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变身“相互宝” 搅动保险业“一池春水”

近日,上线1个多月、“吸粉”2000万人的“相互保”从保险圈退出,转而加入互助行业,变身“相互宝”。虽然产品名称一字之差,但代表的含义已是天差地别。业内人士表示,相互保“惊艳”整个保险行业,带来“里程碑式”影响,未来可能倒逼传统险企升级服务,创新发展。

创新普惠保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相互保运用互助的保险机制,集合与分散风险,尤其有助于拓展普惠性的健康险。不过,相互保主要在产品层面互助,与相互保险的运行机制仍不完全相符。“相互保险的本质主要体现在股东及其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上。保单持有人具有合作保险组织的保户权益,保险持有人同时也是公司的所有人,享有董事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盈余分红权。从这几方面来看,相互保并非纯粹的相互保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商业保险的标志之一就是先收费,后提供保障。相互保从诞生之初,就不是标准的商业保险,其属于保障,但并非保险。 “除此之外,相互保也不属于相互保险,相互保险企业通常也是先收费,后提供赔付,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经营的区别在于客户既是被保险人也是股东,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年底剩余收益会分给客户或股东。”

郭振华进一步表示:“蚂蚁金服相互保的模式,对运营方来说风险很小。该产品没有资金池,少于一定人数就会解散,赔付时再分摊,企业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这些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企业几乎是无风险经营。”

郭振华认为,相互保虽然淡出了保险圈,却变身“相互宝”留在保障大家族中,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保险、互助计划、政府救济等都属于保障。能在市场上给消费者多种选择,应该是好事。”

保险业资深人士樊友亮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相互保是一个现象级产品,对行业产生巨大冲击。“之前蚂蚁金服进保险圈时,大家就议论它什么时候会‘收割’保险。相互保横空出世,问号变成感叹号。相信排名前几名的寿险、产险巨头都很震惊。辛辛苦苦几十年积累的客户,结果蚂蚁金服和信美个把月就超过了,这对传统险企来说简直匪夷所思。”

有评论认为,消费者与蚂蚁金服是相互保创新的赢家。对此,樊友亮表示,对消费者来说,多一个保障的选项无疑是好的,但现在说蚂蚁金服是赢家言之过早。“从现在的产品形态和让利消费者的措施来看,估计蚂蚁金服在‘贴钱’,这种让利能否持续还需要时间检验。另外,变身‘相互宝’后,运营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如果出现太多骗保的情况,也很头痛。”

供图 新华社冲击传统保险营销模式

对于相互保的影响,樊友亮指出,这款产品让人看到保险最初的本质。“追根溯源,保险的起源是一些小金额风险产品。但这类产品较难形成规模效应,那时没有互联网,只能靠人卖。但代理人成本较高,为维持险企运营,精算师逐渐将简单的保险产品复杂化,加入投资功能,大多数保险产品慢慢变贵了。”

樊友亮表示,一直以来,保险业务靠人力推动是共识,虽然此前互联网保险已有场景化成功案例,但都不如此次冲击大。“相互保将这个底层给撬动了,不需靠人力驱动,产品简单化,回归保险最初的本质。”业界普遍认为,相互保对保险代理人的冲击较明显。对此,樊友亮表示,“代理人渠道真实感受到来自互联网平台的威胁。传统险企可以说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人海战术’不灵了,原来保险离开代理人也能卖得这么好,甚至更好。互联网保险渠道的效应再次刷新了认知。”

不过,樊友亮认为无论对保险公司还是其他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复制相互保这款产品都很难。“相互保的2000万用户,来源于蚂蚁金服的巨量客户和庞大的支付宝体系。传统险企没有这种数据和导流能力。至于其他互联网平台,或许只有微信可以尝试,京东都没有这种能力。”

郭振华也指出,保险公司即便有心,也很难复制相互保这种产品,一是没有平台,即便设计了同样的产品,也很难吸收这么多客户;二是如果销售类似产品,会对自身大量销售的长期重疾险造成一定冲击,而长期重疾险是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多款网络互助计划受到监管层关注,或被叫停,或需整改,为什么相互保安然过关,是否网络互助计划的监管被放开限制?樊友亮认为,并非如此。“相互保最大的特点在于后收费,没有资金池就不存在资金安全问题。而此前很多互助平台都是先收费,这就有谁来监管这些钱的责任和风险。相信相互保的这种设计,也会让很多互联网互助平台或科技公司耳目一新,或会在未来的创新中借鉴这种方式。”

朱俊生指出,虽然相互宝互助计划继续运行,但并不意味着未来网络互助计划会大发展。“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的背景下,网络互助计划没有被纳入保险监管范畴,存在相当的政策不确定性。”倒逼保险业“内容为王”

BATJ进入保险业以来,业界始终关注其将为保险带来什么。而与此前小打小闹不同,此次蚂蚁金服无疑“放大招”了。樊友亮表示:“之前,蚂蚁金服、微信等互联网大佬与险企合作,基本都是辅助角色,由险企提供产品,互联网公司提供场景化与流量。相互保却由互联网公司主导,从产品设计、购买方式到客户,全部围绕蚂蚁金服的特点,这对传统保险公司冲击非常大。”

不过,樊友亮认为,即便与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在保险领域“正面遭遇”,传统保险公司也不必惊慌失措。“传统险企若想在流量和支付信任度上与蚂蚁金服‘硬杠’是不现实的,先天条件不允许。但作为线下的保险服务提供商,拥有互联网巨头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因此,传统险企应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樊友亮认为,保险公司要盈利,无非在“死差、费差、利差”上想办法。“死差是固定的,传统险企没有可以腾挪的空间。利差涉及投资,决定的因素很复杂,也不可控。费差来自运营费用和营销费用,这是保险公司大有可为之处。比如,运营费用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投入提升效率,控制成本;而营销费用虽是险企费用的‘大头’,但保险公司可以深挖互联网等创新渠道潜力,减少这项费用。”

此前,信美保险表示,相互保与传统保险相比,优势在于抛却传统保险赚取利润“三差(死差、利差、费差)”的做法,以实际出险情况付费,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普惠的保障。

“相互保的爆红,应令传统保险公司反思保险到底是什么?消费者投保车险是希望车辆安全、车主安全;投保健康险是为了自身健康。除了分散风险,投保人最希望获得优质服务。对传统险企来说,这部分需求必须重视。”樊友亮举例,比如在医疗领域,传统险企可整合医疗产业上下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一旦做到这些,消费者并不会纠结保费多少,反而会因为可以买到差异化的产品,对保险更信任。“做‘有温度’的保险,应是传统险企努力的方向。这是互联网平台仅凭流量无法媲美的。”

朱俊生表示,相互保将科技与互助的保险机制结合起来,不同于传统保险商业模式,其回归网络互助计划,信美保险不再参与,这是监管部门基于维护现有监管规则以及不同市场主体竞争公平性的考虑,可以理解。监管部门鼓励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创新,但对于涉嫌报行不一、信披不充分等问题,有可能影响消费者合法权益,有采取监管行动的必要。

“围绕相互保的讨论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如何既防范风险,维护消费者利益,又给市场新生事物留下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有效发挥市场作为试错过程的作用机制。”朱俊生认为,新生事物往往超过现有监管规则的适用范围,突破现有部分监管框架,需要监管机构与行业加强沟通,寻求规则适应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监管机构既要防范风险,又要支持创新。比如,可以积极探索包括保险科技在内的新生事物的‘监管沙盒’机制。选取某一地域和某条业务线作试点,为创新提供真实测试环境。在试点期间,可适当放宽监管要求,在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和维持行业稳定等红线的基础上,对保险科技及各种新生商业模式与生态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充分论证。通过积极探索‘监管沙盒’机制,以风险可控的方式在有限范围内开展创新业务,有助于开创良性的创新模式。”

记者 李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