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2023年传媒业内容生产创新展望

日期: 来源:青年记者收集编辑:青年记者

 作者:王佳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映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

2022年对中国传媒业而言颇为重要,取得诸多发展,亦是承上启下的一年。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的开局之年,是后疫情时代的重启之年,传媒业也将进入盘整、转型的关键时间。面对不确定性、压力和挑战,传媒业被赋予更高期待。如何突破?后疫情、技术革新与数字调适是传媒业内容生产创新的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的修复性新闻实践

一些学者将新冠疫情视为新闻业的关键事件,认为“在疫情期间新闻业的生产模式与其社会意义都发生了显著转变”。[1]从查士丁尼瘟疫、黑死病到1918年的大流感,历史上有很多大流行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案例。一个重要缘由是为了对抗病毒的疯狂复制,国家和社会不得不打乱原有社会秩序,集中资源去过“临时性”的生活。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媒体报道的显著议题,“非常”艰难的时刻,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媒体做出了很多新探索。2023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从疫情中复苏,传媒业即将步入后疫情时代,“临时”的新闻业创新将被重新审视,一些创新将进入永久模式,一些创新将可能进入有限使用模式。

第一,疫情期间媒体的云端协作将成为永久模式。抗疫期间,线下采编工作受到影响,编辑部里的“云上”操作成为常态。“云上”操作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云端采编。打破时空限制的“云采访”,连续三年在两会等重大报道中成为新的重要手段。二是媒体内部的编辑部远程协作。疫情期间很多员工居家办公,各地编辑部探索了一部分人线上、一部分人线下的混合编辑部模式。随着疫情稳定,各地逐渐放宽公共卫生政策,但是因其便利性,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编辑部模式、云端访谈、5G+全息异地同屏等云端采编协作模式将会保留下来。

值得考虑的是疫情时期的“临时性”创新进入后疫情时代之后在何种条件下适用。云端采编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节省了编辑部和被采访人的时间成本。但是“云访谈”意味着“新闻现场”被技术中介,记者和用户一样看到的是技术展演的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中的环境语言、肢体语言以及更多潜在的传递真相的因素消失了,记者在新闻现场中的观察、体验、对采访对象的机动性筛选、与采访对象的随机交谈……亦受到制约。后疫情时期,云端采编模式的使用数量、使用条件应从新闻采编规范、拟态环境建构等层面做更多研究。线上线下混合编辑部的运作方式亦存在相似的适用性问题,在编辑部的决策性讨论中,线上员工与线下员工一定意义上拥有不同的话语权,线下更易成为讨论主场,线下员工的意见更容易成为决策的关键性意见。后疫情时期,回归常态的传媒业需对混合编辑部的使用条件做何种限定值得思考。

第二,增加建设性新闻,以促进后疫情时期的复苏。建设性新闻兴起于欧洲和美国,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启发受众以更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主张报道能激发对策,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纳入社会反馈机制,赋予新闻更具建设性意义的角色”。[2]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进入恢复和发展期,全社会集中力量生产复兴,传递正能量、促进公众参与、寻找对策方案的建设性新闻将会被特别需求。传递正能量不等于简单化、口号式地单向灌输正面报道。疫情结束之时才是回头盘点之时,新冠肺炎大流行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伤痕,高质量的恢复性叙事实践,呈现问题和发现问题,引领受众参与协商,是媒体新的探索方向。

第三,对公众叙事框架的采纳。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之一是公众叙事进入高潮。疫情对日常生活的改变,激发了公众的个体叙事热情——年轻白领、教师、农民、城市里的打工人……以个人身份用图文、视频记录疫情生活,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和传播。公众叙事由大量具体、独特的细节构建而成,从武汉抗疫到“二十条”之后阳性患者所做的新冠攻略,在新冠疫情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公众叙事的框架是主流媒体内容的互补框架。主流媒体从宏观层面构建叙事框架,公众叙事更加注重微观叙事,作为一种完全平民化的表达,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展演,往往更具有感染力。在新的内容生态环境中,不同内容生产者共存,不同的叙事框架碰撞会产生多元的复杂的舆论环境建构角度。如果方向一致,主流媒体传播的声音会协同放大;如果方向相反,主流媒体传播的声音会被对冲、消解。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已经探索了对公众叙事的多种使用方式,或利用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端口汇聚展播个体故事,或采用公众叙事框架进行一些轻松风格的报道。这些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使得媒体与公众的关系从对话模式转向共在模式,更有助于达成社会共识。

人机共创:AIGC、数据、

元宇宙赋能内容生产

“科技进步如今进入一个爆发式且往往是颠覆性的阶段,犹如一本刚印好的日历,还没等翻开就已经跨年。”[3]彭增军教授的形容形象地描绘了科技创新进入奇点的情形。2022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物联网……多种技术应用呈爆发式发展,技术革新从单一技术突破走向多项技术集成性突破——2023年,传媒业人机共创时代来临。

第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提速落地内容生产。AIGC技术在2022年出现了突破性进展,9月底Meta公布了AI制作视频工具Make-A-Video,10月,Google发布了Imagen Video和Phenaki,这些工具通过文本就可以生成一段情节连贯的视频。10月9日,B站上的UP主“秋之雪华”公布了全球首个AI绘图、AI配音的动画《夏末弥梦》的DEMO。11月,AIGC开始广泛进入我国投资者视野。例如,数字政通公司目前在视频、文本及语音数据等方面均有AIGC的技术储备和业务应用,表示“会基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大数据,运用AI算法智能识别民生诉求话题、责任主体、敏感词、热词以及情感词等关键内容”[4],以升级12345热线业务。AIGC也正在赋能媒体内容生产各个环节。目前,百度已经将AIGC用于百家号创作,并和媒体展开深度合作。百度还探索将AIGC用于数字人,百度数字人家族入驻快手,可以作画、作诗、写小说、写歌词,还将开启24小时AI直播。2022年被称为AIGC元年;2023年,AIGC的应用场景将更具有更多想象力。随着AIGC数量和质量的显著提升,内容生产将迎来革命。AIGC图片、短视频……将大大降低内容生产的人力成本。AIGC和数字人技术结合不仅意味着更为海量的内容将进入互联网空间,也意味着人在更多场景中穿梭,例如专家可以使用数字人出席更多需要发言的场景。不过,与此同时,虚假信息等问题也将更难以应对。

第二,元宇宙产品与应用陆续进场。另一项需要想象力落地的技术是元宇宙。2022年,元宇宙已经成为投融资强劲增长领域。《“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为元宇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各省市纷纷出台元宇宙相关政策,搭建元宇宙生态场景,探索元宇宙产业发展计划。在一定意义上,元宇宙最终可以理解成数字虚拟社会,这是技术驱动下的关系变革。但从元宇宙的系统性结构观察,元宇宙并不会创造一个全新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尽管元宇宙应用在加速落地,但其正处于描绘、实验、建设、连通的初始阶段。在内容生产方面,大量应用落地集中在虚拟仿真和需要提高效率及协作的领域。2022年8月,齐鲁壹点自主研发的元宇宙产品“壹点天元发布厅”亮相,并进行了首场元宇宙直播。2022年5月,人民日报发布首个数字藏品……目前的元宇宙产品赋能内容生产的是虚拟仿真空间的协作,例如重大新闻报道可以在元宇宙中搭建新闻现场,以超现实的手法让用户获得最为直观的沉浸式新闻体验。2023年,更多元宇宙产品与应用会陆续发布,元宇宙社交平台等则可能带来突破性创新。去中心化的传播、具身传播……最终可能带来内容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不过目前传媒业对于元宇宙的应用设想更多是基于技术可能性进行的想象,元宇宙成真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第三,内容生产进一步数据化。内容分发平台依据数据分析进行智能化分发,根本性地改变了内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模式。2023年内容生产将进一步数据化,一方面,新技术不断升级,新型主流媒体日益智能化,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广泛应用于智能编辑部建设之中;另一方面,数据思维将继续去魅,逐步纳入新闻从业者的日常工作。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发展三十年,深刻改变了社会的连接关系,积累了大量数据。随着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的发展,更海量的数据加速积存,数据分析成为理解事物背后联系的重要方式。数据化社会因数据分析呈现的有价值信息越来越多,提升数据利用能力成为媒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数字调适

媒体融合自2014年被提出,2020年9月进入“深度融合发展”新阶段。2023年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第三年,也将是提速攻坚之年。在用户转向移动互联网并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内容生产实践也遭遇新的挑战,如何寻找新的突破是诸多媒体面临的共同问题。

媒体内容生产转型历经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容生产移动优先等几个阶段。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内容生产的未来趋势应是进一步提升媒体面向移动互联网生产的效能。2023年,媒体应研究和吸纳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加快数字调适。

第一,数字生产规则调适。技术驱动下的传媒业变革之剧烈使得“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传统新闻学体系——包括核心概念、理论话语和伦理规范等——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对技术驱动的新的新闻现象和新闻业态的解释力”[5],数字新闻学理论的学科探索也意味着媒体对于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探寻走向新的阶段。媒体内容生产如何更适用于互联网用户成为更深度的议题。

首先,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则。相对于线下大众传播模式,互联网传播包含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形成了很多新的规律。作为职业内容生产机构,一些媒体往往重生产、轻传播,未来则需要进一步调整编辑部日常生产与传播的规范,以提升面向互联网生产和传播的效能。例如,如何适应不同平台的算法以提高跨终端分发的效率。再如,如何适应情感传播。数字新闻用户较传统新闻受众更易于对新闻过程进行情感参与,也体现出更强烈的以行动介入社会进程的意愿[6]。情感表达形式也存在于以往的新闻制作实践中,但如何更规范,更能调动数字用户参与性,多数媒体需要学习和调适。

其次,“新”与“旧”的调适。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守正创新始终是媒体强调的理念,但是如何守正,如何创新,则需要不断探索。2022年,中国新闻奖修改了奖项设置,改按传播介质和作品形态设置奖项为贯通各类媒体、按作品体裁设置奖项。这意味着业界经过多年探索达成共识——新旧媒体在消息、评论等体裁上并没有差别。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度出现过很多类似的探索与争议,例如技术和内容的关系、新旧媒体的内容生产标准等,随着数字新闻理论研究的进展,2023年媒体的内容生产实践将会继续调适,探索内容生产规范对新规则的吸纳和融合。

再次,适应用户新闻消费行为的变迁。互联网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数字用户成为可计算的人,从内容消费者转变为集内容生产和消费于一身的人,获取内容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互联网中介的数字交往也使得用户群体改变,用户圈层化,网络共同体和数字落差并存,深度理解用户才能提升内容传播效能。例如,“偶遇式新闻消费成为年轻群体的重要新闻消费方式,社交媒体好友开始充当新闻把关人”[7],而老年群体则因数字鸿沟问题难以获取有效的高质量信息。如何让优质内容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内容有效抵达不同人群,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内容生产组织革新与调适。提高面向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效能,也需要媒体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内容生产组织,完善内容生产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需要致力于两个方向: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和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结构优化。2023年内容生产组织创新将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层级新型主流媒体面向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的搭建和完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必须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2022年,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国遴选60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2023年,地市级媒体融媒体中心将提速建设,其他层级媒体机构则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新型主流媒体主力军挺进主战场,需要进一步增强面向新媒体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创新组织架构和流程,融媒体工作坊、MCN等多种小而美的内容生产创新组织的探索带来更多优质产品,2023年会有更多尝试。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王佳航,白映雪.后疫情、技术革新与数字调适——2023 年内容生产创新展望[J].青年记者,2023(01):24-26.

相关阅读

  • 做好融媒转型“+服务”大文章

  • 作者:刘江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下半场,各级主流媒体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新
  • 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传播的平衡之道

  • 作者:胡岑岑(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网络视听行业稳步发展: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优质内容稳定产出,视听技
  • 疫情三年│最艰难的一届学生,开考了

  • 三年疫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注定是无法忘却的岁月。我们亲眼见证了新冠的发生、发展、变异到最终的结束。三年疫情,终于走向全剧终。但这群孩子的人生,才刚刚迎来新的开场白。20
  • 期盼2023丨邱亦婷代表:旅游人会活得更精彩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彬彬 市委报道组 徐振华关键字:活人物名片:邱亦婷,省人大代表、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接待部接待员2023年最合我心意的字是“活”。经历了三年的疫情,旅游

热门文章

  • OPPO k1的低价高配真实么?网友:不看不知道

  • 近日OPPO一款新机OPPO k1,摒弃了高价低配,就连自家老大哥r17都要怼一下。更是放弃了请代言人,以往的OPPO手机还没出来,各路流量小生,花样美男的代言就先来了。还有线下销售人员的
  • 一招教你手机无限制成为一台新设备

  • 大家平时用手机去注册app,肯定会遇到检测设备异常,交易关闭,等问题 这个都是手机已经不止1-2次注册过此app,不断更换手机仅是一个暂时的方法,却不是长久之计,手机总归会用完
  • 从零开始如何开网店

  •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购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购物方式了。网购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涉足电商事业,那

最新文章

  • 2023年传媒业内容生产创新展望

  • 作者:王佳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映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2022年对中国传媒业而言颇为重要,取得诸多发展
  • 九江春运加开旅客列车65趟,预计发送141.8万人次

  • 九江新闻网讯(代建力 桂传芳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陈沽玥)2023年春运自1月7日开始,至2月15日结束,为期40天。根据车票预售情况和大数据分析预测,2023年春运,九江车务段预计发送旅
  • 厦门13家医院开设“阳康”门诊

  • 导报讯(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张从云 江昌铭)明明核酸检测已经转阴了,但还是觉得很累,咳嗽、喘气、乏力、失眠……在“阳康”后,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仍有不舒服的症状。近日,厦门市多
  • 做好融媒转型“+服务”大文章

  • 作者:刘江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下半场,各级主流媒体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新
  • 河北秦皇岛:让信用体系建设便民更惠民

  • 市民在“一窗通 零成本 即时办”窗口办理业务。2022年12月19日上午9点多,一家商贸企业的负责人张洪波来到海港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信用绿色通道,办理变更企业经营范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