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转型“下半场”:巨头抢跑跨境支付 中小机构创新难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2019年的日子并不算好过。

尽管从2018年的数据看,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都保持高速增长,但从第三方支付机构市场份额情况看,“2+1+N”的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依靠场景和流量的加持,支付宝、财付通已构成行业壁垒,其它支付机构难以突破。

这对中小支付机构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随着备付金政策、新的四方模式、防诈骗、反洗钱等种种政策的出台,支付机构的合规成本在逐渐增加。没有了备付金利息,在只能依靠手续费的情况下,部分交易量较小的支付机构,收入尚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生存已经越发艰难。业务模式创新和转型,迫在眉睫。

但目前看来,中小支付机构转型之路荆棘丛生,支付+、B端支付、金融科技、跨境支付……中小支付机构尚无现象级的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企业的出路或上市,或拥抱巨头。苏宁金融研究院在其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2019年1季度研究报告》中指出,从上市来讲,支付机构独立上市只有汇付、东方、拉卡拉寥寥几家成功。拥抱巨头或寻求参股,可遇而不可求。预付卡企业更是属于停滞状态,基本不发展新业务,只是维持日常结算。

在监管趋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只是中小支付机构,一些支付行业巨头也在加速转型,跨境支付和全球化正成为支付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统计数据显示,跨境出口电商年均增速超过30%,远高于同期外贸出口增速,已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新业态和新动能。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规模达1.26万亿元,占外贸出口比重上升至7.7%。

在中国跨境出口电商的快速增长的背后,亿邦动力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生态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中国跨境出口海外收款服务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尤其在2017末至2018年期间,市场短暂涌入一批海外收款服务商,以费率价格战为代表的新一轮竞争持续至今。从事跨境支付行业的公司在三年间从蓝海已经变成红海。

可以看到,目前,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巨头正在加速全球布局。支付宝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支付宝已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境外线下支付的服务,还在9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本地版支付宝”服务当地用户,支付宝也因此迈入10亿用户时代。微信支付跨境业务目前已支持49个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合规接入,发展了近1000家合作机构,支持16个币种的交易。与此同时,一些中小支付公司也在寻求“走出去”的商机,零费率、费率补贴、增值服务、搭建开放平台、对接Saas服务商,每一家跨境 支付企业都在打造自身的特色化服务。

扩大金融开放与一带一路帮助支付出海,国内激烈的竞争与国外的广阔空间也成为支付走出去的动力。支付领域积累的领先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具备向国际输出支付技术和服务的能力。中国银联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中国支付企业正不断推动自身产品和服务在境外市场的应用,通过服务、技术、标准和网点的输出,传递国内发展成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然而,转型的难点不容忽视。首先是支付+服务中的数据完整性、真实性问题。多数商户都会同时选择多家支付机构接入进行服务,而各个独立支付机构又无法进行数据共享,每个支付机构所拥有的支付数据都是片面的、孤立的、不完整的,以及有部分的虚假交易,这对金融类增值服务的提供造成极大影响。其次是金融科技转型中的技术能力问题。长久以来,都有部分支付机构以备付金利息或通道手续费为生,独立的支付机构迫于收入和盈利的压力,并没有很高的研发投入,缺少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

尽管国外广阔的市场空间正成为支付“走出去”的动力,但必须看到的是,跨境支付及全球化业务也存在一定风险。例如,虽然国内的支付技术和模式领先世界,但许多支付机构对于业务拓展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国内市场降低费率、搞价格战的方式上。下一步,跨境业务中的合法合规、金融安全等问题,也应受到更多重视。

部分资料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