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肠道菌群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人体内约有100万亿个细菌,这个数字比地球上的总人口还要多,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到保障正常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大到引发癌症、糖尿病等疾病。
肠道菌群虽构成复杂,数量惊人,但还是能将其分为三类:共生菌群,条件致病菌,致病菌也就是有害菌。
共生菌群的数量占到了肠道菌群的99%以上,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收维生素,保护肠道,并与机体形成了很好的共生关系,比如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条件致病菌数量不多,但属于肠道里的不稳定因素。肠道健康时,它们很安分。一旦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和菌群失调,这些菌群则可能失调引发疾病。
致病菌也就是有害菌,这类菌群本不属于肠道菌群,一旦进入肠道,就会引起肠道疾病、中毒等,比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
让这些微生物维持良好的平衡,对于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如果平衡被打破,就可能诱发疾病。
2.哪些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1、环境因素:破坏肠道菌群的环境因素有污染的大气、水源,房屋装修散发出来的汞和铅等重金属污染,以及甲醛,苯等污染物。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肠道未老先衰。
2、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熬夜等。还有暴饮暴食,食用过多的肉食、快餐方便食品、煎炸油腻食品、冷饮食品等。
3、精神因素:精神压力过大也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如果工作过于紧张繁忙,经常参加酒宴应酬,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
4、手术、外伤、感染、肿瘤、化学物品及疾病对肠道菌群也有影响,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有时可丧失整个乳酸菌群。肿瘤治疗、同位素、激素、放射治疗和化疗均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机体免疫力,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5、滥用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使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死,而耐药菌则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得以大量繁殖,结果导致菌群失调,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6、疾病:维生素缺乏及相关疾病。肠道菌群对维生素产生影响,而维生素和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维生素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维生素通过调节免疫力、细菌生长和新陈代谢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例如,膳食补充剂中的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通过有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罗斯氏菌等有益菌属的肠道黏膜扩张和定植,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微生物的组成。
维生素A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维持上皮细胞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是上皮细胞合成和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缺乏后,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下降,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诱导炎症反应增强,导致黏膜损伤,引起腹泻。
腹泻也会进一步导致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下降,甚至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维生素A缺乏与儿童腹泻互为因果并呈现一种恶性循环,即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更易罹患腹泻,而腹泻则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维生素A缺乏,补充维生素A则有助于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平衡性对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迁延性腹泻会加剧肠道菌群失调。研究表明,维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而长期单独使用肠外营养,会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3.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什么疾病?
当胃肠道内有害菌占据优势时,益生菌减少,维生素合成减少,肠道内环境差,可诱发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息肉等,过量的胆汁酸和胆固醇在厌氧菌群作用下会形成多种致癌化学物质,可能造成肿瘤发生。
4.如何判断肠道菌群是否健康?
其实,粪便就是肠道健康的“信号灯”。
首先可以看排便量。排便总量太少,说明肠道菌群的总量不够多。细菌占整个粪便总量的1/5,一般人每天排便在200克左右为正常。第二是看粪便的性状。正常粪便的形态应该均匀、完整,且不会很硬。粪便呈成熟的香蕉形状是最好的,说明肠道菌群平衡。第三是粪便的气味。如果粪便有轻微的酸味,臭味很淡,就说明有益菌占有绝对的优势。而老年人粪便的气味往往偏臭一点,就是因为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吃的蛋白质很难被完全消化吸收,在大肠里被有害菌腐败,产生很多氨类物质,所以味道会臭一点。
5.如何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
不良生活方式对于肠道的危害比我们想的要严重,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肠道菌群健康的关键。请务必规律饮食,拒绝夜宵,留给肠道充足的休息时间;增加体育锻炼,避免久坐、戒烟、限酒,别让酒精损伤肠道黏膜;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保持心情愉快。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低脂饮食,高纤维膳食。平常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高纤维膳食有助于加快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减少致癌物与肠道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此外,高纤维膳食还可促进益生菌的生长,促进肠道菌群平衡。
来源: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