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反感点评网的黑珍珠榜单

印象里是在去年的年初,大众点评做了一个黑珍珠榜单,到今年,推出了第二份。由于不属于圈内人士,除了榜单出炉时对新闻略有印象,从未认真浏览过这份据称是“剑指米其林”的“中国人自己的美食榜”。前两天在挑餐厅时,无意间看到了黑珍珠榜单的页面,忍不住好奇点进去一窥究竟,于是有了这篇夹带了大量个人情绪的文章。

直白地说,我很反感这个黑珍珠榜单。刚开始这只是一种说不上什么具体原因的直觉,但是当我认真地把这份榜单里北京上榜的30家餐厅逐一浏览一遍以后,我大概明白了反感的原因——这份榜单,从头至尾都透出一股浓浓的CBD商务精英范儿和天朝特色中产气息。

按照等级划分,一钻餐厅是“聚会必吃”,随便浏览了一下这个条目以下的餐厅,人均七八百是常态。这样的聚会,也未免太高端了一点,对于最有小聚需求的学生、普通上班族和白领而言,又有多少参考价值呢?唯一一家上榜的湘菜馆,走的也是“高姿态”路线。湘菜的精髓,本来在接地气,选择这样一家餐厅上榜,味道如何暂且不评,评选的方式和标准本身,就值得质疑。

▲ 部分黑珍珠一钻餐厅,实在不敢恭维对于老百姓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其实不管一钻还是三钻,北京上榜的这30家餐厅,无一例外都是那种适合宴请也只适合宴请的高级餐厅。我只吃过其中的两三家,也都是属于商务气息颇浓的宴席。当我现在试图回忆那几顿饭的味道时,我甚至连当初吃了什么都记不起来。

唯一的印象,是一家以烤鸭著称的餐厅,在那顿饭吃到过半时终于上了烤鸭,但鸭子已经半凉,在座的诸位几乎没有人动筷子。我实在很难相信这家店的餐品和食物水准,能够让它跻身北京最顶尖的那个群体。

说到底,这样的宴请式餐厅,没有人不熟悉。它要的是精致的装潢,体贴(有时只是看似体贴)的服务,要的是格调与档次,至于吃的究竟是什么,去吃的人大概没几个真正关心。在推杯换盏间,完成些许业务的洽淡,又或是一点关系的疏通,才是这顿饭的关键。

它开在北京和上海最黄金的地段,一顿饭可以轻易吃掉一个普通工薪族一个月的工资,在这里用餐,准确地说是宴请,很容易就让人想起电影《大腕》里那句经典台词——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 将近二十年前的电影台词,精准的预言了如今的消费走向。

如果黑珍珠榜单把自己定性为“最适合宴请的餐厅榜”,我会举双手赞成。但如果要标榜这个榜单是“食之甄选”,依然把“食”放在首位,那么它就相当可疑。一家餐厅所提供的服务里,食物永远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在这些入围的黑珍珠餐厅里,有一些显然并不以食物为第一要务。

但这份榜单真正可疑的地方,还不在于它没有挑选出北京最美味的30家餐厅,而在于它从来没有把视线放到这些高级宴请餐厅以外的范围。香港、新加坡和曼谷的一些米其林一星餐厅,尚且还有一些是平易近人的小吃小馆。比如新加坡的“了凡香港油鸡饭面”,2016年摘星时只有一个小小的档口,一份油鸡饭只要2新币,合人民币5块钱;2017年曼谷入选米其林一星的Jay Fai,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大排档。一份值得信赖的美食榜单,应该照顾到各类人群,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高端商务人士。

▲ 曼谷米其林一星Jay Fai,是一家很接地气的大排档。图/网络

▲ 香港的米其林一星甘牌烧鹅,堪称平易近人的米其林

而我们的这份黑珍珠榜单,却将真正热爱美食的食客拒绝在了门槛儿之外。钻石的等级,大概只是取代米其林星级来彰显自己高贵奢华的工具而已。

这一派雍容精致的高贵奢华,就是我所谓的天朝特色中产气息。

这种全球独一份的中产特色,很容易让我想起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学区房72小时》,一部理所当然地被大多数人无视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典型的天朝中产,如何在短短的三天之内被一套学区房煎熬、折磨、扭曲直至异化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大学教授,如何为了一套天价学区房而斯文扫地、无所不用其极的荒诞故事。

电影里当然有很多夸张和过度戏剧性的地方,但这个故事仍然足以引发相当程度的共鸣。因为这个扭曲异化的大学教授,太符合我们对于这个国家所谓的中产阶级的想象——他们有可观的收入,有体面的打扮,他们千金一掷为了孩子的未来买十几万一平但根本不适合居住的房子,他们愉快地在黑珍珠榜单上的餐厅里吃一顿精致的宴席,然后优雅地晒到朋友圈。

每一张榜单的评选,本质上都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而这份黑珍珠榜单所传递的价值观,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唯一的价值观——把钱视作衡量一切的标准。至于吃了什么,并不是关键。人们热爱的,是依附于这份榜单的奢华标签,是与有荣焉的身份认同。

这份榜单的言下之意,是在谈论“最好的餐厅”时,一早已经把那些不够档次不够贵的馆子排除在外。它固然没有去选最贵的30家餐厅,但显然钱也成了衡量一家餐厅好坏入门级的标准

它仿佛在告诉你,我们已经有了适应新的消费阶层的讲究与精致,而对背后的虚假和脆弱装作视而不见。这些过于讲究和精致的餐厅,已经让人难以嗅到多少食物的气息,取而代之且更加浓郁的,其实是钱的味道。

举个最简单的例证,也许能说明问题。我身边不乏对吃喝颇有心得的朋友,对北京的大餐厅小饭馆儿如数家珍,却从未有哪怕一个人向我推荐过黑珍珠榜单上的这些餐厅。

如果让任何一个普通人来选,恐怕很多人一辈子也想不到去吃这些餐厅。你甚至都不用进到这些餐厅,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那里的食物缺乏烟火气。而我实在很难想象没有烟火气的食物,下咽时还能有多少属于食物本身的愉悦和美味。

当然,一定也有人很中意很享受这些黑珍珠餐厅,我想,他们大概也会赞成北京最新出台的食杂店和小吃摊不许现做食品的规定。在华贵的帝都,谁需要那点可怜的烟火气?

文/时间之葬

-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