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咖啡后,剩下的咖啡渣还有利用价值吗?”
如果买一杯咖啡,拿到手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可以将剩下的咖啡渣做成咖啡皂,并且可以定制皂上的图案,这件事会不会听起来更加好玩一些?
近日结束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滕佳琪带领她的团队凭借咖啡皂商业设计获得了金奖。
“有用”和“好玩”
“咖啡渣制皂”这个点子源于滕佳琪的一次课外调研。
爱喝咖啡的她在咖啡厅调研时观察到咖啡渣被大量丢弃。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咖啡渣制皂的流程,不过并没有用于商业化,只是小范围出现在公益活动当中,比如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动手来制作一块咖啡皂。这种纯手工制作,非常考验操作能力,颇有点“偶然性”。制作一块咖啡皂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但结果或许只是一块并不完美的肥皂,这也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的热情。
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滕佳琪结合课堂所学的设计驱动式创新知识,借着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的契机,初步设计了一个咖啡渣制皂的机器原型,将咖啡渣制皂过程中的原料预处理、进料、加热、搅拌、冷却这一系列流程通过一台机器固定了下来。相比于之前的纯手工制皂,滕佳琪设计的机器可以实现5-8分钟制作一块咖啡皂,而且相比于手工制造,成皂稳定性会更高。最后她凭借这一方案拿下了一等奖。
大赛结束后,滕佳琪又开始琢磨,能不能把这项技术和这个变废为宝的思路带到更大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看到?那么下一步,就是把这个技术真正落地,并且实现商业化。
商业化阶段,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和价值就成为滕佳琪进一步思考的重点。“我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考虑它有没有用,我们需不需要。或许更深层次的,是它能否给我们带来一点情绪价值。”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有用”和“好玩”就成为滕佳琪带领的“咖物科技”团队在商业化领域继续探索的两个重点。
制皂本身是有用的,那怎么体现“好玩”?“好玩”从咖啡皂的定制化图案来。项目成员、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邵红梅说:“我们设想过很多定制图案的方式,最终选择了现在这种我们认为对用户而言操作比较友好的一种方式——我们设计的制皂机器体积不大,用户只需要将咖啡渣投入机器,在配套使用的小程序上自主上传图片选择图案,即可定制属于自己的咖啡皂。”
关关难过,关关过
从一个想法到实际落地再到如今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滕佳琪一路走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制皂过程中要控制环境,温度怎么设定才能够析出想要的物质;项目起步所需资源支持的缺乏;升学和项目比赛的各种琐事相撞……但当问起这些经历时,她只是云淡风轻地带过:“我觉得过程中最让我痛苦的是对项目本身价值产生的怀疑,看不到坚持的意义。”但所幸,在一步步走来的过程中,她对于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想让更多人关注到咖啡渣转化再利用的效果,看到咖啡渣的价值;同时,也想证明本科生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器设计和生产制造两个环节之间的差异带来了诸多难题。比如结构支撑问题。在设计软件中结构显示都是合理的,但在组装过程中却发现结果并不理想,内部结构承重不够、打印材料过薄过脆等种种问题导致机器破损。滕佳琪和她的团队经过不断修改内部打印结构、尝试不同的支撑和打印材料,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另一个技术难点是进料。经过预处理的咖啡渣的进料,还算是比较顺利,但是对于皂基来说,进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皂基本身是固态,而且带有一点粘性,因此为了方便进料,团队选择在一开始的时候将皂基做成不规则的形状,然后利用推进器投入进去。但是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无法通过称量来控制进料,但是又需要按比例进料。滕佳琪和团队想到了通过控制进料的时间来控制进料的量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咖啡皂的冷却也难住了大家。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冷却速度就要尽可能地缩短。一开始选择的物理冷却的手段,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难题一道接着一道,大家却并不退缩。最终团队想出了办法,用半导体的制冷片去实现冷却速度的提升。为了及时散出机器内部产生的热量,他们在机器改进过程中还加装了风扇系统排热。
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滕佳琪也直言自己成长了许多。面对否定,能够更加从容地看待和选择性接纳;跳脱出工科生的身份,也在商业模式设计、调研规划、团队管理等方面收获了成长,“同时,对自我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我知道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是适合自己的,以及未来要去做什么事情。”
走上公益之路
投身于发明与创造的同时,“咖物科技”也奔走在公益这条道路上。2023年10月,咖物科技和青田咖啡之窗携手举办了一次“创意咖啡渣主题日”活动。
团队在现场科普了不少咖啡渣的妙用:可以用于室内吸湿除臭,清除污垢,制成咖啡皂、香薰等等。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DIY咖啡皂,从准备材料,到放入模具,再到最后的制作完成,过程中充满着欢乐。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得以展现,做出的咖啡皂样式多多,有小鱼,有小猫脚印,还有的在咖啡皂上写上了“青田”两个字。家长们说,活动既增长了孩子的见识,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邵红梅说:“看到孩子们露出笑脸的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努力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这是我最感动的时刻。”
一支充满朝气的本科生团队,一群敢于创新的少年人,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贡献智慧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一路走来,滕佳琪和团队一起,把咖啡渣的故事一步步带上越来越大的舞台,讲给越来越多的人听。从咖啡渣到咖啡皂,是一次创新之旅,更是所有人的一次成长之旅。
(文字: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 郑君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