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萍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九大任务,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进行部署,这凸显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内涵表明,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建设水平。从完整性看,当前我国在“五基”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还存在“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补齐短板。从先进性看,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底层技术开发能力仍较欠缺,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开辟新领域。从安全性看,我国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能力还不足,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力仍需提升,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本路径指明,依靠科技创新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当前,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的集中涌现和加速落地,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回顾全球工业发展脉络,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智能化,正是基于蒸汽机技术、电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等革命性技术对制造业的赋能,推动生产力实现巨大跃升。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依靠以科学技术新原理、新组合、新应用为基础产生的突破性创新,不断丰富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发达国家领先发展的历史规律证明,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带动是其领先的一般特征。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古代大帝国最终走向衰败和解体,除了政治、军事、地缘上的原因外,创新不足和技术停滞也是重要原因。历史上,我国科技发展长期处于追赶状态,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更多体现为支撑,当前我国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未来有能力也有条件以科技创新来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持续强化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科创内核”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16家省实验室、40家省产业研究院、36家省中试基地相继落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0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创新联合体高效运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引领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下一步,这方面的工作发力点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快构建更加匹配的技术创新体系。当前,科技创新在引领河南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研发投入与经济体量不匹配、创新平台数量与制造业规模不匹配、创新要素配置与企业研发需求不匹配等现实障碍。因此,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应更加注重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的匹配度,立足我省产业大多数属于非研发密集型产业、企业中头部企业及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偏少等现实基础,引导企业进行低研发投入创新,加大商业模式、产品应用场景、创意设计、数据挖掘等领域创新力度。
加快培育更具标识的新质生产力。从行业属性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因此,对于传统产业仍占半壁江山的河南而言,应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打造具有鲜明标识度的新质生产力。如在食品产业聚焦新消费,探索在方便速食、植物肉、药食同源等品类上不断出新,依托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在材料产业聚焦高端化,紧盯关键材料、前沿材料国产替代需求,依托新技术打造新质生产力。在服装产业聚焦新国潮,融合中原文化元素强化颠覆式产品设计和品牌设计,依托新设计打造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动更加聚焦的关键技术攻坚。围绕当前河南聚力打造7大产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的战略部署,聚焦重点产业链布局关键创新链,加快推进7大省级产业联盟高效运行,强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效能提升、创新成果转化。集聚省内外资源,优先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装备等优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保障重点产业创新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加快打造更加融合的创新“命运共同体”。以产业联盟、创新联合体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联动“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机构精准切入,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适配性对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地方配套率。推广“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研发组织模式,实行重点项目“揭榜制”“赛马制”“PI制”,激活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赋能效率。
加快塑造更具朝气的创新创业生态。一方面积极链接域外高端创新要素,支持头部企业在欧美日等国并购境外科研机构、设立研发中心,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支持优势企业在沿海发达城市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利用当地科创资源为我省服务。另一方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人才引进、科研平台、金融服务、政策扶持等创新要素发力,培育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