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污水处理厂升级补量工程9月底试运营!出水水质将达一级A

摘要:截至目前,上海超半数污水厂迎来提标改造,出水水质将达到一级A及以上水平。

记者从上海市重大办获悉:9月末,历时一年建设的竹园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升级补量)工程将投入试运营。以后,这里的污水将多一道“净化”工序,水质达到国家最高的一级A标准,能用作城镇城镇景观用水、一般回用水。

竹园污水处理厂是上海今年第一座在提标改造进程中投运的污水处理厂。今年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关键年,包括白龙港厂、石洞口厂在内,不少污水处理厂都在加紧施工,确保明年达到一级A出水水质。至2017年,上海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53座。截至目前,超半数污水厂迎来提标改造,出水水质将统一达到一级A及以上水平。

竹园污水处理厂具体布局

污水“强力去污”

上海是我国最早建有污水处理厂的城市,但多数建设时间早。随着时代发展,排水标准逐渐落后。根据上海“十三五”环保规划,一批老厂要进行提标改造。竹园污水处理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了“升级”之旅。

过去,污水只要要经过两大“战场”的历练。首先是预处理,就是分离出污水中的塑料袋、木块、泥沙等杂物。接着进入生物反应池,池内大量繁殖的微生物会“吃掉”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污染物质。

深度处理区域,可以对污水“强力去污”

提标改造多加的一道工序叫深度处理,也就是对污水再“强力去污”。竹园污水厂引进的新工艺里,一枚小小鹅卵石也能发挥大功效。记者在刚刚建好的新场地内,看到了一座数米深的深床砂滤池,这里会铺上鹅卵石等滤料。在这些滤层中,再投进净化药剂,就可以进一步去除总氮、总磷以及悬浮物,最后再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实现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只是多加了一个步骤,操作起来却是一项大工程。首先是场地受限,深度处理单元包括加氯加药间、高效纤维滤池、除臭设施等等各种设备。而竹园污水厂的既有场地上,却没有充足的空间再造许多建筑。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现有厂地减少污水处理量,腾出空间增设深度处理单元;减下来的污水处理量,再找一个地方造新厂来承接。这个新厂叫做升级补量工程,由上海城投竹园污水处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23公顷。

竹园污水处理厂分成第一、第二两座厂。“根据本次改造总体方案,竹园一厂要从170万吨/天吨减量到110万吨/天。二厂从50万吨/天,减到30万吨/天。”施工方隧道股份路桥集团竹园污水处理厂项目经理沈东晖介绍,升级补量工程处理量达到80万吨/天,建成后由竹园二厂负责接管运营。如此一来,总体处理量保持不变。

污水处理不停 改造悄悄完成

另一个难题在于:如何在保证运营的情况下,“静悄悄”完成升级?竹园污水厂的处理总规模保持在每天220万吨,约占上海日处理水量的30%,服务普陀、长宁、静安及部分宝山、黄浦、虹口、杨浦和浦东外高桥等地区。这么大的服务范围,意味着它不可能像普通的建筑改造一样,封闭施工就可以。但它又是城市“肾脏”的重要组成,对上海整体水环境有很大的提升,提标改造势在必行。

竹园污水处理厂新建场地已经“整装待发”

最终,施工方决定采用边运营边建设的模式。尤其是竹园二厂里的8组生物池,要不停运、逐组改造。每次改造一组生物池,这组池子就要停水,意味着其它7组每天6.25万吨的处理量,要瞬间增加为7.15万吨,这对机械设备处理有很大考验。沈东晖表示,每组之间的改造工期必须做到“无缝衔接”,“协调沟通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技术难度”。

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营,不少施工地区还用上了高科技手段。深度处理单元离开雨水泵房仅5米,施工人员“双管齐下”进行保护,除了设置临时围挡,还对周边构筑物进行高强度点位检测,一旦数据报警,立刻采取措施。施工高峰时段,在场的建设者超过1000人,现场颇为壮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