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咖脑力激荡中,划划重点书目

首届主题出版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报记者 孙雯 通讯员 陈菲 整理

会场外的浙版主题图书展览

4月26日至27日,首届主题出版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

本次大会以“思想引领时代——主题出版的使命、特点和趋势”为主题,齐聚国内各大出版社的大咖,就此进行了密集的脑力激荡。

“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的5G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面对变化,参会的出版大咖们共同探讨新时代主题出版的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则可以听出,有哪些已出版的重磅主题图书可以一读,又有哪些新书值得期待。

理解和把握时代主题才可能写出好作品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能否准确捕捉和正确理解时代精神,是做好主题出版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看看过去的主题出版是怎么做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充满热情,社会各界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气息,这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此时,出现了一大批反映这一过程的文学作品,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平原烈火》,还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还有反映新中国建设发展过程的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等。当时的新中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时出现了很多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作品,如反映当时的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团圆》等都引起强烈反响。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回顾、反思新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成为时代的主题,所以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思潮,涌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古华的《芙蓉镇》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此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题,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优秀作品。在之后出现的寻根文学思潮,是我们寻找和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开始,《白鹿原》《尘埃落定》等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就是在这一时代主题的影响下完成的。

我们也可以举一些相反的例子。为何很多宣扬厚黑学的官场小说都成为过眼烟云?因为它们反映的是片面的现实、负面的现实。

所以我们说,只有理解和把握时代主题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即使是服务于某项具体工作的文学创作,如果没有深刻理解时代背景的话,就根本无法具备思想的深刻性,会变成简单的政策解读,这肯定不是我们的初衷。

主题出版,要“叫好”更要“叫座”

叶国斌(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之江新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干部读本》、“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丛书”、《群众路线与党内教育》、开卷有益“三读”丛书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主题出版物,并通过多渠道策划运营,输送到全国各地及海外。

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系统策划选题,也与多管齐下的探索市场化运作密切相关。

首先,约请权威作者。出版是内容产业,优质的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找到最合适的作者,掌握头部资源,是主题出版选题策划的重要方面。

《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约请的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树军,该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毛泽东著作辞典》,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求是》杂志原社长李捷任主编,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逄先知任顾问,160余位专家学者撰写条目,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2017年发行的《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由韩毓海等13位知名重点高校专家教授编写,获第34届浙江优秀出版物编辑奖。

2019年,我社邀请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等主笔重点主题出版物。

其次,挑选最精准的内容,是主题出版选题策划的另一重要方面。学深一步、学透一步,是做好选题策划的前提。

一是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07年首次出版的《之江新语》,除行销全国外,已进入多语种翻译出版工程,讲好新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故事。2011年问世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干部读本》,是全国首本干部读本,被多个省份列为中心组学习参考材料,销量达10余万册。

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编著的《红船精神问答》,分20问解答相关知识点,获第八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入选中组部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问答》《解读26个如何》《他重塑了中国》也将在今年上市。

二是围绕重要节庆、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

将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节点作为主题出版的策划契机,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传统:配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出版《群众路线与党内教育》;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即推出“践行全面从严治党”丛书等。

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我社策划、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启动点》,依据大量史料和采访记录,还原、解读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40年的变革历程,再现浙江样本的中国意义。

(本版文字仅截取各出版大咖的部分观点,部分小标题为编者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