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
患儿康复出院。 省医院供图
1月6日下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生儿ICU里,小橙子(化名)经过儿科医护团队20天的全力救治,终于康复出院了。
“孩子出生才12天就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我们全家人非常揪心。今天孩子能够康复出院,十分感谢省医院、感谢给宝宝治病的全体医护人员。” 说起这些日子以来的经历,小橙子的爸爸妈妈心情非常激动。
紧急:出生12天的患儿病重入院
2022年12月17日,省医院儿科发热门诊接诊了一名出生仅12天的发烧患儿,测体温38.5摄氏度,家长讲述孩子当天吐奶、呛奶频繁、食量比往日减少了一半,同住的家人中有多位感染新冠。患儿的情况引起了接诊医师白小红的高度警惕,“3个月龄以内的小婴儿体温超过38度,要警惕脓毒症,正值隆冬季节,新生儿吐奶、呛奶有可能是肺炎后的表现,需要立即入院。”
患儿随即入住新生儿ICU,不到3个小时,患儿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呼吸困难、气促、呻吟、“三凹征”,血氧饱和度掉到了88-90%,急查胸部X线提示有磨玻璃样改变、双肺透光度降低,此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也显示为阳性。新生儿ICU专业组长李茂军主任医师判断:“新冠诊断已经明确,患儿为新生儿,属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极易发展为重症,医疗组、呼吸治疗师、护理组需密切配合,全力救治”。由此,一场生命营救随即展开。
参考国内外最新的儿童新冠诊治指南与共识、围产期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管理预案,先期,医疗组立即给予患儿无创呼吸机、干扰素雾化等一系列治疗,但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却无明显好转,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表现。
“即便提高到40-45%的较高氧浓度,仅能勉强维持患儿血氧饱和度在90%左右,复查血气分析有明显的二氧化碳潴留,要高度警惕进展为白肺”,新生儿ICU副主任医师阳倩查看患儿后表示,并调整治疗方案为气管插管、上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等治疗。
医疗组还将情况汇报院内“新冠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专家组”,经专家组进一步明确,患儿系新冠危重型。尽管此前省医院新生儿科收治过不少新冠感染、肺炎患儿,但这种危重型患儿还是头一回,在全省也属罕见。
抢救:全力以赴救治患儿转危为安
经过上述治疗后,患儿的病情并未按照医务人员们的期盼那样稳定下来。“在充分镇痛镇静情况下,患儿仍然需要较高的呼吸机支持参数和氧浓度,一段时间甚至需要给纯氧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加之患儿的自主呼吸很费力,氧指数一度高达28,达到新生儿ARDS重度标准,这些情况让我们既困惑又揪心。”阳倩副主任医师说。
患儿病情急转直下,不好的指标和消息一个个接踵而来。先是复查的胸片显示,双肺透光度显著下降,接近“白肺”;随后,患儿气道分泌物异常粘稠很难吸除,腹胀如小鼓,心肌酶升高、肝功能受损、CRP(C反应蛋白)异常、BNP(脑钠肽)增高、心脏超声提示右室肥大......身体全面报警。“患儿的治疗很棘手,各个脏器功能指标之间密切关联,一不注意,就顾此失彼,非常难平衡,”患儿的另一位二线主管医生吴青说。
关键时刻,儿科举全科之力,迅速组织疑难病例大讨论,不断寻找新的突破方向。最终确定了尽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增加俯卧位、拍背、气道灌洗频次,避免返流误吸,加强院感防控等综合治疗方案,与此同时,还向重症医学中心报备了患儿随时可能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
在高频呼吸机通气治疗的第4天、上激素治疗的3天后,患儿呼吸窘迫症状终于得以明显缓解。“胸片上看到患儿的‘白肺’面积在缩小,氧指数逐步下降,气道分泌物变得稀薄容易吸出,呼吸系统之外的其他脏器功能指标也在一点点地恢复正常。”患儿主管一线医师刘坤珍介绍。
呼吸机高频通气8天后,改为了常频通气,又过了3天后,患儿的各项指标持续好转,随后进入脱机拔管治疗流程:拔除气管导管、改有创通气为无创通气,继续治疗6天,再脱机观察2天,患儿已能正常进食,达到出院指标痊愈出院。
护士长王晓敏、陈艳介绍,“新生儿是非常脆弱的人群,病情瞬息万变,进食和输液都很困难,20天来,护理人员昼夜不歇、陪伴在小橙子身旁,精心护理直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