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恳付出,他把饺子卖成了事业,每天销售上百斤饺子

杨国成的座右铭是:“只要肯付出,脚下都是路”。1997年杨国成的生活被打乱了。

单位减员增效,杨国成和老伴一块被“一刀切”,家里的生活一下子紧张起来,再加上那段时间老人病逝、房改集资、大儿子结婚、小儿子高考,杂七杂八的事赶到了一块,年近半百的杨国成登时为了难。好在杨国成是个生性开朗、思路灵活的人,跟老伴一合计,开家小吃店吧。

杨国成和老伴的小店开在了离家不远的谈固东街,面积不大、租金又低,只是位置偏僻了些。

小店开业之后并没有像杨国成预想的那样红火,连维持基本的开支都有些困难,街上的小混混还隔三茬五地来店里捣捣乱,这让杨国成干起来越来越灰心,不到半年的时间,杨国成就准备放弃了。

不过杨国成偶然发现,小店里为数不多的回头客都是冲着他们的饺子来的。藁城的一个熟客有一次跟杨国成要求,想带些饺子回藁城给母亲过寿,杨国成一想,现包的饺子怎么让客人带回去呢?

为了满足客人的要求,杨国成特意冻了几斤饺子试了试才知道,原来所谓的速冻饺子完全可以自己做,这下,杨国成就发现了一条新路。

第一次找上门推销的经历让杨国成终身难忘。当时杨国成看中了一个中学的食堂,没关系没熟人,孤身往里边硬闯,食堂的负责人说留下几斤饺子试卖一下吧。

卖了两天效果不错,杨国成欣喜若狂,开始和学校谈合作的事情,正赶上负责后勤的副校长巡视工作,杨国成主动提出让副校长尝尝自己的饺子,副校长吃了之后没有说话,算是默许了。

杨国成自此开始了和那个中学的合作,第一次就向杨国成订了40斤饺子,而那时候杨国成家里的冰箱每次最多只能冻上20斤饺子,只能借别人家的临时用一下。

当时100斤饺子已经到了他和老伴俩人的“供货上限”,学校没办法,只能给学生们“限制供应”饺子。

生意越做越大的杨国成摊子也越来越大,后来租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独院作饺子加工点。

招工的时候,杨国成特意关照那些和他一样的下岗人员,工人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效益好的时候每天能卖出上百斤饺子。

杨国成名气也随着大起来。记者们接二连三地来访,上报纸、上电视、上广播,杨国成一时间成为媒体上的名人,媒体关注之后杨国成又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成功的典型,杨国成得到了市里和区里相关部门的支持。

为了让自己的饺子更正规,杨国成还申请了注册商标,准备把自己的饺子通过发展加盟代理的形式来运作,把品牌推向全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