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家乡西府扶风“搅团”

搅团味美

文/张晓科

在家乡西府扶风,乡亲之间闲谝,妯娌之间说道,每每谈及与百姓生活息息关的美食,大家准会喜笑颜开如数家珍般津津乐道一番。

首当其充要数待客至尊的美食《臊子面》,其次是街头巷尾味美香飘的《手工面皮》,以及入口即化回味绵绵细腻白嫩的《豆花泡馍》。这些美食早已名扬东西,誉满南北了。

而今天咱要说道的美食,是跟我们老百姓分外亲切,家家会做人人喜爱的家常饭——搅团。

提及搅团,我们西府的大人小娃们对此如影随行,再也熟悉不过,有一种如蜜般浓浓甘醇,似酒般淡淡芳香永远静裹其中。

家中刚做好的热搅团,加上调好的内香外鲜的油泼辣子,以及回味悠长酸汤蒜汁,热吃凉拌风味尽显其中。

数九天寒,一碗水围城柔软筋道,吃进肚里美在心中,让人暖暖和和舒舒服服,丹田热气直冲发冠。

酷夏暑热邪气正旺。凉吃淋好粉姑蚪,爽爽快快,吃一小口小鱼儿般的粉姑蚪让人浑身清清凉凉。

鱼儿轻轻滑进唇边,慢慢游进喉中,惊慌失措中跌落肚内。只留下满满弥香,暑气荡然无存。吃者似有锦衣玉食神仙般的逍遥享受。

记得小时候岁月艰辛,家中一日三餐,隔三差五总是离开搅团。那时家中兄姐人多,个个都盼望着美美咥上一顿酸辣味美的搅团,更为重要的是能踏踏实实的吃饱肚子,感受打着久违的饱嗝那种舒爽情怀。

打搅团最为紧张和辛苦的气力活要数搅搅团那阵子。灶下小火均匀慢烧整个锅底,娘手中紧握着木叉用力缓缓搅个不停,好似千钧般沉重。锅中冒着热浪烫得娘汗流满面。爹忙把娘替换下来,奋力的搅起来,等搅到搅团表面光滑,没有半点豆粒般大小的疙瘩,这时就该松口气了。

只见娘快当麻利的把准备好的半盆开水顺着锅边慢慢细流下去,水倾刻间猛烈沸腾起来,涌出一层层汽泡。娘又连忙大轻轻的搅个不停。尔后再盖严锅盖,灶下小火慢烧不停,等到锅中搅团大概闷熟了,再细细搅上一遍就可出锅。

此刻锅中的搅团表面细如绸缎,黄如赤金,美如琼浆,亮如玉液,细腻透亮。厨房都飘荡着满满的浓浓的玉米的清香甘甜,好吃的搅团总算做好了。

娘把打好的搅团,晾在盘子,碗中或案板上。

晾好微热的搅团加入油泼过后香味四溢的蒜汁,用筷子轻轻加上一小块,慢慢送入口中,顷刻间唇齿之上,留下一份心怡的舒热,香辣尽有,香而味甘,用心静静品味,用情细嚼慢咽,是一种无与仑比的美美享受。

一碗下肚未必解馋,必须再来一碗…………两碗…………。

小时侯 搅团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吃味美,永远吃不饱永远吃不够。

平平淡淡的一碗碗搅团,对我们西府人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情感系在其中。

在那个食不裹腹的艰辛年代,它曾帮多少家庭度过难关。

让无数众生得到温暖饱腹垮过生活之大劫,这正是它的保贵之处所在。

现如今西府人用磨好小麦精粉做出的搅团,更加筋道细柔爽口,在街头巷尾置卖搅团的小摊上,顾客络绎不绝,细细品尝着色香味俱佳的搅团美味。

我们西府搅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传承着一种文化,有褒有贬包含其中,真可谓寓意深远广通古今。

在家乡村落之中,倘若谁家孩子学习成绩太差,就会时时听到老师或家长声声埋怨之言:“别提了,这娃头粘的跟搅团一样,你妈是不是天天给你打搅团吃呢"?说者随口,听者并不生气,一笑了之,幽默诙谐。

朋友之间相互交往较深,就会听到旁人万分羡慕的说道:“看人家好得不得了,跟搅团一样粘乎,狗皮袜子没反正。"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乡野之语,让生活更加开心充满喜气。

西府人有时自犯糊涂,做了愚莽之事。就会深深抱怨起自个来“今个儿这事过得乱得跟麻一样,打了满满一锅搅团糊”听者也会忍禁不住捧腹大笑一番。

我们西府大地,人人性情耿直个个热情和善,生活中离不开搅团,言谈交往中更少不了搅团,这不言而喻是对美食搅团的一种深深欣赏与赞美。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对于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每每在夜深人静之时 ,在寂寞孤独狭意之中,难免想起家乡暖意融融的搅团来。

那是家浓浓的幸福味道,

那是家暖暖的惦记情怀,

那是家深深的思念呼唤。

那是家绵绵的祝福期盼。

不管走遍千山万水,看尽花开花谢,都无法阻挡异乡的我们思根念土的激情,永远忘不了那美美的一碗情切切意绵绵的搅团美味。

2019年4月5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