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始人可以退出初创企业吗?退出就等于懦弱吗?其实退出不是最简单的选择。最简单的是保持“僵尸状态”,不用动脑子,让公司既不增长,也不倒闭。选择退出是需要勇气的,也需要智慧。创始人如何判断自己该不该退出呢?本文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框架。不论如何,决定之权交到了你手上,你必须做点什么。文章来自编译。
图片来源:iStock (tatianazaets)
只要别死,就能赚钱。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好笑,但确实是初创企业的写照。
这句话摘自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如何不死》(How Not to Die)一文。在Y-Combinator(美国著名的创业孵化器)支持的三年艰苦创业历程中,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对于美国普通小企业来说,平均存活一年就能击败25%的竞争对手。到第四年,基本已经击败了一半。
对于获得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来说,这些数字看起来甚至更好。
图片来源:TechCrunch
如果你存活足够长的时间拿到了C轮融资,那么你就击败了大约90%的竞争对手。从发展方向上看,如果你在创业时成为独角兽的几率是1%,那么你可以通过存活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得C轮融资,从而将这个几率提高10倍。
现在,在一个95%的创业公司都以失败告终的行业里,提出“先别死”作为“我快要死了”的解决方案听起来很愚蠢。但深入研究一下,当你审视大多数早期创业公司倒闭的原因时,“先别死”还是有价值的。
CB Insights调查显示,创始人们将资金短缺和竞争激烈作为失败的首要原因。但当你与创始人交谈时,你会发现大家很少这样归因。保罗似乎同意我的看法:
当初创企业倒闭时,官方公布的原因要么是资金耗尽,要么是关键创始人跳槽。这两种情况往往同时发生。
但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他们丧失斗志。
结合我寻找 PMF (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的亲身经历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心得,我发现创始人感到崩溃和丧失斗志才是大多数处于早期阶段、产品尚未进入市场的公司的破产原因。
借用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在《创业维艰》(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一书中的用语,每个创始人都会经历“挣扎”。
下面是几个痛苦挣扎的例子:
1. 当你认为自己不应该成为公司的CEO时,你就会陷入挣扎。
2. 当别人问你为什么不退出而你却答不上来时,你就会陷入挣扎。
3. 当自我怀疑变成自我憎恨时,你就会陷入挣扎。
4. 当你回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创办公司时,你就会陷入挣扎。
5. 当人人都把你当白痴可没人炒你鱿鱼时,你就会陷入挣扎。
除了创始人的轶事证据外,《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研究发现,创始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出30%,而抑郁症只是精神痛苦的一种形式。创始人面临困境的原因有很多。
本文我将与大家分享我所见过的一些模式,尤其是那些在电竞、法律、咨询、金融、科技、体育、音乐等其他我未提及的领域中做到前 1%的创始人的模式。正是这些模式让他们跌入斗志全无的深渊。
一、为什么挣扎?
1.控制有限,100% 负责
人们大多来自竞争激烈的领域,习惯于掌控一切。我们设定目标、流程并加以执行。我们控制变数,大多数事情都在我们计划的误差范围之内。
在初创企业中,大多数事情都不会如你所愿。即使是见多识广的人,也会庆幸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哪怕只有 50% 的正确概率。
图片来源:Twitter
我曾在软银(Softbank)专注于投资金融科技,自以为对创办金融科技公司略知一二。但我却没有预料到科技公司估值暴跌、2022 年加息和 2023 年数字银行挤兑会让我头痛不已。这些都是我无法控制的事情。
控制欲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人会希望每个人都到办公室来。另一些人可能会坚持特定的设计流程。但我发现,控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时间。我们会不自觉地以时间来设定成果,可讽刺的是,时间又何尝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我们需要在今年第二季度突破 1000 个用户。
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完成 A 轮融资。
我希望在创业两年内估值达到 5000 万美元。
这并不是说公司没有达到目标或没有达到 PMF。而是说我们通常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
前 1% 的人对此感到困扰的原因是——我们一直是规则的例外情况,且希望这种情况能继续下去。
我们认为自己可以比别人更快地找到PMF。但是,当我们成为创始人中的普通人,需要花时间去寻找PMF时,创始人的抑郁情绪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最终,丧失斗志就会袭来。在这一点上,我经历了一段超级艰难的时期。
简单说说我的应对之道:毫不留情地放弃一切有损公司核心指标的事情。不要针对辨识度或虚荣指标(如估值)进行优化。高度专注于一个良好的迭代过程,直到运气找上门来。
2. 结果就是一切
我想起了 Alphabet 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的话:
你必须鼓励创新。随着公司的发展,决策会变得更加保守......接受失败,奖励努力,而不是奖励结果。
不幸的是,我们已经不在谷歌、麦肯锡或高盛了。在这个游戏中,尽管努力了,但却得不到A。
即使你见了 500 个投资人,用尽了所有的社会资本,也无济于事。如果融资失败,公司就会死掉。
即使你做了 1,000 次客户访谈,熬夜到凌晨 3 点还在分析数据,也无济于事。如果用户不买你的产品,公司就会死掉。
不管你是否精心策划了本月的第 11 次发布,是否思考用最巧妙的方式创造病毒式传播,它们都统统不重要。如果客户不来,公司就会死掉。
你懂我在说什么。如果做不好,你就会拼命给银行打电话,结果却被放鸽子,解雇你真正关心的团队成员,让公司关门大吉。没有人会可怜你在命悬一线的时候还在拼命工作。
本在他的《创业维艰》一书中说得好:“因为归根结底,没人在乎;经营好自己的公司就可以了”。
失去庇护。
为什么对各领域前 1% 的创始人来说,失去庇护会尤其痛苦?因为你们很可能拥有自己建立起来的庇护体系,或者至少是利用体系工作得很顺利。
在我干顾问那会儿,我们会砸数千美元做研究和做专家访谈,以便在几个小时内得到答案。我们还有几个安全网。在幻灯片中,我们有免责声明、脚注和附录来展示工作。我们还有学校、职称和工作的闪亮徽章,增加了我们的可信度。
在软银,我们有一个完整的研究部门和一个运营团队,这让我可以并行处理大量的工作流程。我们还可以与一些最杰出的人士通电话,向他们请教专业知识。
在创业之地,你会失去翅膀。
你不能花费数千美元去采访专家。没有系统可以利用。你没有几周的时间。也没人在乎你的资历。
我们过去利用影响和得以庇护的系统、基础和流程已不复存在。
你可以做世界上最好的分析,也可以在权衡各种可能性后做出完美的决定。但如果不成功,你就会回到原点,再试一次。这甚至可能不是你的错。这就像玩“博弈论”中的“最优策略”,你仍然是在玩概率。
听起来很难?嗯,正如本赞同的“如果你不喜欢在可怕和灾难之间做选择,你就不要当首席执行官”。
简单说说我的应对之道:抛开废话,忘记过去的成功。开始叠加一个个胜利,建立动力,产生一种向上的惯性。
3. 反事实与财务现实
“比较是快乐的小偷”,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
但是,当个人财务的现实每天都在打脸时,当你看到同龄人都在努力工作时,你很难不去比较。
钱是个实在的问题。最近,我与一些创始人交谈,他们在初创企业工作 5 年多后就转行了。他们拿着最低工资,每天工作 10-14 个小时,而现实却让他们束手无策。他们无法养活自己和亲人,只能靠最便宜的食物度日。
机会成本是昂贵的。如果你在所属的领域排到了前 1% ,那么机会成本就是时间。你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反事实代表,那就是你的同龄人在这个游戏中的表现。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咨询、金融和大型科技公司,他们会成为总监、初级合伙人和 L7。许多人的薪水达到了 7 位数,并继续积累财富。
你觉得自己是唯一的一个。与此同时,你的一些同龄创始人甚至已经完成了巨额融资,找到了 PMF,或实现了每周 10%的增长。他们似乎什么都想好了,过着你当初梦想的有意义的生活。
顺便说一句,这些都是与事业相关的事情。那你本可以用来陪伴家人的时间呢?或者找到合适的伴侣,许下共度一生的诺言?或者买下第一套房子组建家庭?
据我观察,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会导致过度工作和自我封闭,从而导致孤独。没有人会理解你所经历的一切。这没关系。
简单说说我的应对之道:即使所有人都以结果来评判你,你都要将自我价值与初创公司脱钩。你比事业和初创公司更重要。不要忽略最重要的事情而毁了自己。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那就找出来。
二、退出 or 不退出,这是一个问题
创始人退出是可以接受的吗?
在实现重大突破前,创始人是否注定在“挣扎”和“痛苦”中翻滚?如果没有突破,那就是失败和软弱吗?甚至是懦弱吗?毕竟,最优秀的创始人都有“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从未放弃”的变奏曲。
几个月前,作为创始人的我经历了一段自我怀疑的时期,上述问题一直缠绕在脑海中。我们仍在寻找 PMF。一些投资者开始变得不耐烦。我的二十几岁即将过去。朋友们要结婚了。还有很多其他原因让我自我怀疑。
我承受着压力,必须不辜负团队、客户、投资者和我自己的期望。此外,我还害怕公开承认失败,也难免会被一些人认为我是一个弃逃者:离开了这艘正在下沉的船的船长。
永不放弃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创始人的唯一途径吗?
创始人应避免最坏的情况。
我记得曾与一位成功的投资人漫步在玛丽安德尔湾(Marina Del Rey),他筹集了数十亿美元,并投资了我的公司。
那是我创业一年后的事了,当时我正如日中天。但在那次散步中,他给了我一个令人费解的建议。以下是转述版本:
丹尼尔,你做得很好。你有潜力打造一家成功的公司,对此我毫不怀疑,这也是我投资的原因。但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走过了所有的弯路,却看不到前进的方向,那么你可以选择离开。
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我认为你会失败。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见过创始人被困住,一呆就是好几年。他们很痛苦。许多创始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但当他们创办另一家公司时,我又投资了他们。
当一切都步入正轨时,我很少考虑他的建议。但任何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创始人都会从这些建议中感受到善意。
说白了,我并不主张创始人在困难面前放弃。如果你不能承受困难,你就不应该成为创始人。
不过,我建议创始人认真考虑结构化的退出路径,以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面对后果却无能为力。
许多丧失斗志的创始人最终可能会在初创公司中苦苦挣扎,却起不到实际作用。在是否关闭公司这点上很违背直觉的是,倒闭并不是阻力最小的道路。对于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来说,“最容易”的是保持僵尸模式,既不增长,也不关闭。
僵尸模式最容易,是因为它不需要主动作出决定。
创始人是指挥官。即使由投资人、客户、团队和自我组成的控制力宝塔指出了相反意见,你也必须做出决定。积极决策,决定去留,这是最重要的。我要挑明的是,决策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是因为提升技能、优化人际网络等目的而后退一步并不意味着你永远退出。
你需要做决定。
退出的路径
退出的策略几乎从未被提及,这让创始人很难做出这些决定。YC 提供了一套正式的问题,创始人在做出决定时应该问自己这些问题:
是否还有发展初创企业的想法?
能推动这种增长并从中获利吗?
是否想在这种增长所带来的初创企业中工作?
想与联合创始人一起,共同创办一家能带来增长的初创公司吗?
在与成功的创始人(他们已经达到了真实的指标,建立了真实的公司)交谈后,我了解到一件与反直觉的事:
他们没有回避“我应该退出吗?”的问题。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退出路径。如果满足某些条件,他们就会离开。
“如果我每周有 1-2 天感觉自己很糟糕,那也没关系。初创企业本来就应该是艰难的。但如果我连续几周每周有 4-5 天感觉糟透了,那就说明我需要离开了。”
“如果我学不到东西,或者我找到了更好的学习场所,那么我就会离开初创公司,去做别处做事。”
“我为了建立个人价值观上的特定愿景创办了这家公司。如果公司强迫我向这些价值观妥协,那我就会离开。它违背了我创办公司的初衷。”
“如果我和伴侣决定组建家庭,而我们的成长还不足以给我自己支付一份真正的薪水,那我会优先考虑家庭,去找一份工作。”
在创业过程中,创始人们也一次没问过自己上述问题,而是不断地回到“我是否应该退出”的问题上来。
我假设,那些积极寻求上述问题答案的创始人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他们具有真实性和信念。请注意,没有人提到“因为我害怕看起来像个白痴”和“因为投资者会失望”。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并为自己设计了解决方案:
当我真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时,我就会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
我没有隐瞒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和动机。即使它不完美或不道德,我也接受它。然后,我据此做出决定。
因此,即使其他人都怀疑我,我也会有一个完全相信我的人,那就是我自己。
三、我暂时不会放弃
我的公司并没有像两年前创办公司时我想象的那样,创造数千万美元的收入和改变世界,至少现在还没有。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幸运,因为我有一位了不起的联合创始人,他在一次次的起起落落中给我力量,同时还有投资者支持着我俩。没有他们,我甚至不会有这样的选择。
现在,我选择生存下去,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运气。但我并不认为这样就能让我比离开的创始人更坚强。
也许我的决定是对的。也许不是。但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你也应该这样做。
译者: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