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

欧阳峣1,刘智勇1,2

1.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 发展中大国在人力资本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条件下,因其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之间的耦合即适应性而形成一种比较优势。这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大国尽管人力资本水平低,但仍能较好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假说。运用耦合度模型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理论假说。其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其人力资本对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与技术水平的适应性,以“扬长避短”,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本;异质性;适应性;综合优势;经济增长

一、引言

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已有研究表明:一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人力资本的教育程度或技术素养越高,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显著。那么,一国或地区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是否也有可能促进其经济较快地增长呢?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现有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于突破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劣势论”的禁锢,从新的视角对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虽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理论上得到一致认同(舒尔茨,1961;贝克尔,1964;Arrow,1962;Nelson and Phelps,1966;Romer,1990;Lucas,1988),但是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与之完全一致(Pritchett,2001;Bils and Klenow,2000)。这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人力资本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即探讨不同类型、特性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或经济增长的关系(Lucas,1988;Barro and Lee,1994;Vandenbussche et al.,2006;丁栋虹、刘志彪,1999;李忠明,1999;王金营,2001;陈秀山、张若,2006;彭国华,2007)。其基本结论是:人力资本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教育程度或技术素养越高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或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然而,已有研究一方面侧重于从单一角度如不同教育层次、能力差异等研究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而难以全面阐述人力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少有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立足于发展中大国的现实特点 —— 地区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技术多元化,同时从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多元化的物质资本投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适应性,即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视角,来揭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鉴此,本文旨在将人力资本视为同时包含数量与质量等因素的系统,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及其对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与技术水平的适应性视角,运用系统论和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究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的综合优势及其作用机理,并据此分析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分析框架与作用机理

1. 基于系统论与耦合理论的分析框架

发展中大国的“大国”特征与“转型”特征决定了它们具有一种融发展中国家优势和发达国家优势于一体的综合优势 —— 大国综合优势,地区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技术多元化是其突出的现实特点(欧阳峣,2006)。这决定了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因素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在发展中大国具有更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正是这种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作用的发挥均要求异质性人力资本与之适应。而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确实具有非常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表现为一些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另一些地区则拥有充裕的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一般型人才。由此可见,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是一个包含更具多元化特征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本的复杂系统。其增长有赖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物质资本投资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而物理学中的“耦合”可以用来刻画这种协同作用。为此,本文运用耦合理论来刻画人力资本系统与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据此揭示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及其作用机理。该分析框架表明,如果与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物质资本投资各子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协同,即耦合作用较强,那么,即使是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也有可能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2. 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的涵义

采用基于系统论与耦合理论的分析框架,并充分考虑发展中大国总体人力资本水平低,短缺现象较为严重的客观事实,本文将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界定为:发展中大国在人力资本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条件下,因其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物质资本投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作用即适应性而形成的一种比较优势。这种综合优势可以用耦合度来度量,耦合度越高,表明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物质资本投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综合优势愈明显,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愈强。

3. 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的作用机理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技术进步的作用正日益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而人力资本对三者作用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发展中大国面对总体人力资本水平低,短缺现象较为严重的客观事实,应遵循比较优势,通过增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的匹配效率,来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的动态耦合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发展中大国只有及时提升产业结构,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时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原来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后发优势和技术模仿后发优势转向依靠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后发优势,才能有效避免“比较利益陷阱”,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的耦合就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具体而言,凭借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丰富的物质资本,发达地区将以发展处于新技术前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来带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逐步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相对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成为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欠发达地区相对充裕的一般型人才则为其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有相应类型的人力资本与之有效匹配乃至主动引导,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较快地调整与升级。而产业结构优化反过来能够增强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因此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

(2)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物质资本投资的动态耦合能极大地提高物质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资本的作用与人力资本的作用存在互补性,单方面提高物质资本投资,而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本与之匹配,物质资本的作用将难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大国物质资本投资类型多样(如中国包括国有投资、集体投资、私人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等),且地区间的差异较大。外商直接投资要求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与之匹配,而一些中小企业投资则只需要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与之适应。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物质资本投资的匹配一方面使现有物质资本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会促进物质资本的进一步积累,而物质资本的进一步积累要求有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与之匹配,这种动态调整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技术水平的动态耦合有利于发展中大国在利用今天所拥有的后发优势的同时,培育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大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发展中大国既存在适应性技术,又有高新技术,既进行技术创新,又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此技术基础相对应的则是主要以适应性技术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产业或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以及主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竞争优势产业。发展中大国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技术水平的匹配,使各类技术的创新、吸收和利用得以有效进行,从而推动以相应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的较快发展。具体来说,发展中大国一些类型的人力资本能和现有的以适应性技术为主的比较优势产业相匹配,从而保证现有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一些类型的人力资本能够与潜在的要求较高技术水平的比较优势产业相适应,从而促使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另一些类型的人力资本(主要是具有高技术素养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则可有效匹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从而创造先发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先发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发展有赖于相应的技术基础,技术基础的变化又会刺激人力资本结构发生相应调整,二者之间的这种自我强化关系有助于发展中大国通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来实现经济赶超。

三、实证检验

根据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的涵义及其作用机理,我们提出如下基本假说:发展中大国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之间具有较高的耦合度即匹配程度,正是这种有效匹配使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下面我们将对这一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1. 耦合度模型构建

基于本文的分析框架,我们运用耦合度模型求解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系统、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投资系统、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系统的耦合度,以此来刻画它们之间耦合的协调程度,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基本步骤如下:

(1)分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的分析系统包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资”系统、“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系统,据此,我们将相关分析序列及其指标体系确定为:

人力资本序列组。本文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及技术水平的匹配程度,因此,我们将人力资本序列组的指标体系设定为:小学文化

(1)发展中国家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应侧重于提升高素质人力资本比重,加大初等、中等教育投入,这是增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之间耦合程度的重要途径。目前,发展中国家高文化程度人口少,低文化程度人口过多,而且初等、中等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我们的研究显示,研究生文化程度人口和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教育经费与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的平均关联度更高,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增加高文化程度人口的数量,提升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确保初等、中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和提高。

(2)发展中国家应切实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这是提高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之间耦合程度,形成和发挥人力资本综合优势的根本途径。从宏观层面看,我国东部地区高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后者的低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高于前者。因此,实施中西部地区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处于新技术前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为此,中西部地区政府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并从税收和融资等方面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适宜产业和企业的进入;同时,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信用观念,塑造一个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从微观层面看,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取决于能否“人尽其材,人尽其用”。因此,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积极培育区域性、开放性人力资本市场,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制”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实行城乡统筹等措施,积极引导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Arrow, K.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 (3).

[2]Barro, R. J., Lee, J.W. International Measures of Schooling Years and Schooling Qu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2).

[3]Bils, M., Klenow, P. 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 (5).

[4]Lucas, Robert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1).

[5]Nelson, Richard R., Phelps, Edmund S.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2).

[6]Pritchett, L. 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15 (3).

[7]Romer 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5).

[8]Vandenbussche, J., Agion, P., Meghir, C. 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6, 11 (2).

[9][美]巴罗, 萨拉伊马丁. 经济增长[M].何晖,刘明兴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0][美]贝克尔. 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曾满超等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11]毕其格, 宝音, 李百岁. 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研究, 2007, (5).

[12]陈秀山, 张若. 异质型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差距中的贡献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06, (3).

[13]丁栋虹, 刘志彪. 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J]. 生产力研究, 1999, (3).

[14]郭继强. 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分析[J]. 经济学季刊, 2005, (3).

[15]李忠明. 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16]林双林. 民营企业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沙安文, 沈春丽, 邹恒甫主编. 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7]林毅夫, 李永军.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 2003, (7).

[18]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2).。

[19]欧阳峣. 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J]. 财贸经济, 2006, (5).

[20]彭国华.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2).

[21]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22]王金营.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 北京: 中国财政出版社, 2001.

[23]吴玉鸣, 张燕.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 2008, (1).

[24]冼国明, 严兵. FD 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 世界经济, 2005, (10).

[25]叶茂林, 郑晓齐, 王斌.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1).

[26]张平.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J]. 经济评论, 2007, (5).

[27]邹薇, 代谦. 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5).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