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南城 潮商马介璋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国投资的商人之一;他是第一个把潮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国的人;他联手巨商打造一个全国最先进、最专业的国际化工业原料交易基地——华南城;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当初15岁就辍学打工,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炒鱿鱼的穷小子,后来竟然会成为香港佳宁娜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的牛仔裤大王,他把生意做大到全球各地。这个人就是马介璋。

15岁辍学闯天下,清苦贫寒立壮志

马介璋,1942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一个清贫的7口之家。20世纪40年代末,年仅7岁的马介璋便随父母来到香港谋生。为人敦厚朴实的父亲马明耀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做一点儿小贩生意,由于本小利微,每每入不敷出。后来,父亲与同乡合伙经营米铺,但生意艰难,全家糊口尚且不易,更遑论其它,家境仍清贫如故。那时全家人挤住在香港贫民区的一间小木屋里, 马介璋睡梦中曾从小阁楼上踩空摔下来,下巴至今还有伤痕。

日子在艰辛中一天天过去,那时的马介璋已经15岁了,懂事好学的他不忍心看着父母日坐愁城,而弟弟们尚在冲龄,便毅然从初中辍学,到母亲就职的毛衣厂打工来贴补家用。

然而上班的第一天, 马介璋就被开除了。第一天上班,什么都不懂的 马介璋,便心急火燎地去到母亲的工作间询问应该怎么做,谁知被老板碰上,认为他贪玩无心工作,当即炒他鱿鱼。

马介璋回忆说:“其实我真的很看重那份工作,是我想把它做好,才去问别人的,没想到适得其反。这对我打击很大。”为此,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开个比那家毛衣厂大10倍的工厂。马介璋说着,笑了起来:“那时年纪小,想法很孩子气,但那件事确实成了我人生的推动力。我家很清贫,没钱,人家不把你当回事。不过,清贫劳苦却可以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低调创业 打工仔成“牛仔裤大王”

重新调整好心情后,马介璋在一家牛仔裤裁缝铺当起了学徒。白天在车间缝牛仔裤,晚上还要做些兼职,那时的马介璋一天工作18个小时,虽然很累,但每个月能挣到300港元,除了贴补家用,还能积攒少许,这对他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欣慰和动力,干起活来也不觉得太苦了。两年下来,马介璋手头竟攒下1500港元,望着手中那叠花花绿绿的港币,他决心自己挑摊创业。

当时,正值香港地区享受英联邦特惠税制,英国进口商在港大量进货,各类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香港服装加工业面临空前机遇。马介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他用这赚来的1500港元在黄大仙区租了一个地铺,买了两台旧缝纫机,为服装厂做包工。马介璋虽然只是开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但是他愿意以低价签订加工合同,加上制衣质量好,他接到了不少服装厂的订单。有时候量太大,他就分发给一些家庭主妇们做。半年下来,马介璋小有收益,便又租了一个摊位。

这样的家庭作坊一干就是3年,全凭辛苦和诚信,马介璋不仅赚得了口碑,他从中赚取差价,做得十分顺利,铺位规模逐年扩大,竟盈利10多万元,雇工达到250人。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马介璋不满足于通过中间商接订单,他不愿受制于人,他要直接做国际市场生意,自找买家。接着马介璋通过经纪人介绍直接为外商加工,减少中间环节,利润大幅增长。于是他买地造房,1984年底在深圳南头买了7万平方米土地,斥资3000多万港元建设大型服装加工厂,步入香港制衣商的行列。后来他依托内地,在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泰国与港澳等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企业,组成以生产牛仔裤为主兼营布匹、拉链、纽扣等副料的香港达成集团。

马介璋的誓言没有落空,他的工厂比当初炒他的老板的工厂大了几十倍,还获得“牛仔裤大王”的美称。

进入餐饮 第一个把潮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国

潮州菜以鲜美清淡的口味传遍全球华人世界,可谁能想到,第一个把潮州菜作成品牌推向全国的正是马介璋。

早在1983年,马介璋就在“达成”制衣迭获佳绩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军餐饮业,投巨资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佳宁娜潮州大酒楼,1988年,他斥资开办了深圳首家佳宁娜潮州酒楼,这是他香港潮州大酒楼的深圳版,其美轮美奂之精美菜肴,即刻引得顾客盈门。

在深圳设店之后,佳宁娜相继 在北京、武汉、成都、上海等十几个国内的城市开设分店,并且还开到了泰国和温哥华等海外城市,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第一家中餐跨国饮食集团,并首开了潮菜品牌连锁的先河。

“佳宁娜”在潮州话中是“老乡”的叫法。佳宁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于其多方面的独到,而潮州商人对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动,也是带动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马介璋创造了一个潮州菜的品牌,让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的推销员。

遍布全国各地的潮州菜酒楼,成为佳宁娜稳定的利润来源,直到今天在各地扩张的势头不减。

“深圳是投资内地的大本营”

马介璋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投资深圳的港商代表,还因此带动大批港人投资深圳及广东其他地市。

在香港做牛仔裤起家以后,马介璋大部分投资集中在深圳,从潮州菜馆,到佳宁娜广场,再到华南工业原料城,带领企业成功转型的轨迹,可谓一步一层天,他说,“深圳是我投资内地的大本营”。

1985年,他开始调整策略,把投资由香港转向深圳。这一招使他的事业有了全新飞跃。从1985年开始,马介障在深圳投资500万元设服装厂,第二年就增资到3000万元,继而他又参与了制鞋、旅馆、娱乐业等投资,在宝安县发展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工业村等。在他的带动下,大批港商跨过罗湖桥来到深圳“掘金”。

1991年,马介璋投资10亿多元建造佳宁娜友谊广场,位置靠近深圳火车站。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整个大厦由四座塔楼组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休閑、娱乐于一身,在当时的罗湖建筑群中鹤立鸡群。有人认为火车站人流集中,但脏乱差,低档宾馆酒店或许可以生存,开发高档项目恐怕不合适宜。很多人不明白,在那么多可供挑选的好地段中,马介璋为什么独独看中这个地块。直到近年来,地铁开通,火车站广场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宁娜友谊广场的价值得到尽情释放,他们才初步领略到马介璋当年投资的胆识。

斥巨资打造“物流旗舰”---华南城

总投资26亿元的华南工业原料城,是马介璋在深圳投资的另一个大项目,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项目。不少人心有两大疑惑:一是凭马介璋在深圳的实力和关系,怎么会弄这么一块偏僻的地皮?二是做房地产,短平快的项目多的是,他为什么要搞什么工业原料城?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一带经济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但是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亟需一个综合各门类的超大型工业原料市场以及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平台。马介璋看到了这一商机后,2004年他说服了郑松兴、马伟武等五位企业家,共同投资26亿元在深圳打造一个整合了珠三角制造业产业链的最先进、最专业的国际化工业原料交易基地——华南城。如今的华南城已经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闻名的轻工和电子原料基地,随后,华南城模式在全国各地复制,带动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这再一次证明了马介璋的眼光和神采。

诚实守信、认真执着是马介璋的成功秘诀

熟悉马介璋的人都知道,马介璋不爱奢华,吃饭经常是白粥和榄菜;唯一爱好是唱歌,学唱歌很投入,为了学会一首新歌,会反复练习,有时候办公室里没人,也会扯着嗓子唱一段;不会打高尔夫,特别喜爱打乒乓球。如果有客人能陪他打几局乒乓球,兴奋之余,还会高兴地揽腰拍肩成为哥们。

纵观马介璋的商业得胜,不仅因为他有着足够长远的战略眼光,更在于他身上那一如既往的诚实守信和认真执着的品性。

马介璋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在香港与德国客商洽谈生意,正值礼拜天,合同文本的打印一时找不到人手,可第二天一早就要签约,怎么办?”于是,从未打过字的他,硬是看着打字机的说明书,通宵达旦把合同文本完成了。第二天早晨,他把这份合同按时送到客人住的酒店,那个德国商人看了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乐了。马介璋老实相告,这份合同是自己一宿没睡打出来的。德国人说,合同表面不规则,但内容简洁,数字没有错。就在上面签了字。

就是因为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马介璋这种信守承诺、认真执著、刻苦拼搏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这位德国客商,从此,双方建立了特殊的信任与友谊,几十年来,这个德国人都是马介璋的生意伙伴。其实,正是这扎扎实实的每一步,才奠定了达成集团未来腾飞的根基。

历经几十载, 马介璋终于实现了当年那句“开一个比他大十倍的工厂”的誓言,甚至远胜。并非是因为他有多幸运,而是面对生活的暴击时,他始终奋进,从不屈服,才获得了成功。

来源:天涯部落、潮汕人在佛山、逆袭你我他、百度等

-The End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