元代大将那颜倴盏所建,但据考证,古城遗址周围存有大量的汉代陶片,曾出土有战国时燕国的刀币、汉代蝇纹陶片、汉代铜簇、汉瓦碎片……这些足以证明,远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劳作生息,秦汉以前倴城一带已经形成聚落。历经沧桑,倴城古城遗址作为倴城悠久历史的见证,诉说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