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学探索奖”公布,首位90后获奖者是她

9月15日,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他们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

在本届50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获奖人仅31岁,她是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也是“科学探索奖”首位“90后”获奖者。

王光宇

跨学科

公开资料显示,王光宇在2020年加入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团队。

此前,她曾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成像。毕业后,她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关注智能科学领域。选择北京邮电大学,正是基于跨学科考虑,她希望能在这座“信息黄埔”平台上深耕发展。

她的跨学科工作,最直观的应用延伸就是数字医疗。

比如,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驱动的重大疾病动态画像新技术和远程高效防治系统”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世界互联网大会官网显示,在该项目中,王光宇提出了“智慧内生、原生简约”的孪生智能医疗平台。

形象地说,这更像是一个“智慧大脑”。它依托真实世界里海量、动态、多中心安全共享的安全数据,构建出可演化更新的孪生虚拟人体,来发展出一个应对复杂医疗场景的优秀“工具”。

拿慢性肾病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防治来说,王光宇和团队的目标是实现重大慢性病的无创早期筛查。

前面提到的“动态画像新技术”在这里就有体现。借助人工智能系统,他们可以通过非侵入式的眼底筛查、智能终端接入与大数据实时汇聚,也就是利用视网膜眼底信息数字化,来为患者建立时序演化的健康-疾病动态画像。

有了这个“画像”,可以更高效便捷地识别五年内会出现慢性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计算病人的风险系数,并对病情进展动态追踪,从而为远程智能决策提供支持。

这只是她研究中的一个缩影。她联合国内外多团队开展交叉合作,针对人工智能在复杂医学场景下存在的挑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已经被收入2021年《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专题“机器学习与转化”中。期间,她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背靠背连发两篇相关研究论文。

科技抗疫

王光宇在公开报告中称,以5G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新技术正在催生数字医学新范式。这种对于“新范式”的思考,促进了她在科技抗疫中的工作。

新冠疫情期间,王光宇和实验室的老师们,以及来自各地机构和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师、放射学家、呼吸专家和临床医生合作组成专家团队。通过密切高效的合作,夜以继日地研发工作,应用胸部影像(X-ray、CT)、医学文本等多中心、多维度的医疗大数据,研制了“面向新冠肺炎的全诊疗流程的智能筛查、诊断与分级系统”。

据报道,他们的工作数据来自7家医院的十几万张X光片胸片,训练出的算法准确率超90%。这套系统可以检测包括COVID-19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对临床救治方案量化评估及药物智能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在学术期刊《细胞》(Cell)、《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

同时,世界互联网大会官网提到,她提出的孪生智能医疗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时期及时部署到了湖北、广东、四川、安徽等多家医院,并在国际社会的疫情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想尽己所长,为医疗系统助一臂之力”,在当时,这是王光宇和团队最朴素的信念。

获得第四届“科学探索奖”后,王光宇直言“正在科研起步阶段”,来自社会的认可让她安心,“也感受到更多责任”。

“在未来一定要做出更不一样的原创工作”,她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