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用科研成果保卫绿水青山的“山西方案”

日期: 来源:山西晚报收集编辑:山西晚报

选送单位:山西农民报

作  者:张美丽

编  辑:柴俊杰  曹鑫

刊载日期:2023年3月21日


用科研成果保卫绿水青山的“山西方案”

——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20余年

奋力攻关作答中央一号文件

3月初,由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6名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团启程奔赴马达加斯加,开启了新的中非合作和成熟农业技术的输出之旅,也开启了团队用出色的科研成果和奋进拼搏的精神,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20余载初心不变使命在肩,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粮食安全:将大同盆地20余万亩盐碱耕地改良成为沃野绿洲高产田,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我省450万亩盐碱地治理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20余年坚持不懈试验示范,他们用科研成果保卫了绿水青山:从施肥技术到提高粮食生产,从土壤改良到耕地质量提升,从生态环境治理到工农业废弃资源利用,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和借鉴的“山西方案”;

20余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20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等。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从改良技术开发到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从资源环境保护到矿区土壤修复,从生态系统重建到维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他们默默地科研攻关,正是在用心践行、奋力破解着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关键词”。 

国际合作诞生奇迹

引进改良技术升级

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世界难题。我省土地盐碱化尤以大同盆地面积最大,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总面积300万亩。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从80年代起,我省在盐碱地上开展了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中心,挖排水渠、修筑防渗渠和井灌井排为手段的工程改良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省盐碱地主要以苏打型盐化土和苏打型碱化土为主,综合治理措施不配套,加上资金不足,科研手段跟不上,对农民培训不到位等原因,我省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介绍说。作为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20余年来的领头人,虽然这几年行政事务繁忙,但张强始终牵之念之的,依然是他的团队和科研项目。

从2000年4月起,当时的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正式签订协议,就山西大同盆地盐碱地改良进行了为期5年的国际合作研究。

项目实施起,团队十余名科研人员便开始了“出门一身沙,雨天两脚泥,春天风沙吹裂皮,夏天晒得黑黢黢”的艰苦试验。老科研姜森林如今已经年近八旬,回忆起当时骑着摩托车奔走在试验基地的故事,依然非常兴奋。

据介绍,该项目研制开发出5种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并进行了国产化生产,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彻底改造盐碱地5万亩以上,应用推广面积10多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盐碱地改良,建立了化学措施、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为核心的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形成了内陆干旱型盐碱地改良技术规程,项目研究成果随后迅速推广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等省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9年3月14日,省科技厅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内陆干旱型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进行了成果鉴定,认为该项目整体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合作开阔了我们的科研思路,提升了学术水平,也实现了我省盐碱地改良史上历史性的突破。经过不断创新改良消化吸收,团队在作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改良技术、耕地质量提升等多方面都取得技术突破,单一的改良技术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逐步提升的综合技术体系,引领盐碱地改良成果的效益大幅度提升。”张强介绍说。

技术体系广泛应用

“山西方案”走向世界


2009年以后,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先后在山阴、怀仁、应县、天镇、浑源建成了5个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先后建成了核心试验区2000亩,核心示范区2万亩,进行各类田间试验25个,涉及作物15种,试验作物品种50多个,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和不同盐碱地改良剂改良效果试验,重点研究和示范了盐碱荒地、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等不同类型盐碱区改良技术集成效果和技术体系,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排水、施用化学改良剂、地膜覆盖、耐盐碱饲料玉米种植、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形成了“盐碱地改良—种草养畜—粪肥还田—培肥土壤”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试验示范效果。


记者从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杨治平研究员提供的资料照片中看到,在历史上无人耕种的天镇县卅里铺乡兰玉堡村重度苏打盐化土地里,改良前寸草不生白茫茫,改良后农作物一年比一年长得旺。试验数据显示:改良后第三年,土壤pH值下降到7.8左右,盐分含量下降50%左右,土壤有机质提高30%以上,饲草玉米产量达到4吨以上,普通玉米产量达到689.7公斤/亩。兰玉堡村1200亩盐碱地改良基地发展为“盐碱地改良—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粪便处理—培肥土壤”的循环农业基地。

最为重要的是,在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科研成果和技术体系的强势推动下,省政府决定将我省盐碱地改良作为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确保耕地面积稳定、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并要求全省各级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将盐碱地改良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设置专项资金开展盐碱地治理。

从技术体系的集成应用到推动省政府层面在全省的示范推广行动,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 在耕地面积保护和质量提升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已经逐步凝结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山西方案”,并在国内科研和学术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2012年受商务部的委托,团队承担了我国对外援助项目——援阿尔及利亚盐渍土改良。

“项目主要实施内容是通过运用我国成熟的盐碱地治理理论和技术,在阿尔及利亚试验站进行试验和示范,通过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建立适合当地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展示先进实用的治理技术、提供相配套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培训,提高阿尔及利亚土壤改良的研发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为阿国盐碱地的治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团队骨干王斌介绍说。从少壮的激情澎湃到中年的顶天立地,王斌参与了团队所有的项目实施,并且总是团队中驻扎在基地时间最长、做试验数据最扎实的人。

项目实施以来,团队先后派出中方技术专家18人次,接待阿方代表团成员50人次,开展学术交流5次,开展各类田间试验40多项,田间试验效果显著,受到阿尔及利亚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高度关注。阿尔及利亚国家农业和渔业部部长、赫利赞省省长先后参观试验地,给予高度评价。时任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刘玉和、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商务部国际合作局艾音方副局长等先后参观了试验地,听取了项目组技术汇报,对项目实施情况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项目组坚持技术方案,认真开展田间试验,找出适合当地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措施,形成技术体系,在阿尔及利亚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项目实施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两国传统友谊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斌介绍说。

2015-2018年期间,团队在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下,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和拉脱维亚大学针对内陆盐碱地改良中存在的改良机理不清、水肥盐时空不协调等问题,开展合作研究。明确了含硫和含碳物料的改良机理和功效;探明了不同覆盖模式下水盐运动规律和玉米生长机制,构建了“全膜覆盖+垄沟种植”与“起垄覆膜+膜侧播种”的技术模式,研发出配套农机具;有效调控了土壤水肥盐的时空分布,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

“多项国际合作提升了科研和学术水平,随着白炬、王恒飞、张家星、薄慧娟、陈潇晶、王科等双一流院校优秀博士的引进,科研力量得到补充和壮大,创新思维和高新技术手段源源不断注入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近几年来团队分工协作能力、整体科研实力都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走出了一条科研、应用、产业和教学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杨治平介绍说。

立足山西地域特色

创建一流创新团队

20多年时间,团队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5项,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1项,与日本专家共同研发的盐碱地化学改良剂获得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和发布山西省地方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建立了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5个。

2020年12月,为高效接续解答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立足省委省政府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资源环境观、大生态治理观、大现代农业观等崭新的发展理念,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该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产业支撑五位一体,由21名科研人员组成了技术全面、结构合理、能挑重任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与生态环境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

“产业技术研究院全职引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立足山西发展、面向产业需求、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重点开展矿区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作物施肥与肥料研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推广工作,为我省生态环境产业化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并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新型科研机构。”张强介绍说。作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他对这支科研团队的实力和未来笃定而自信。

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后短短两年多时间,获批建成3个国家级平台基地:农业农村部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干旱半干旱区)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土高原东部耕地地力提升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自然资源部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共建);1个省级平台:硝基肥料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批地方标准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SCI论文1篇,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鉴定科技成果2项。

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承担了科技部马达加斯加棉花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走出去”服务科技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产业技术研究院还与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先后开展了碱热水解干化污泥制备矿区生土熟化调理剂技术研究应用,污泥水解多肽浓缩液成分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等,2022年8月3日,经权威机构鉴定,该项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队在徐明岗研究员的带动下,在位于古交市马兰镇南梁村的屯兰煤矿区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生态重建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目前部分矸石山已经恢复提升为良田标准;同时,团队与山西金兰化工有限公司稳定合作,进行肥料化工生产工艺的改进,持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得到高度评价和认可。

在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示范带动效应的启示下,张强校长主导在全省广泛开展校地(市、县)合作,先后由多个科研院所牵头成立了十多个以新产品新技术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产业研究院,这些产业研究院或围绕“特”“优”工程助推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和产业发展,或聚焦优势地方产业打造专业化实验和生产基地,或产研融合构建强势产业支撑体系,或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化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联合构建起强大的服务支撑体系和平台,为引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持续发力,为助推山西经济转型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大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阅读

  • 山西两会 | 发展数字经济 山西大有可为

  • 提起数字经济,您会想到什么?是渗透于“无形”却无所不能的大数据,还是具体在身边的无人驾驶、3D打印、基因测序等海量颠覆性新技术?是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量
  • 山西数据流量谷正式挂牌成立

  • 日前,记者从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获悉,山西数据流量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被誉为“数据要素第一园”的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实现物理空间和产业模式双重升级。作
  • 湖北洪湖再增22家高新技术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2023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保障,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切实抓好
  • 大模型“四小龙”,能否跨越深渊?

  • 一张名为《大模型的深渊》的图,在去年广为流行。吃瓜群众惊诧地发现,原来绝大多数大模型,都挤在深不见底的层级,“宣称自己快要落地的”“再等等决定啥时候落地的”“什么落地
  • 临县“泥人张”

  • 临县传统彩塑形成于南北朝时期,以黄土、红胶泥、土沙等为基础材料,以泥塑彩绘为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技艺表达繁复,现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式家传彩塑为临县传统彩

热门文章

  • 美国对华2000亿关税清单,到底影响有多大?

  • 1 今天A股大跌,上证最大跌幅超过2%。直接导火索是美国证实计划对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 听起来,2000亿美元数目巨大,我们来算笔账。 2000亿美元,按现在人民币汇率

最新文章

  • 用科研成果保卫绿水青山的“山西方案”

  • 选送单位:山西农民报作  者:张美丽编  辑:柴俊杰 曹鑫刊载日期:2023年3月21日用科研成果保卫绿水青山的“山西方案”——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20余年奋力攻关作
  • 荆门一小区电梯运行噪声太大,卧室昼夜像跑火车

  • 近日,市民李先生(化姓)在“市委书记留言板”上留言称,红星时代广场一期一栋二单元电梯运行噪声过大,每次上下运行轰隆隆就像开小火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多次向物业公司反映却毫无成
  • 组团支援向农而行,武城职多维赋能乡村振兴

  •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通讯员 孙永霞“我们正在帮扶农户种植魔芋,粗略算下来,每家农户至少可以挣三茬钱。”临近年底,在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石桥子村,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