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国》:说好了是来看美食的,最后甜到爆的,却是他们的笑

01

最近看了一部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一集很短,也就五六分钟。每一集展示一个小店,二三种特色早餐小吃。

由于地域差异,很多美食,饶是我这个吃货,因为没有亲口品尝,所以并不曾动心。

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每一个小店店主的笑容。那份浓得化不开的幸福,就好像要从屏幕里流淌出来。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幸福真人秀。因为真实,所以特别动人。

在城市的某个小巷里,毫不起眼的店面,三五张桌子,甚至只是一个临时的早餐摊。熙熙攘攘的食客,平均一个人的消费也不过三五块,最高也不过二十块而已……

在很多人眼里,大约这些小店店主,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因为生计所迫,所以不得不操持着这样一份营生。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至少,《早餐中国》镜头下的这些人们,是自己主动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一间小小的店,一家暖暖的人,年复一年地经营着,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这就是他们最生动最幸福的日子。

幸福,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看过《早餐中国》后,我开始渐渐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其实都唾手可得——只要专注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认真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02

幸福,其实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哪怕只是一碗辣椒酱,也要倾注全部的心力,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在贵阳一中旁边开店卖素粉的“龅牙叔”,就是这样一个追求极致的人。

“龅牙叔”的小店开了十几年,只卖一种小吃,“干拌酸辣素粉”。没有汤汁调味,也没有浇头,这一碗干拌粉的味道,全在这一勺辣椒酱里。

“龅牙叔”研究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辣椒品种,二十几种辣椒的味道特点,他了熟于心,和记者说起来如数家珍。

仿佛父母养孩子一样,“龅牙叔”摸透了每种辣椒的脾气秉性,知道哪一种是用来熬红油的,哪一种是用来磨粉的,哪一种需要大火,哪一种不可以久炸……

经过了这每一道一丝不苟的烹饪程序,最后呈现在顾客面前的,是一碗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味道丰富的辣椒酱。

食客们吃得尽兴,“龅牙叔”看得更开心。他的这种开心,既是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更是来自于自己专心做事,这个过程中本身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来自他人的认可,也来自外界的回报,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愉快感受。

专注力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能力。能够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人,都是能够自得其乐的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很快自己找到乐趣,体会幸福。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里讲过一个故事,特别令人动容。这是诗人蒂博尔在匈牙利监狱的一段经历。

蒂博尔曾经被关在维斯格勒监狱,长达数年之久,而且是单独一个人一间牢房,平常没有人可以说话交流。

当时和蒂博尔在同一监狱,以同样的方式被监禁的,还有数百名知识分子。

在这看似漫长而艰难的时光里,这群不同寻常的囚犯,不仅找到了他们可以一起专心投入的活动,还因此获得了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们设计了一个译诗比赛,并整整忙了一年多。

首先,他们得选出一首值得翻译的诗。因为彼此都被单独关在小房间里,仅仅是把名单传到每一个房间,就花了好几个月。

最后,他们选了惠特曼的一首诗,《哦!船长!我的船长!》。选择把这首诗译成匈牙利文,主要也是因为,这是大部分人都能记得全的一首诗。

由于没有纸也没有笔,博特尔就在鞋底上抹上一层肥皂,用牙签把字母刻在上面。等他记熟了一行,就再抹一层新的肥皂。

每译完一个章节,翻译的人都先把它背下来,然后再传给相邻的人。不久,这首诗就有了十几个版本在监狱中流传。然后,每个犯人对所有的版本进行评估选优。

惠特曼的译诗比赛结束后,他们又接着翻译德国诗人席勒的诗……

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里总结,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回馈。

全身心投入地做事,就能够感受到心流,这就是幸福的秘密,也是《早餐中国》里,每一个小店店主,几十年如一日,经营一家小店,却乐在其中的理由。

03

幸福,就是一家人相守在一起。人生一世,唯有父母和孩子与我血脉相连,唯有爱人和我心手相牵。平凡人的幸福,就是陪伴这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认真过好每一天。

福建省霞浦三沙,有一家小吃店远近闻名,不仅是因为闽南糊里货真价实的海鲜,还有老板娘黄妹的美丽和爽朗。

三十几年来,老板娘每天5点起床,来到店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化妆打扮,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的,再下楼做事。

“我老公说,最喜欢老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说明他自己富有,才能让老婆打扮。这句话我记了33年。”

记者问她,你和叔叔感情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啊?老板娘一边在灶台前挥汗如雨,一边回答说,哪有秘诀啊,这个是靠心里,两个人要感觉,不是秘诀。

一个人对生活最大的热爱,就是精心照顾自己,爱惜自己。一位妻子对丈夫最深的心意,就是33年如一日,把每一天都过成了他们初相识的第一天。

令人动容的,还有广东省罗源县的这家“老妈包子铺”。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下,热气腾腾的包子飘香了几十年,同时热气腾腾的,还有这一家人的日子。

这家人每个新的一天,是从凌晨1点半开始的。最先起来的是姐夫,负责揉面醒面。接下来是妈妈,3点半,到厨房和馅。

早上5点,小儿子开始蒸第一锅包子。顾客陆陆续续地来了。姐姐负责收银,下午3点以后,再去采购。然后大家一起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小儿子和记者介绍时,说这是他们的“家族企业”,眉宇间尽是满足和自豪。

他说包子铺一直是妈妈打理,他本来在福州工作。因为心疼妈妈这么辛苦,又不忍心妈妈这么多年的心血都付诸东流,所以就决定回来接班。

一个儿子对妈妈最深的心疼和不忍就是,尽管天大地大,也要回到她身边,每天和她一起做她最喜欢的事情。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广东顺德的这家生滚粥店。这也是一家夫妻档,女儿有时候会到店里帮忙。

因为爸爸厨艺精到,熬出来的生滚粥鲜美软糯,每天直到下午2点,小店都是满满一屋子的顾客。

听爸爸和记者聊天才知道,他不仅会熬粥,更是做得一手好菜。前些年本来在深圳开饭店,收入可观,因为孩子太小了,实在舍不得,就回来开了间小小的粥铺。

爸爸说得云淡风轻,只有做父母的人才会懂得,这看似小小的决定里,有多少的辗转反侧和左右为难。

一位父亲对女儿最大的舍不得就是,纵然壮志难酬,孩子成长的每一刻,父亲绝对不能缺席。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龙应台。早年为了养育年幼的两个儿子,她曾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家庭主妇,只有在两个孩子睡觉的间隙,才有空读书写作。

龙应台63岁那年,为了照顾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毅然从台北搬到了屏东乡下。她和90多岁的妈妈同吃同住,写作时,妈妈就在她书桌边,就像早年她带儿子写作时一模一样。

龙应台说,直到决定回去陪伴妈妈,她才领悟到,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目送”,不仅要目送孩子长大离家,更重要的是,目送父母衰老离世。

所以,龙应台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里写道,“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早餐中国》里,几乎每一家小店的背后,都有一个这样关于“陪伴”的故事。我想,真正令食物好吃的,不是他们的手艺,而是他们的深情。

04

幸福有多难?纵然拥有盛世美颜,万贯家产,亿万粉丝,还有成功的事业,情投意合的伴侣,正值盛年的张国荣,依然从文华酒店的顶楼纵身一跃,毫不留恋。

因为他感受不到幸福。

幸福有多简单?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因为颜回的内心每时每刻都被幸福充盈。

史蒂芬·柯维曾对学生说,爱是一个动词,去爱,就对了。其实,幸福也是一个动词,要去感受,去体会,更要自己去做到“幸福”。

《早餐中国》里这些人们的小日子,就是普通人幸福生活的最好范本。认真工作,真诚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每一天,每一刻,就是幸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