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15日,以“创新助推绿色、共享储气/储能库产业发展”为主题,第五届地下储库工程暨盐穴利用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诠释了当前地下储库工程的发展理念,即以绿色共享为基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合作共赢为纽带,深入巩固传统储气库建设成果,着力布局新型储能库前沿技术,共同推进储气/储能库行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储气库作为“储”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安全平稳供气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事关国家战略、民生大事。1999年我国建成投产了第一座商业储气库“大张坨储气库”,拉开了中国储气库建设的序幕。历经20余年发展,中国储气库在复杂地质条件选址、油藏协同建库、盐穴高效利用、工程技术攻关、生产风险管控、运行安全保障、技术装备研制和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支撑了储气库规模化建设,当前全国地下储气库数量已经提升至20余座,累计库容超过600亿立方米,建设数量和规模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形成的系列建库技术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不断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地下储库工程正迎来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当下,全球正加速向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转型,储气/储能库作为能源转型、战略储备与调控保障的关键载体,其重要地位愈发凸显。我国正在积极响应国际能源合作倡议,将能源转型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不仅在传统储气库领域继续深耕细作,也在着力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储氢、储氦等新型储库创新建设,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储能体系。
在此背景下,储库领域院士、专家学者、现场管理及技术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储库未来新发展,共谋储库绿色低碳新变革,共同应对新形势下储库高质量建设新挑战,共同推动储气/储能产业融合新业态。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冯艳成、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耀强、德国搜空声纳盐穴测量公司总经理Andreas Reitze(莱策)分别致辞,回顾了储库行业发展成就,分析了当前的重大需求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分享了储库领域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提出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助推绿色、共享储气/储能库产业发展的倡议。
在特邀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作了《对双碳目标的认识与战略路径思考》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作了《国内外储气库工程技术现状与趋势》报告;清华大学教授兼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教授作了《大规模电制氢及地下盐穴储氢关键技术及工程展望》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作了《储气库救援井水力喷砂定向射孔封井技术及应用》报告;德国搜空声纳盐穴测量公司部门经理Olaf Kruck作了《盐穴储氢库运行、监测及腔体测量技术及应用》报告;江苏煤炭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文光作了《江苏煤炭地质局盐穴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及工程实例》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集团科技管理部总经理江同文作了《天然气驱油与地下储气库协同建设实践与认识》报告。
3位院士及4位业界权威专家的学术成果不仅为攻克未来复杂条件建库、全方位安全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瓶颈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也将为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储库发展模式发挥重要作用。
苏义脑院士强调,加快储库安全高效建设,构建多元化地下储备体系是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按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孙金声院士回顾了储库工程技术发展历程和重大成果,指出了储库行业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明确了储库技术发展方向。
在主题报告环节,40位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代表聚焦储库领域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深入交流探讨了储库复杂地质条件选址、油藏协同建库、盐穴高效利用、高质量建井、地面核心装备研制、生产风险管控等关键卡点,明确了基础理论突破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思路与有效途径,对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博采众长、充分交流,共同为储库行业发展建言献策,达成了互融互通、携手合作构建储库创新技术体系的共识,开启了储库事业发展新篇章,为促进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和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