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邹旭诊室故事】栏目是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刊栏目,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30岁的江先生5天前发现自己新冠抗原变为“阳性”,随之而来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体温最高达39℃,在自行服用“布洛芬”“感冒灵”等药物后体温可以逐渐退至正常,紧接着却出现了咳嗽的症状。虽然今天再测抗原显示阴性,但是江先生咳嗽咳痰很明显,已经影响了生活和睡眠,味觉和嗅觉都失灵了,全身乏力,而且没有胃口吃东西。江先生感觉自己实在无法忍受这些症状,遂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的疑难杂病门诊。
刻下症见:咳嗽咳痰,遇风则咳,痰液清稀,咽干咽痛,发热已退,口干苦,现无明显恶寒发热,周身乏力,手脚冰冷,头晕痛,味觉、嗅觉异常,纳差,眠差。舌暗红,苔薄腻,脉浮滑迟,寸脉先跳。邹教授结合患者症状及病史,诊断为咳嗽,通过经脏腑辨证方法,认为该疾病于六经属风寒侵犯太阳,携湿入里化热,余邪未清,牵涉太阴、少阴,于脏腑属肺、脾、肾,辨证为风寒化热、湿邪留恋、余邪未清证。治疗上,以宣肺化湿、健脾温肾为法,方选小青龙汤、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归一饮加减,并予桔梗宣肺利咽、藿香行气化湿、茯苓健脾渗湿、皂角刺透表解毒、路路通祛风行气、乌梅敛肺止咳、蜜紫菀止咳化痰、川芎活血通窍,共7剂。配合平衡针法针刺止喘穴、合谷穴、太溪穴治疗。
一周后随访,患者诉症状均已缓解,精神状态转佳,无明显咳嗽,胃纳改善。
按语:邹教授指出,新冠感染在中医学归属于“疫毒”的范畴,在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多以湿邪为患,又有夹寒、夹热、郁火、痰热等变化,严重者可能出现脾肾虚衰进展为危重证候。本例患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高热、咽痛,转阴后仍有明显咳嗽咳痰、咽干咽痛等,首诊脉象见脉浮滑迟、寸脉先跳,根据长桑君脉法理论及经脏腑辨证理论,脉浮滑提示病邪留恋肌表、携湿化热,迟脉、寸脉先跳是阳气受损之象。结合近期广州天气寒凉,风寒疫毒侵犯太阳,正邪相争于肌表,故见疾病初起时高热、咽痛;热退之后疫毒余热未清,肺气宣降失司,故见咳嗽咳痰、遇风则咳、痰液清稀、咽干咽痛、嗅觉失常;疫毒夹湿,侵犯太阴,脾失运化,湿郁化火,故见纳差眠差、口干苦、头晕痛、味觉失常;疫毒侵犯少阴,肾气不足,肾阳失于温煦,故见周身乏力、手脚冰凉等症。
针对此类风寒夹湿化热、余邪未清型新冠感染转阴后患者,邹旭教授认为应以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通过宣肺、化湿、散寒、清热、解郁、健脾、益肾等方法进行中药治疗,配合针刺快速改善患者症状,再嘱咐患者多晒太阳、舒缓心情、艾灸等方法增强正气。于本例患者而言,邹教授运用了宣肺化湿、健脾温肾的方法,选用小青龙汤解表散寒、宣肺化湿,合用小柴胡汤行气解郁、通达表里,合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再合用归一饮去酒川牛膝,以少量熟附子及干姜温肾助阳化气,并加入藿香、皂角刺、路路通等行气化湿之品及茯苓健脾渗湿加强祛湿之力,加用桔梗、乌梅、蜜紫菀增强止咳效果,加入川芎以活血通窍止痛。配合针刺合谷穴以宣肺行气,针刺止喘穴舒畅胸膈止喘,针刺太溪穴补肾纳气,总体上起到邪气得祛,正气得存的效果。
转阴慢、症状易加重患者的五大特点:
邹旭教授通过观察广东省中医院琶洲方舱医疗队治疗的6000多个病例后发现,新冠患者中容易症状加重、转阴慢的人有5大特点:1.情绪易焦虑,2.胃口不好,3.大便不通畅,4.肥胖,5.年龄大、基础病多。
为什么有些患者会出现症状易加重、转阴慢呢?
第一,感染病毒的载量偏高,即吸入的病毒量较多。这说明患者周围的病毒浓度就是偏高的,所以会吸入的多。因此,我们强调大家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尽量避免这种病毒的载量吸入过高。
第二,体质不同,抗病能力不用。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体内拥有足够的正气,病邪是无法侵入的。但中医又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即当邪气在身边出现的时候,会消耗人体的正气,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来说,疾病的状态也不相同。因此对于5大特点的患者群体,以下是对应证型的临床表现。
(1)湿郁化火:低热、咳嗽、痰多、精神紧张、咽痛、口干苦、烦躁等症状。
(2)脾虚湿阻:咳嗽、遇风加重,疲倦、腹胀、头晕、胃口不好等症状。
(3)痰热内结:大便秘结不畅,燥实难排,或血糖、血压居高,眠差等症状。
(4)痰湿肥胖:平素肥胖,头晕朦、胸闷、腹胀,或症状不显、病势缠绵等。
(5)脾肾不足:精神疲倦、乏力,年龄大、基础病多,怕冷、痰白,胃口差等。
针对几类不同证型中医小妙招
1.常通风、微汗出、畅情志
常通风是最简便快捷阻断病毒传播的方式之一。开窗通风,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从而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不仅如此,人体也需要微微发汗,祛邪外出。在中医理论中新冠病毒属“疫毒”范畴,多与湿、寒、热、火相结合。病邪入侵人体,首先侵犯太阳经,汗孔收缩,玄府闭塞,邪热内生,由此而成 “寒包火”的病机。中医认为“善治者治之皮毛”,治疗新冠也是如此,发散腠理、打开毛孔,微微汗出,这也是治疗新冠的方法之一。
情绪紧张也是新官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情绪紧张,全身皮肤毛孔、血管也随之收缩,导致病邪郁滞体内。放松心态,不要紧张,打开毛孔,保持愉快心情,顺应自然规律,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舒畅自如。
2.益气养阴泻火
对于感染新冠高热后的患者,在热退汗出后,常可见气阴耗伤的情况出现,可用西洋参、雪梨等益气养阴之品。有些患者在热退之后仍有少量虚火在内,此时可以加用少许泻火之品,如竹叶、麦冬等,但不可用量过大,或过于苦寒,以免伤及脾胃。
3.益气健脾利湿
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岭南地区的新冠患者很大部分都表现为湿热夹杂,而全国其他地区人群也或多或少伴有脾虚、肥胖、痰湿盛的表现,对于这类患者,中医治疗上应该使用益气健脾利湿的方法,可以在中药处方或日常生活中使用太子参、党参、沙参、茯苓、陈皮等中药。
4.润肠通便
对于大便不通畅的患者,需要使用一些润肠通便的措施,如加用麻子仁等果仁类的中药,还可适当食用一些水果,如香蕉、苹果等。对于高血压、高血糖等患者群体,如果伴有口干口苦的症状,这说明里有热结,需要控制好血压血糖的水平,同时保证大便通畅,使邪热有排出的途径。
5.固护脾肾,防止危重症
针对年纪大的患者群体,需要使用固护脾肾的方法,脾肾分别为后天、先天之本,年老则日衰。对于这种脾肾不足的情况,需要使用生姜或干姜以及少量熟附子等固护脾肾、扶补阳气,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如煲汤时加入少量红参炖服,温补元气,预防重症或危重症。对于年纪大的病人,尤其是对于精神不振,四肢冰凉的时候,应该使用温补脾肾的方法建立循环,预防重症患者心率加快、血氧降低等情况的出现。
6.适当运动、晒太阳
对于还未感染新冠的人群,我们建议要保持正常的每日运动量,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对于已经感染的阳性患者,也应该保持轻微活动,有助于振奋阳气,缩短转阴时间,但不可过量运动,特别是感染新冠后心率增快的患者更应避免剧烈运动。对于转阴后的体能训练,则应循序渐进逐步恢复正常状态,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恢复。
另外,无论是否感染新冠,晒太阳都是一个增强阳气、提高抗病能力的好方法。对于北方气候寒冷无法晒到太阳的情况,可以选择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同样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邹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主任、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二届全国杰出青年中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内科疑难杂病。
2020年9月,辽宁、上海、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邹旭担任国家援助湖北第四支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领队、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负责人、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重症巡查专家组成员,并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卫健委“广东好医生”、广东省卫健委“抗击新冠病毒最美逆行者”、人民网“人民好医生”等称号。
在圆满完成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后,2021年初驰援河北邢台,6月支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7月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云南工作组专家飞往云南瑞丽,多次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2021年获中央文明办、国家卫健委“中国好医生”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