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中医才子陈存仁:悬壶济世的文史传奇

日期: 来源:晶报收集编辑:晶报

●蔡登山

名中医陈存仁一九五一年在香港铜锣湾开新诊所时,多名港九电影文艺名流到场祝贺。而二〇〇六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陈存仁的主要作品悉数重新出版。这时人们才惊见,陈存仁除了是位名医外,在文史方面广博的知识与见闻,也是少见的传奇人物。

翻阅一九七四年二月号的《掌故》,发现香港名中医陈存仁的诊所就在弥敦道上。而这个地址我不知走过多少遍,但当时的陈存仁已经移居美国了,诊所也不在了。陈存仁的好友秦瘦鸥说:“我只知道到一九五二年内,他已在九龙闹市中心弥敦道的平安大戏院楼上设下了一间诊所,又在香港铜锣湾怡和街借到了一套公寓,半作门诊室,半作一家人(其实他的妻女已被接去)的居处。门诊的时间是上午九龙,下午香港,余时出诊,完全是一副南国名医的派头。”

是的,一九五一年陈存仁在香港铜锣湾开新诊所时,港九电影文艺界许多名人都到场祝贺,包括费穆、严俊、岳枫、岑范、王人美、王丹凤、刘琼、顾也鲁、龚秋霞、司马文森、马国亮等人,可谓冠盖云集,极一时之盛。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陈存仁在香港行医近四十年。

陈存仁初到香港时的照片

陈存仁(1908—1990),名保康,一名承沅。原籍浙江平湖人,出生在上海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父亲是开绸布店的。还在陈存仁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因破产和多病辞世而去。他是由四伯父抚养长大的。

陈存仁共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上海浦东小学毕业后考入南市民立中学,三年毕业,谨遵父亲遗命学医,考入南洋医科大学(东南医学院前身),这是几位留日的西医在上海办的私人医学院。他在这里习西医,学费全由四伯父负担(四伯父无子,后来在存仁悬壶济世后立为嗣子),在校苦读一年,得了伤寒病,学校里的西医教师没能治好,反倒中医给他开了五天中药后治好了,家中长辈遂劝他学习中医。正好诊治他的中医丁甘仁开了“中医专门学校”,而且将来西医开业需要投资,中医开业则简单得很,种种原因使他改学中医。

一九二三年陈存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陈存仁在学校学习十分刻苦努力,他不但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堂上和书本里的知识,为了获得医学真谛,他又先后拜沪上名医谢利恒、丁仲英(丁甘仁次子)两位先生为师,虚心求教。

因为中医药籍多为深奥之古文,陈存仁课余随国学大师姚公鹤补习国文,后复拜章太炎为师。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的生活史》中记载,和章太炎相识,起因于姚公鹤和章太炎友谊很深,两人书信往返都由他当送信人。章太炎原来一直以为他是姚的书童,后来知道他是中医,立刻大感兴趣,说自己对中医很有研究,并且能开处方,让陈存仁跟他学习国学。章太炎经济困窘,当时留陈存仁吃饭,“菜肴之劣,出乎想象之外,每天吃的无非是腐乳、花生酱、咸鱼、咸蛋、豆腐等物”。而章太炎最喜欢吃的就是这些臭东西,他早年遭袁世凯幽禁时,因为风寒所侵,所以鼻子一直有病,闻不见臭气,所感觉到的只有霉变食物的鲜味”。

陈存仁后来让章太炎用芙蓉叶研成末,放在鼻子里,后来章太炎将此方子写给来求字的人。章太炎开的处方都是仲景古方,可是他的药方,别人拿到了不敢进服。

由于早年生活困难,在学校里陈存仁不得不经常挤出时间来写些短文,用“存仁”或“绿豆”作笔名,寄投当时《申报》的副刊“常识”和小报《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等,以获取一些稿酬,补贴生活之需。这时也在小报上写文章、后来和陈存仁结为好友的秦瘦鸥说:“我和陈存仁非亲非故,只是因为当时都在求学,年龄又相同,加上都爱好‘爬格子’,向大小各报投稿,于是很自然地碰到了一起。可我们在性格上毕竟还有差别:他沉着稳重,克制力很强;我则大胆好奇,喜爱热闹,常和另外几个游伴,如姚克、鄂森等去餐馆或舞厅吃喝玩乐,甚至跟着人家闯进赌场或妓院去,尝试堕落的滋味。一开始陈存仁就不愿同行,几次之后,我们也不再邀他了。当时我们都还纯真坦率,并没有为此责怪他没有哥儿们的义气。直至后来我比较懂事了,一经追想,才不由不对陈存仁的富于定力、不随波逐流,感到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乃至在十几年后使他功成业就,从无数的同行中脱颖而出。”

一九二七年,陈存仁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此后,他在丁仲英诊寓助诊了一段时间。一年后,他开始独立挂牌行医。他在山东路租借了二间房屋作为诊所,并很快“生意兴隆,门庭若市”。一九二八年夏,陈存仁自己出资创办了一份以开展中医学术的研究和讨论,宣传中医药保健防病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小报——《康健报》,他自己除了写和编之外,还亲自跑到印刷所去校对拼版;直到报纸印出,运回四马路的丁家(亦即他当时下榻之所),再分发给报贩,投寄给订户,从头到尾,都由他唱独角戏。这份报纸在陈存仁的策划编辑下办得十分活跃,很受社会欢迎,发行量达到一万多份。著名医家程门雪曾有诗赞他:“独向医林张异军,眼中诸子只推陈。灵方别有心源得,占尽江南一角春。”

由于《康健报》的推波助澜,使得陈存仁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扶摇直上,俨然成为名医了。秦瘦鸥说:“人们对于医生的选择,除了熟悉不熟悉、名气大不大这两点外,还有就是医生的年龄,总以为越老越有经验,治病越有把握。陈存仁当时才二十岁出头,不管他多么会用脑筋,也不可能摇身一变,突然变成老头子,于是他就在衣着上用功夫,成年都穿长袍马褂,而且只用深颜色的料子;头上戴一顶瓜皮帽,鼻架一副老式的平光镜。这样,他在病家面前至少可以充上个中年人了。由此也造成过一件笑话。二年后他结婚时,他夫人王女士(王定芬)的亲友走进礼堂,看到了新郎,都向年轻貌美的王女士低声责怪:‘你怎么嫁了个老头子?’王女士自己心中明白,笑得几乎透不过气来。”

陈存仁是个热衷于中医事业的人,他积极参与中医药界有关的各项活动。一九二九年二月,留日西医余岩等人在南京举行的中央卫生会议上提出“废止旧医案”,妄图取消中医。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时任上海市中医协会秘书主任的陈存仁,与同业发起全沪停诊,并在“仁济善堂”举行“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他与张赞臣两人首先约请谢利恒、丁仲英、陆仲安、夏应堂等沪上名医商议开展抗争事宜,先后筹划召开了“三·一七”抗争大会,会后又组织赴宁请愿团,由谢利恒、陈存仁、隋翰英等五人组成,谢利恒为团长,陈存仁为总干事。请愿团到南京后,晋谒行政、监察、考试、立法院长,面呈请愿书,咸认为中医不可废止。

抗争活动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陈存仁作为总干事发挥了中坚作用。事后,当时的卫生部聘请谢利恒和陈存仁为卫生部中医顾问,陈存仁曾撰写《三·一七国医节事件回忆录》,谱写了近代中医史上的光辉一页。

陈存仁开出的处方之一

陈存仁认为中医药之所以能“见信于民众,见信于社会”,在于“药物之效验卓特,治疗之配合出奇,善治复杂夹杂之症,又鲜有副作用”。虽然我国在明代已有《本草纲目》,但毕竟已“阅时三百余年,化学实验之印证,药物产地之变化,旧药有绝种失传者,新药有陆续发现者,是以近人同感李氏《纲目》已不合于近世应用”。

根据杨杏林《医林怪杰陈存仁》文中说:“为此,陈存仁前后花了七年时间,搜集各类药物参考书籍200余种,有价值的中医研究论文180篇,各种中草药标本500多种,并在此基础上邀集中国医药研究社的同仁编写成320多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章太炎、吴稚晖、蔡元培、萧龙友、丁福保等名医大家均为之作序、题签,反响很大,与谢利恒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堪称当时医药典籍双璧。这部辞典集古今中外中药研究之大成,收集的药物达4260种,附方万余首,书内印有插图1400余幅;大多数药物除中文药名外,还标明拉丁文或英文、日文的学名;有142味中药收载了当时已经分析出来的化学成分。”

该书初版不到半年就销售一空,再版达27次。

杨杏林又说:“仅仅一年之后,陈存仁辑校的另一部大型丛书——《皇汉医学丛书》又出版了。这是他多年研究日本汉医勃兴运动,搜集整理汉医学家的成果。该丛书包括14卷72种:总类8种,内科16种,外科4种,女科、儿科各3种,针科4种,眼科、花柳科、诊断、治疗各1种,方剂10种,医案医话11种,药物8种,中国医药论文集1种34篇。它不但使我国的医学工作者了解日本汉医界的学术发展情况,而且对我国不少国内已散佚的古医籍的整理辑纂有很大帮助。故出版后受到中日两国医学界的重视,同时还促进了两国传统医学的交流。”

陈存仁还是著名的藏书家,他与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的编者)、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的编者)并称为“江南三大中医藏书家”。他早年便立志广藏医书,于是每天下午诊余总要到旧书铺浏览选书,一年工夫竟买遍上海滩。

一九三〇年,他专程到北京琉璃厂购书,想到有那么多好书,他说就好像“瘾君子到了云南(大烟产地)”一般。行前,他将自己的藏书编成书目,到了琉璃厂,他递上自己的藏书目录,然后交待:“凡是目录中没有的,我一律都要买。”气魄可谓大矣!

三天工夫,他搜集书目中未备之医籍,总共一千多种,其中竟有名医萧龙友寄卖的80多种罕稀之本。一九三六年后,陈存仁又曾先后六次专程赴日本购书,总共收集到日本汉医著作四百余种。经过多年“朝收夕索,亲临拜访,曲意诚求”,共收集各种版本的医籍六千余种,还有三百多种与医药有关的全套报刊杂志,总计算来近一千万卷,设立了私家图书馆,时人罕有其匹。

陈存仁1951年在香港新开诊所时香港影人到场祝贺的签名。

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陈存仁仓促离开上海,到香港时,陈存仁全家身上只有九千港币,连租个房子都租不起,幸亏一位亲戚把房子无偿借给他住,他只能挂一个小牌子,写着“陈存仁诊所”。

在港期间,他行医之余仍勤奋写作。六〇年代,在香港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津津有味谭”,专门谈吃的学问及饮食疗法,提倡在汤菜中加些滋补中药,颇受讲究进补的粤籍人士的欢迎。这个专栏一写二十年,每日一篇,365天从未间断。陈氏不收一文稿酬,他希冀的是一种广告效应,名声很快在读者中传播开来,因此来到香港不久,诊务便打开了局面。

秦瘦鸥又说:“他的易地再战,自能很快取得成功,主要还在他的重视宣传,既写文章,又登广告,给自己造成声势。同时又一眼看透,必须先把占绝大多数的广东人争取过来,自己才能立足,单那些从内地来的上海人是绝难维持的。因此他选用了两位粤籍少女作他的助手,一位担任挂号和接待,一位水平较高、稍懂沪语的充当翻译,并为他抄写药方。这就解决了语言不通的困难。后来北京政府大力推行重视中医、中药的方针也间接支持了他,尤其针灸的广东医生跟他合作,给一些病家试作边服中药、边打金针的疗法,倒也很受观迎。不久他又在诊所里办起了针灸培训班。这些得风气之先的措施都不是当时在港开业的别的中医所能想到的。

陈存仁异军突起,一举便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不久东南亚和日本各地的华侨和医学界人士也都陆续找上了他,有的报名加入函授班,有的向他询问防病养身之法,也有约他写文章的,函电交驰,他的忙碌和兴奋已达到了顶点。

一九七〇年五月,《大人》杂志创刊,陈存仁撰写其回忆录《银元时代生活史》刊登其上。一九七三年三月,由香港吴兴记书报社出版,张大千题端,沈苇窗撰序,云:“一九七〇年五月,《大人》杂志创刊,我承乏辑务,初时集稿不易,因而想到陈存仁兄。他经历既丰,阅人亦多,能写一手动人的文章,于是请他在百忙之中为《大人》撰稿。第一期他写了一篇记章太炎老师,果然文笔生动,情趣盎然,大受读者欢迎。存仁兄的文章别具风格,而且都是一手资料,许多事情经他一写,跃然纸上,如历其境,如见其人,无形之中成为我们《大人》杂志的一员大将。《银元时代生活史》刊载以后,更是遐迩遍传,每一段都富有人情味和亲切感,存仁兄向有考证癖,凡是追本究源,文笔轻松,尤其余事。”

一九八二年,陈存仁在《大成》杂志一〇四期开始连载其回忆录第二部《抗战时代生活史》,一九八八年由香港长兴书局出版。从青年时开始,一直到古稀之年,他从未停笔。他除了编写不少中医药科普读物,也写了不少文史方面的文章,结集成册相当多。其中《红楼梦人物医事考》是他与香港红学名家宋淇合写的一本书,替《红楼梦》书中的人物看病,红学与中医的两位专家携手合作,别开生面的论断,丰富了我们的视野。《被阉割的文明: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以大量旧藏资料,考证了男性宫刑、女性缠足这两项人类发展史上的怪胎与独流的起源和演变历史。《业外杂谭录:袁枚食色及其他》,以“食色,性也”的角度,对袁枚、徐福、光绪皇帝这三位历史人物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古人的生活趣味。《被误读的远行:郑和下西洋与马哥孛罗来华考》写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路线,作者根据史料还亲自做了实地的考察;而对马可波罗(注:今译马可波罗)来华的考证,更是旁征博引,完全是一副历史学者的研究面目。《阅世品人录:名中医旧上海见闻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讲述了作者与章太炎、胡适、杜月笙、秦瘦鸥、董皓云等名人交往的旧事,因都是作者亲身的闻见,娓娓道来,生动有趣。

陈存仁在香港行医近四十年,直到一九八五年才宣告隐退,并移居美国加州洛杉矶安度晚年。一九九〇年九月九日,他因脑溢血逝世,终年八十二岁。二〇〇六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陈存仁的主要作品悉数重新出版。这时人们才惊见,陈存仁除了是位名医外,在文史方面广博的知识与见闻,也是少见的传奇人物。


文章推荐

相关阅读

  • 这个高官一生只留下一口井

  • 他是广东第一个在朝廷当高官的人。是南粤本土的第一位先贤。相传为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粤籍京官之一。 他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业用武,
  • 72岁村医王永新的硬核“防疫”守护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萌萌“这是李有家(化名)的药,这是张新华(化名)的药……”1月5日,72岁的村医王永新手扶老花镜,锐利的目光穿梭于电脑屏幕和刚给村民们采

聚合标签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中医才子陈存仁:悬壶济世的文史传奇

  • ●蔡登山名中医陈存仁一九五一年在香港铜锣湾开新诊所时,多名港九电影文艺名流到场祝贺。而二〇〇六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陈存仁的主要作品悉数重新
  • 兔年吉祥物走俏市场

  • 距离农历癸卯新年越来越近,作为癸卯年的主角兔子已经在各类消费市场唱起了主角儿。在十二生肖中,兔子外表软萌可爱,深受大部分人喜欢,因此有更多商家愿意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