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补天》解读——鲁迅《故事新编》

日期: 来源:吃粥饭的碗收集编辑:吃粥饭

有很多人说鲁迅《故事新编》看不太懂,其实仔细阅读一下,并不难,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如年代,历史事件,隐喻等等),再了解一下鲁迅的思想,就差不多知道鲁迅先生在表达什么了,正好最近在写关于《补天》的解读,发出来供参考。

(原文就不放了,有兴趣自行阅读,很好找)

一、造人与《梦的解析》

《补天》取自鲁迅先生最后一部重要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故事新编》第一篇,《故事新编》1935年出版,而《补天》1922年就已写成,这篇小说是鲁迅作品中非常特殊的存在,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补天》曾经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是鲁迅在原版《呐喊》集中唯一收录的一篇非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如今我们熟知的《孔乙己》、《药》、《故乡》都是取材于鲁迅所处年代的真实的社会生活。《补天》就截然不同了,是一篇神话改编小说,与《呐喊》的整体现实主义基调是极不相符的,几乎可以说是鲁迅第一次进行的“文学艺术实验”。

很多人看《补天》,或许仅仅以为鲁迅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补充改编一下,在改编的同时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罢了。事实上,这一场文学艺术实验,表达的内涵远远比我们想象得深奥的多,我们不妨看看鲁迅自己说《补天》在表达什么。

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如此写道:“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在一篇杂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又写道:“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

说到这里,是不是会让人听得更加迷惑了,一个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与人相关,和文学有什么关联,女娲是用泥土造人的,与性又有什么关联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再看一看女娲造人的原版故事,出自《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的故事,区区几十字: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转成白话意思是:民间传说,在开天辟地之后,没有人类,女娲用黄土造人,由于过于繁忙,气力不支,就引来一条绳子放入泥浆中,举起挥洒,落下的泥点就变成了人,用黄土做成的是富贵人,用泥浆做成的是贫贱人。

原版故事说完,我们不妨再回想对比一下鲁迅的改编,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女娲为什么造人,有什么缘由吗?

第二个问题:女娲造的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差异?

第三个问题:女娲造人之后对人类做了什么吗?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女娲为什么造人?

在原版的故事中,并没有给出理由,只说因为没有人,所以造人,好像女娲“有计划”“有意识”的造人,她的脑海里已有“人”的雏形,然后再造人。而在鲁迅的改编中,女娲造人之前却做了很多描写和铺垫,尤其强调了从“梦”中醒来,而这个模糊的梦让女娲“懊恼”,“不足”,她看着眼的景色,如同梦一般——“粉红的天空”,“绿色的浮云”——这些色彩与我们的通常看到的风景截然不同,天空应是蓝色的,浮云应是白色的,而鲁迅却用了“粉红”描写天空,绿色描写浮云,更显得绚烂、迷幻、斑斓。太阳是“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月亮是“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一个是至冷,一个至热,如同阴阳两极。在这样的环境中,女娲感到非常的无聊,走向海边开始造人,而且造人是“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注意“不由”两个字,女娲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造人,好像受到什么莫名的情绪指引似的,而造人的同时,她感到了“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直到体力无法支持才结束。

鲁迅之所以给女娲造人添加了“睡梦”情节,取自“茀罗特说”,这里的“茀罗特”,也就是如今我们熟知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理论,将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对立区分,潜意识也驱动人的行为和机制,比如梦境、欲望、本能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梦就是无意识欲望的表达。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总被人诟病“泛性论”,也就是将人的行为归结于“性欲”,比如弗洛依德认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的途径,并以此获得本能的释放和快乐。在后来的精神分析和治疗中,他的理论也未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被诟病“伪科学”,但确实改变了人们对自我精神和心灵的认知。

我们可以记住两个关键词“欲望”和“无意识”,这就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女娲为什么造人。在鲁迅的笔下,女娲造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行为,这种行为并非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而是无意识的、受到本能和欲望驱动的,只是为了排解“苦闷”和“无聊”、获得“愉悦”的行为。

换而言之,女娲并非有意识地要去造人,也未曾想过赋予造人伟大的或者功利化的目的,她甚至不知道自己造出来的是“人”,在听到自己创造的人在说话时甚至感到“吃惊”。

鲁迅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消解“神”造人的绝对明确的意义。如果神自己都不知道,人类为什么要盲目地尊崇神的“旨意”呢?这些所谓的旨意到底是神的,还是人自己创造的呢?如果神明创造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人怎么能揣度神明的意图呢?

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女娲造的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差异?

我看过不少版本的女娲造人故事,在某些版本中,这些“人”被造出来,直接就喊女娲“妈妈”,会蹦会跳,还会跟女娲对话,仿佛女娲造出来的是成年人,就是具有完整能力的人。而鲁迅的笔下,有个典型的区别,这些女娲造出来的人如同婴儿,他们只会咿咿呀呀地乱叫,哇哇啼哭,围在女娲身边乱转,爬来爬去,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行为能力。

再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原版故事和鲁迅的改变大部分情节是一致的,都是用土做人,做累了,改用绳子引泥浆做人。既然开始的“人”是女娲亲手捏出来的,最后造的人只是随手洒出来的,二者理应有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原版故事写得很明确,女娲亲手用黄土捏出来的,是富贵的人。泥浆洒出来的,是普通人。原版故事有服从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意识,有些人生来就是贵人,贵人就是高普通人一等,这是神明制定的秩序,所以人也要服从神明的秩序。人在根源上,在创造之初就是有“等差”的。

可原版女娲造人的神话,在逻辑上有违和之处。即便承认女娲亲手捏出的是相对“完美”的人,可后来随手点洒造人,明显是一种随意的、无意识的行为,并不是女娲要刻意区分人与人的差异,也不是想造出一些下等人来专门服务上等人的。另外,随手点洒造人,可能造成的差异种类很多,有的人强壮一些,有的人瘦弱一些;有的人美貌一些,有的人不扬一些;有的人聪明一些,有的人愚笨一些,我们承认人生而有差,但为什么要用富贵和贫贱来区分呢?

原版故事中这种明显的等级意识被鲁迅直接略过了,他未区分“高低贵贱”,而是把泥水点洒的人描写为——“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只是大半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有些讨厌。”

一种说法是,这些呆头呆脑,令人讨厌的人,大概率是鲁迅夹带私货了,他常常会将一些人描写为“呆”,比如“看客”,看客围观的时候是“呆看”,失去了天性的孩子,也是“呆头呆脑”。一些反对进步的文人,也被鲁迅形容为“鼠”,这些人反而是女娲造出来有些“缺憾”的人。

但笔者更倾向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呆头呆脑”说的是有些人类“愚昧无知”,“獐头鼠目”说的有些人类“狡猾卑劣”,这是人自创造之初就有不完美之处,缺乏灵性,如此放纵堕落下去,就会造成国家和社会的崩塌,如果人一生下来就是完美的,人类文明就不可能遇到任何问题和危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女娲创造了“婴儿”,这些婴儿本身就是有差别的,很多并不完美,甚至有些有“不足”的成分在,在《补天》后续的故事中,人类都以成人和老头的形态的出现,这里有明显从婴儿成长发展为成年或者老人,但最终因为“卑劣性”,互相争斗引发了大问题,也就是天崩地裂,最后只能依靠造物主来弥补人的过失。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人类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中,女娲做了什么,或者说,女娲造人之后,有没有对人类负责?

很抱歉,女娲只是创造了人,在人类成长过程中,什么都没有做,任其自由发展。

女娲被称为大地之母,或者说始母神,一位正常母亲该怎么对待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除了生育(也就是创造)之外,还要养育接孩子,给他们食物,教它们说话、走路,教会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的技能。而女娲这位母亲显然就很不负责了,在天地开辟之初,原始蛮荒,野兽横行,孩子们怎么觅食,怎么取暖,怎么生存,女娲分毫不管,直接睡去了。女娲连走路说话都不教,更不可能说人类你要按照我造人的方式分出等级来,你要建座庙供奉我。

在整个人类从婴儿长成成年人的过程中,女娲都在睡觉,女娲对人没有责任和义务,人对女娲也是如此,人类的路是自己走的,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结果。在鲁迅笔下, 一开始人类只会咿咿呀呀地乱叫,语言都是人类自己的创造,更不用说社会和文化了,创造者女娲和被创造者人类是相互独立的存在。

女娲和人类的关系是神话传说中的,却也是具有现代性的,它不仅仅是创作者和被创造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延伸为多重关系,比如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认为,补天所述的女娲和人类的关系也可以引申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孩子是由父母创造的,但孩子的生命是独立自由的,女娲不将自己创造的人类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未曾对人类“寄予厚望”,提出种种要求和安排,使得他们成为父母的“附庸”,这是鲁迅所提倡的现代人伦关系。

综上所述,女娲只是以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造人,无意识,无功利,无目的,造出完全如同白纸一样的“婴儿”,而造人的过程中,女娲也无意识地使得他们出现了差异和“不足”,在人类这个“婴儿”成长的过程中,女娲并未将自己看作“家长”,也不为“孩子”负责,沉沉地睡下,将命运交给他们自己,任其自由发展。鲁迅用此写法消解人类与造物主之间的关系,消解神造人以及人存在的明确的意义和目的,交予“人”自我创造意义。

备注:也有人认为女娲造人是出于“苦闷”,来自于鲁迅曾经翻译日本的文学理论书籍《苦闷的象征》,有时间会写一篇关于《苦闷的象征》的文章,讲一讲鲁迅的三个心情苦闷时期也伴随着三个创作爆发时期。

二 、补天与女娲之死


女娲造人之后体力不支,沉沉睡去,再次醒来,是被“轰”地一声惊醒了,此时天地动摇,海水泛滥。一梦之间,女娲错过了人类发展的过程,女娲未曾改变,而人在改变和发展,可这种发展似乎走向了歧途,人和神之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和隔阂,女娲看见一些道士,却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穿上了衣服,道士们问她要长生不老药的话她也完全听不懂。此时世界搞得天崩地裂。人类互相争斗,也破坏了将女娲所处的如梦境一般、斑斓美丽的世界。

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是民间传说,故事有非常多的版本,在最初的版本,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并无关联,是女娲补天之后,共工怒触不周山,再次山崩地裂;后人将其联系到一起,先有共工触怒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后有女娲补天,拯救人间。《补天》是小说,鲁迅也未旁白解释典故,而且很多对话都是文言文写成,对当代人来说,阅读起来有些困难。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共工是古代部落的首领,中国早期历史和神话都是混杂的,共工是部落首领也被神化,他是水神,传说是火神祝融的儿子,天生神力。与之战斗的是颛顼,也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正统君主。共工是反叛者,与颛顼素来不和,双方互相争斗,导致天崩地裂。

鲁迅所写的情节就是天崩地裂后,女娲碰见了共工和颛顼的残部。

共工对女娲抱怨说:颛顼不道,抗我后,我后躬行天讨,战于郊,天不祐德,我师反走,我后爰以厥首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我后亦殂落。

意思是颛顼不道,对抗我的君主共工,我的君主顺应天道,讨伐颛顼,在郊野激战,没想到老天爷不庇佑我有德之师,我方战败逃走,我的君主盛怒之下,一头撞倒不周山,致使支撑的天柱折断,系住大地的绳索断掉,我的君主也死了。

颛顼一方的人呢,也找女娲抱怨,说: “人心不古,康回实有豕心,觑天位,我后躬行天讨,战于郊,天实祐德,我师攻战无敌,殛康回于不周之山。”

意思是:人心不古啊,康回(也就是共工的别称)实在是狼子野心,觊觎天位,我的君主亲自带兵征讨,在郊野激战,老天果然保佑我有德之师,我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将共工击杀在不周山。

这段对话很有趣,首先,共工和颛顼的人,说的都是文言文,而造人的女娲,说的是白话。鲁迅认为人类的创造,过分追求形式,而不问“心”,文言文这种艰涩的人类发明,连造物主女娲都理解不了,你让普通人怎么理解?这些文字从形式到结构,都隔绝心灵,阻碍沟通,已经脱离原始和天性。

其次我们注意二者说话的逻辑是同构的,共工和颛顼都号称顺应天道,赢了的一方就说:天实祐德;输了的一方就说:天不祐德。

 这种事情和老天爷有关系吗?他们只是借助上天,借助神明,使得自己出师有名罢了,是以神明的名义实现自己私利的“政治目的”——当帝王,当双方都以同样的名义进行征战时,就出现了滑稽的违背,折射出双方虚伪的本质。

几乎在《补天》的同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著名的作品,同样取材女娲补天的神话,同样写共工和颛顼的争斗——郭沫若先生的《女神之再生》,可以说是这部诗集《女神》的代表作之一。

为什么在同一时期两位著名的作家都选择同样的题材呢?自然有巧合的成分,但依然有学者认为,巧合之中也有必然性。二者都有对现实社会的映射,也就是民族灾难和生死存亡的危机。此时中国仍处于军阀混战之中,我们看看郭沫若的表达,可能更容易理解,郭沫若是这么写共工和颛顼的战斗的:

刚才不是有武夫蛮伯之群

打从这不周山下经过?

说是要去争做什么元首……

哦,闹得真是过火!

郭沫若已经明确指出,他们争的是元首,而非“帝王”,二者都在说:“民无二王,天无二日。”两方都要取争那唯一的王,争做这个世界唯一的统治者,几乎和军阀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郭沫若已经不在乎谁胜利的问题了,谁胜利都无法拯救国家,所以他呼唤新的太阳,呼唤新生,写道:

我们尽他破坏不用再补他了!

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

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

另外,在郭沫若的笔下,共工撞断不周山,是一种不计后果的报复行为,共工不甘心于失败,他眼睁睁看着颛顼要得到天下,不惜毁掉天地,鱼死网破。

鲁迅和郭沫若表达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如争夺帝王之位,不惜代价的混战。共工撞死,一了百了,可他有没有想过,天倾地倒,还在人世间的黎民苍生该如何生计呢?二者混战,导致的结果,是生灵涂炭——生灵承担战争的后果——这是鲁迅对百姓,对普通民众的关切。

在《补天》中,女娲听不懂共工和颛顼残部的话,但显然很讨厌他们,非常生气,转身就走,碰到了“不同的人”,原文写道:好容易才看见一个不包铁片的东西,身子精光,带着伤痕还在流血,只是腰间却也围着一块破布片。

身上包贴片的是士兵,而不包贴片,定然是普通百姓了——双方混战,百姓受害。可讽刺的是,明明身上有伤,他偏偏在腰间围着破布片,还从别人死尸身上解下布片,包住自己的腰下,可见人类建构的伦理道德,违背人性也非常之虚伪。

女娲找这位普通百姓打听,他却一直在重复女娲的话,女娲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他也跟着重复“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种懵懂无知,民智未开的状态。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受到的伤害,连打仗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去申诉,哪怕受了伤,快要死了,还要被伦理道德约束着要有羞耻心,遮蔽自己的身体,这是何等的荒唐,何等的讽刺。

和这位百姓对话完,鲁迅如此描写女娲的反应:“女娲倒抽了一口冷气,同时也仰了脸去看天。”百姓如此的状态,让女娲都感到震惊,疑惑,发凉,但她仍然去拯救他们,在女娲拯救世界的同时,还有一个道士似的人物“小方板”指责女娲淫邪,说:“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说女娲赤身裸体,败坏道德,该杀!有趣的是,这位小方板恰好站在女娲两腿之下,那么问题来了,是赤身裸体的人淫佚,还是看人赤身裸体的人淫佚呢?

显然,是这位小方板有了道德廉耻观念,投射出去,自然觉得女娲不知廉耻。换成鲁迅的话说:这是人的心中不干净,看什么都会联想到“不净”。

在女娲再次醒来后,鲁迅又描写了非常多种类的人,但这些人的特点各不相同,求仙问药的道士求的是“长生不老的仙丹”,天地崩坏了,他们不想想办法,却在求仙药,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共工和颛顼相互争斗,假借“天道”,可以说虚伪的利益集团了;赤身裸体的百姓则是愚昧无知;而指责女娲的小方板更是虚伪“道德廉耻”的代表了,总结下来这些人类虚伪、自私、愚昧。《补天》这篇小说虽然主角是女娲,但隐藏的主体命题依然是“人”。

女娲来不及关心这些人,继续补天,而补天的描写与神话传说也有几乎相反的表达,在民间传说中,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女娲炼成五彩缤纷的石头补了天的缺口,斩断大鳌的足顶住天地直角,传说宏大瑰丽。而在鲁迅的描写中,却不见炼化五色石的情节,而是女娲可怜地到处找零碎石头来补天,可民众对她的态度如何呢?

“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

拯救苍生的英雄,却被苍生所不解,所唾弃,天地崩塌,生灵涂炭之时,他们连石头不愿意贡献出来,还要抢回去,咬女娲的手。而补天末尾,我们甚至会感觉到女娲充满了哀莫和凄凉之情,鲁迅的描写也突出了这一个“灰”字。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这个灰也许是灰头土脸,也许是灰飞烟灭,也许是迷茫,也许如同在女娲纯净的灵魂和躯壳上蒙上了尘埃。到这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女娲拯救了世界,可她真的拯救得了“人”吗?女娲修补的是山川河流,天地大海,是“人”所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的精神和心灵女娲拯救得了吗?随着女娲的躯壳的死亡,仿佛女娲的精神和意志也似乎随之消磨殆尽,于是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女娲终究死去了。

那么女娲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在“造人”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原始的生命力和无意识的欲望引发的“创造性”;在“补天”的情节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她在危机中、面对指责和困难所展现的“牺牲性”。

而与“创造性”和“牺牲性”相对的,是人类的卑劣。女娲在创造人类,人类在破坏世界;女娲在自我牺牲,人类在愚昧,在虚伪,在自私。

我们可以把女娲所表现的创造性和牺牲性叫做神性,也可以叫做超人之性,那么鲁迅在宣扬什么,在摈弃什么,我们大致也应看清了。

在女娲死之后,鲁迅还没有停下笔,她依然关注是人对死去救世英雄的态度,所以故事的主体还是回到“人”身上,人应该怎么做呢?私以为人们应该去寻求女娲的创造和牺牲的精神,人去寻找了女娲,可他们做了什么呢?

有些人打算攻击女娲,见到她死了,转而侵占女娲的身体,自称女娲的后人,继承了女娲的衣钵,叫做“女娲之肠”,自封为神。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好,费尽心机都想找到女娲,只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好处”,没有一个人去追寻女娲的创造和牺牲的精神。那些曾经见过女娲的道士,也随着巨鳌沉入海底,仿佛一切女娲存在的痕迹都消弭了,整个世界也归于荒诞和虚无之中。

最后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鲁迅和郭沫若对女娲补天的写法,在郭沫若的笔下,只写了女娲补天,呼唤女神创造新的光明和太阳。而鲁迅则有明显的差异,他多写了两个情节,一个是女娲造人,一个是女娲之死。郭沫若推崇女娲,鲁迅将女娲写死,郭沫若在抒发情感,鲁迅在探寻问题的根源。鲁迅的思想表达上,根源在于“人”,社会的昏暗源于“人”的愚昧、虚伪、自私,如女娲之神救不了中国,她只能修补这个天崩地裂的世界,却没改变人的“心灵”,如今女娲已死,如果下一次“人”将世界搞得“天崩地裂”,又能指望谁来拯救呢?鲁迅虽然没有说,却似乎给出了答案——女娲虽死,精神延续,在于自我创造,在于自我牺牲,在于“立人”。


相关阅读

  • 《呐喊》自序——鲁迅文学的发端

  • 鲁迅原文转在文章末尾,没看过这篇文章的,可以翻到最后,先看文章。解读如下:《呐喊》久负盛名,《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篇都是出自这部小说集,如果让我来选择最
  • 据说饶毅是“中国科学界鲁迅”?快别搞笑了

  • 大概我是后知后觉的,虽然很早就知道饶毅,但最近两天才知道他被尊为“中国科学界鲁迅”。而且据说,进来他连续发文很批张文宏医生,敢于“扳倒当今网红”,更坐实了“鲁迅“的名号。
  • 破冰艺术计划丨2022年度展览征集正式启动

  • ICE BREAKING“破冰艺术计划2022年度展览” 征集正式启动©图片由破冰艺术计划提供。破冰艺术计划由鲁迅美术学院于2019年发起创建,是中国东北地域首个青年艺术品牌,是集展示
  • 慢时光 | 当代女娲活动来啦!

  • 轻松时刻匆匆又是一年过去从万家灯火中归来,灿烂的烟火气息仍未散去在朋友欢聚之余你是否对严谨求学的校园尚不适应?不如给自己一段悠闲时光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萌物吧!叮叮叮
  • 走进研发部 | 每周文献分享沙龙

  • 为加强前沿技术的学习,开启阅读引领,涵养学习风尚,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为企业注入力量,每周四下午,研发部都会组织部门员工开展文献分享沙龙,每周选一人分享一篇关于辅助生殖领域的
  • 群星闪耀 | 想让梦想在白天实现的小镇青年

  • 大家好,我是梁清亮,一个想让梦想在白天实现的小镇青年。本想简简单单、随遇而安地度过一生,但又觉得生活没有挑战也会失去很多的乐趣,于是我加入了女娲大家庭,开始大步向前。兴趣
  • 毛泽东评鲁迅:鲁迅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会怎样?

  • 作者丨黄金生来源丨国家人文历史(ID: gjrwls)毛泽东和鲁迅,作为伫立在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山峰上的两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两人素未谋面,但这
  • 北京的小儿子

  • 1912年8月12日的深夜,教育部科级干部鲁迅又一次被邻居的叫嚷吵醒,说的还是闽南话,听又听不懂,骂又不敢骂,只能写7日记诅咒他们:半夜后邻客以闽音高谈,狺狺如犬相啮,不得安睡。这样的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补天》解读——鲁迅《故事新编》

  • 有很多人说鲁迅《故事新编》看不太懂,其实仔细阅读一下,并不难,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如年代,历史事件,隐喻等等),再了解一下鲁迅的思想,就差不多知道鲁迅先生在表达什么了,正好最近在写关
  • 《呐喊》自序——鲁迅文学的发端

  • 鲁迅原文转在文章末尾,没看过这篇文章的,可以翻到最后,先看文章。解读如下:《呐喊》久负盛名,《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篇都是出自这部小说集,如果让我来选择最
  • 《无名》——我不推荐的理由

  •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一直对《罗曼蒂克消亡史》赞赏有加,加之《边境风云》,因此对程耳导演多加期待,所以,过年有时间之后,我就去看了最新的作品《无名》,先说结论吧,这部电影在我这里
  • 横看竖看医药行业投融资数据

  • 根据动脉网的统计数据:医药一级市场融资额/亿美元全球中国2021年1月86172021年2月77312021年3月137282021年4月88182021年5月109182021年6月109252021年7月90242021年8月9948
  • 好像是一个重磅的全新靶点PSD3

  • 上个月《自然代谢》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感觉上好像是一个有重磅潜力的全新靶点PSD3。研究做得很漂亮。首先是在人群中发现PSD3错义或无义突变的人没啥脂肪肝的问题。然后在原
  • 平衡“效率与公平”?这个提法本身有问题

  • 又到两会期间,举世瞩目。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刚刚宣读。大家就已经开始各个维度的解读。其中一个是关于“共同富裕”的。因为当下中国经济的需求端相对疲软。我看到有同行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