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面肚子

張会民

关中平原有秦岭渭水的滋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历史上最早被赞誉为"天府之国",亦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盛产小麦,小麦出粉率高,筋道白皙,易揉易和。有这些先天的优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早就想着法子把麦面捏弄出了各种面食,享受着上天赐予的营养和美味。多年来的饮食习惯,面食成了关中人必备的食材,肚子中每天都要装进去些面食,"三天不吃面,肚子慌乱转",问到关中人饭食要求,总会微笑着拍拍肚皮:咱这块是"面肚子",咥一碗面比吃啥都好!关中人去外地出差会友,山珍海味"面肚子"吃不惯,总是打听寻找面馆,指摆着面馆老板做上一碗不太地道的粘粘面,调上红红的辣椒,安慰早已饥渴的"面肚子"习惯。在外地工作生活回到家乡的关中人,下了车第一件事,先是跑到自己记忆中的面馆,不言不传地埋头吃上碗面解个嘴馋,才算真正回到了家。面食情结已深入到大伙的骨髓,形成了极富特色的"面肚子"文化。

关中人脸方口宽,喜好吃面,创造出的面食样样很多,而且各地的特色也不尽相同,走在关中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琳琅满目的面馆招牌伴着各种做面时的动作手势、吃面时的投入吃相,形成了一幅惬意舒适、安逸自足的面食文化图卷。"生意做遍,不如卖面",街道里饭馆人气最旺的肯定是面馆。西府的臊子面、摆汤面,户县的软面、棍棍面等等,形成了西府面食的特色。渭南一带有大力的手撕面、炉齿面,澄城的扯面、旋面,韩城的撅面,蒲城的刺角面,华阴的大刀面,合阳的踅面、糊卜,临渭的饸饹等等,加上新疆的拉条子拌面、兰州的拉面、山西的刀削面,各种面馆星罗其布,摆布在一街两行。宽面、细面、硬面、软面、汤面、干面、清水面、粘粘面都使出浑身解数和绝招妙方吸引招待着四面八方的"面肚子"朋友。

关中人每天的午饭必定是各种面食,一天不进些面食,就感觉没有见饭,浑身无力,精神不振,干活做事就像霜打了似的来不了劲头。慢慢地把面食也融入到各种节气和婚丧嫁娶过事中。老人过寿要吃长寿面,腊八节要吃腊八细面,丈母娘招待新女婿要吃鸡蛋臊子面,过事结束答谢乡邻要吃散场面,迎接远方客人也要招呼吃迎客面。特别是大年三十要吃宽片片面,也叫吃钱串子面,狠不得把擀好的面劙成一尺宽,二尺长,年满月尽端一老碗面吃进"面肚子",祈求来年多挣些钱币票子,广进财源,幸福美满。

做面食程序不复杂深奥,面和好后要放置一回,称作醒面,醒完后进入揉这一关健步骤。"捂到的醋,揉到的面",揉面要实在使劲,讲究揉至"面光、手光、盆光",才算揉搓到位。用擀面杖擀面是个技术活,心灵手巧的关中妇女三下五除二就能将一疙瘩面团擀出来,而且薄厚均匀,筋道光亮。再经过劙面、下面、煮面、捞面环节,就剩下调面吃饭了。调面的调料、菜品样样很多,味道好坏在于对调料和火候的拿捏搭配,最简单的要数油泼面。给捞到碗的面上放些葱、姜、蒜、盐和干辣椒面,将滚烫的熟油泼在辣面子上,只听"丝拉"一声,满屋飘香,面味、油味、调料费掺杂在一起,馋得人口水直流,食欲大增。端上面碗,捏上两轱辘大蒜,踅摸到村巷中央,圪殧在碾盘上,边吃边谝,吸入一口面就上一口蒜,直到吃得嘴上流油,额头冒汗才算过瘾。吃完再喝碗原汁面汤,压上半截蒸馍,然后有节奏地拍打着肚滚腰圆的"面肚子",点上根纸烟,伸长脖子吼几嗓子地道的秦腔,关中人生活的滋润惬意,逍遥自在,皇上看了都会羡慕眼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