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一个个科技项目落地生根,一家家农业企业茁壮成长,一座座古朴村庄美丽蜕变……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迭代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力破解农村缺人才、农民缺技能、农业缺项目等瓶颈问题,以科技之力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太湖南岸的广袤乡野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准定位 硬核实力匹配实际需求
科技特派员制度本质上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针对需求端困境,驻点开展以满足现实生产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工作。这个过程中,“针对性”是关键。
眼下正是水果盛产时节。在安吉多多家庭农场,湖州市农科中心甜瓜领域专家、市级特派员周利利正在水果大棚查看新品种薄皮哈密瓜生长情况。只见她随机选了3棵瓜藤,将藤上的哈密瓜取下称重并挑选了其中一个切开,测试甜度,做好记录。据初步统计,这批新品种亩产约5200斤,预计销售收入2万元以上。相比以往种植,经济效益翻了好几倍。
安吉多多家庭农场是一家以从事蔬菜、水果种植销售为主的农业企业。自从周利利派驻到该企业以来,积极帮扶企业发展。在她的帮助下,安吉多多家庭农场从智能大棚搭建到新品种引进种植,从爬地种植到立体种植,享受着一条龙服务,科技加持下,产值和收益均翻倍。
像这样精准对接需求,服务生产一线,紧贴农民心门的画面在湖州大地正不断上演。
近年来,湖州市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基层科技人员缺口数量和专业,从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科技派员发挥专长的着力点出发,积极与有关部门和高校院所对接,建立供需双方深度沟通、双向择优结对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形成“1+1”“1+N”的供需双方多向选择模式。2005年以来,共选派9批次539名市(区、县)派科技特派员投身于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第一线。
同时,湖州市还加强了对接匹配广度和深度。对上在做好省级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基础上,积极做好与市高校院所、农林部门科技人才的对接工作,从大产业大科技的角度引人才、用人才、留人才,并针对人才特长建立专业人才库;对下以挖掘区县乡土人才资源为重点,通过群众推、自己荐、组织选等方式,建立乡土人才库,并从库中推选一批专业科技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线服务。此外,在做好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工作基础上我市还鼓励科技人才组团开展多元技术服务,引导人才从“单兵个人突进”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2019年以来,共组建院士领衔的团队3个、生态养殖农业团队14个、工业技术团队6个,进一步整合院所研发力量,组团全方位、全覆盖开展服务。
通过对接“供和需”“上和下”“单和多”,湖州市探索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科技特派员精准选派模式,在全省率先将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拓展到工业和服务业。
奋楫笃行 广袤乡村施展满腹才华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成为了科技和“三农”结合的有效载体,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创造了高效能的平台。近年来,湖州市建立科技特派员“1站+1业”“1人+1村”“1企+1策”“1队+1园”“1家+1县”的服务模式,加快人才下沉、技术下乡、项目下村,让科技特派员一头连着科技,一头链接生产。他们在笃行“乡村立大志,农业创大业”的决心与实践中,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用智慧和汗水,在山野乡村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
徐海圣是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自派驻以来,他坚持以助推渔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长期扎根田间塘头致力于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或新模式的研发与推广,传播普及科技惠农知识,为经营主体排忧解难。在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2家,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培养18位当地技术人员入选湖州市“农民专家”。
像徐海圣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在湖州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利用学术专长和团队技术优势,结合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传授农业实用新技术,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和产业技术人员。2005年以来,共创建示范基地558个,培训人数37.6万人次,培养本土人才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1.8万名。
为打通科技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湖州市还鼓励科技特派员将先进技术和创新要素不断从“城”导流到“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5年以来,共引进新品种339个、推广新技术425个、转化科技成果1091个。以被称为农业“芯片”的种业技术为例,通过省淡水所等科研院所和科技特派员的不断科技创新,罗氏沼虾亩产量由原来的300斤提高了近4倍,全市种苗年产量占全国60%以上,总产值超40亿元,实现种苗良种化、产业化发展,有效推动了湖州“水产种业硅谷”建设。
实施一个富民项目,推广一批新技术,带动一个特色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湖州市积极组织实施各类科技特派员项目,截至目前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项目520余项,投入专项科技经费3836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9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安吉白茶为例,按照“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殷殷嘱托,通过实施精深加工科技项目,不断开发红茶、茶含片、茶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2022年,安吉白茶品牌价值已达52.06亿元。
创新机制 共富路上续写振兴华章
乡村振兴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只有让科技特派员更有发挥空间、更受尊重、更得实惠,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自愿下沉、尽心服务。
为此,湖州市积极建立“扩中”激励机制、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完善典型培树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紧缺高层次科研人员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鼓励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建立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机制,率先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等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加大扶持力度,从第八批开始,市级科技特派员个人项目资助提高至4万元,团队项目提高至8万元,个人年度工作补贴提高至8000元,调动科技特派员积极性。迭代升级《湖州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对科技特派员的农业科技项目优先支持、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优先考虑、业绩突出的优先奖励。建立系统科学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品德、能力、业绩等方面,进行一年区县考、两年市级考。对工作突出者进行表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对科技特派员成功经验和模范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让优秀科技特派员担任政府部门领导、行业协会负责人等职务,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技特派员“名利双收”,充分营造互比互学的浓厚氛围和关心关爱科技特派员的良好环境。
一系列举措给科技特派员吃下了“定心丸”。湖州全市科技特派员在派出单位、市级部门、派驻区县、派驻乡镇四级网络的共同服务管理下,创新创业活力得以有效激发。
围绕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湖州市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聚焦人才聚、平台强、农民富等方面需求,推动千名教授进千村、百个平台助千企、千项成果富万民。
科技特派员将一颗颗“创新种子”厚植于沃野乡村,一条条“致富路子”在百姓眼前打开。仅去年,湖州市举办农业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发布会、农业“双强”科技专项指南发布活动、众创田园创新创业活动等系列活动80余次。同时,积极建设区域“农科教创”一体化众创平台,打造“科技特派员+协会/企业/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户”共富联合体,惠及群众16.08万人,促进增收1.43亿元,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湖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