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穿越艺术时尚的小渔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厦门翔安新店的澳头这两个字成了网上的热搜,而且是多元文化的代名词,许多高品位的展览、甚至遥远的北欧文化、以及各种千载难逢的时尚艺术活动都和澳头联系起来,一时间,媒体关注、手机刷屏,没去之前,澳头与我几乎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到了澳头才发现其实这个地方原来是来过几次的,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翔安隧道,是绕了许多路、走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的一个偏僻的地方。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听说这里的海鲜生猛美味,价钱便宜,于是周末过来饱饱口福。

记得那时这里是个依偎在海边一个只有1000多人口,面积1.1平方公里的小渔村,偏安一隅,民风淳朴,闽南村落特有的燕尾脊屋檐古厝保存完好,曲里拐弯的小巷子挂着渔网,散发着浓烈的海腥味。许多地方供着神龛,香火弥漫。古厝的门和窗都是用不知道什么木头做的,木头上的油漆已经被海风吹得斑驳旧褪,但上面雕刻的一些暗红花纹古朴端庄,摸起来凹凸有感,好像一阵阵咸湿的海风正在悄悄倾诉着岁月的故事。

皮肤晒得黢黑的渔民们淡泊地守着古屋,闲时坐在一起喝茶,神闲气定的向偶尔路过的外来人表示着友好和善意。

经了解,澳头当时虽然不足1000人,但其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同宗乡亲却有五六千人之众,为本土乡民的六倍之多。在众多侨民中以新加坡的乡亲尤多,约有4000人左右,其余的则散居在美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海外乡亲返回家乡省亲,寻祖归宗。

而且,澳头村当地除有四通八达的海外关系外,还有相当丰富的历史资源,据史书记载:清代名宦苏廷玉即诞生于此。

这是个风光绮丽,人杰地灵,有着因为贫穷而漂泊海外历史的一方水土,当时对澳头就这些一知半解的印象,虽不深刻,但记忆犹新。

前段时间,厦门文学院组织作家到澳头采风,真的把我惊着了!其实澳头的海岸线还是那样蓝,古厝还是那样浓艳,鱼虾还是那样美味,人情风物还是那样淳朴,但澳头人的精神变了,胸怀变了,文化气息浓厚了,他们的视野已经走出渔村,成为包容沟通世界不同文化,连接交流国际艺术空间的一个桥头堡。让东方和西方、古典与现代,进行跨时空直接对话。

一个曾经缄默的渔港小镇何以手持彩练与世界"对话",实际是翔安立足乡村文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提振精气神,打响名气,迎来人气,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改革举措。

所以,通过几年的努力,澳头在坚守闽南文化的同时与国际文化接轨,让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阡陌与都市、艺术与文化互相渗透,把一个古老的渔村涂抹成一个巨大时尚空间,让固守的平常日子变成文化相融的焦点。

一下车,就看见一个巨大的充满了设计元素的"会客厅",是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时尚简洁的线条托着星空一样的透明穹顶,各种精美的中外艺术品在客厅里各展风华、熠熠生辉,电影屏幕一样的多功能视频不停的播放着当今世界各种文化艺术的前卫信息。

最有趣的是客厅大门前有很大一片绿绿的草坪,草坪上有几组出自当代艺术家的雕塑,有一组是一群孩子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逼真的雕像,一个个惟妙惟肖,所有人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侧耳,仿佛会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笑声,是孩子的,也是人类的。

文化,是彼此的,也是相通的。

现在的澳头,已经不再是几年前那个见到外人都有些羞涩的世外桃源,他们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华丽转身,吸引民间投资成本创业,引入国内外文创艺术资源及艺术教育项目,成了东西方文化包容生长的吸睛之地和意气风发的国际多元文化前沿。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是澳头的文创地标。

在这里,最大限度的追求自然、简洁以及生命本真、超越时空的活动每日里都在进行,世界与澳头的空间距离时时刻刻在拉近。

比如,在"面朝大海/超旷"澳头文化艺术季配套展览"时空乐道/四国艺术家联展中",由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王彤、丹麦艺术家拉尔斯·让、德国艺术家霍尔格·邦克、冰岛艺术家赫尔基·索格里斯,提前一周进驻后联手创作壁画,让北欧童话14眼兔"飞"上墙。

当观众走进展馆,一幅巨大的壁画成了焦点——壁画上,一只长着七双眼睛的兔子,拿着一把弓箭准备射落一个放在男孩头上的苹果,这个苹果已经吃得只剩了核,而兔子身后站着的一个人伸开的胳膊上堆满了苹果,它却不曾回头。

这幅作品改编自北欧著名的童话《威廉射苹果》,并结合了澳头当地的民俗特色。"参观者均表示惊喜,虽然画面简单,但寓意深刻,虽然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是同出一辙的。

通过展览,与世界顶尖艺术大师穿越时空来"对话",显现出澳头日益增长的"国际范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丹麦著名艺术家威廉姆森和我国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共同展出。

威廉姆森在丹麦家喻户晓,是最奇特的艺术家之一。此次展览是他的作品首次走出丹麦,共展出作品20幅。

威廉姆森和齐白石属于同一个时代,都是顶尖艺术家,在两国艺术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策展方特意安排他们在澳头"对话",呼应了活动的主题——"时空乐道"。这种活动,不仅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多重对话,而且有跨越时空的两位国宝级艺术家作品的对话,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各国人民加深友谊、相互了解,有利于互相学习借鉴,实现共同发展。

驻足细看,这里每日里中外游客、商家项目投资人、策划人、文化人,艺术家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充满了活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到国际化的具有艺术特色的渔港小镇,澳头翻天覆地变化着实让人惊艳。

采风过程中有人问:澳头何以做到让多元文化在闽南这块热土上共生共荣的呢?

其实在澳头村海边一处僻静的渡口就曾是古时通往南洋的港口,据史书记载这里也曾是一度繁忙的通商港口,当时南至台湾、广东沿海;北至浙江、秦皇岛、天津等地的船只就是从这里上船的,往返频繁盛极一时。

上世纪50年代末,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村内几乎所有的天然巨石都被挖去建造"海底水库",惟独一块被保存下来的,就是在澳头村海边的民兵哨所内的苏廷玉祠堂内的著名的"熬石"石刻,以及在海边沙滩上尚存的一块书为"旷达"的石刻作品,这两石刻作品不仅被村民视为传承澳头历史文化的载体,还是金门炮战中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

而澳头的这片生生不息的大海和有着大海一般胸怀的人,祖祖辈辈创造并承载着自然和人类的海洋文化,而这个开放包容的的文化首先是一种大爱,这种爱属于闽南,更属于世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路走来,澳头通过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民族复兴来实现中国梦,为实现这一伟大的使命,澳头人正满怀信心,昂首挺进。

离开许久了,很多人还在回望这个海天一色的渔港小镇,为它爱拼才会赢的大手笔,为它五彩缤纷的文化感染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