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玉溪
做完在剑桥大学商业创新项目的presentation,心里那根紧绷的弦也就随之落地。在汇报演示时,项目第二,个人得了优秀奖,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个慰藉。
晚宴酒会上和Author合了一张照,打开手机,照存了几张剑桥在校生和项目团队的照片,一瞬间只觉得:啊,他们都是我人生中可能只相见一次的人了。
人生中只能见一次的人何其多,有的一面之缘隔着千山万水,不曾认识,恍若陌生;有的能见一次便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心有着梦想执念的我,想在他人心中留下回忆,想像着有朝一日待他翻阅此时的照片,会指着照片里那个喜笑颜开的女孩说:“啊,你瞧,这个女孩曾经和我一起在剑桥大学同窗学习。”
缘分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伴随着我的成长岁月,它像是一根线牵着我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碰撞出彩色的光芒,留存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存在于网络里,存于我踏过的每一片土地,存在于我书写的每一个文字之上,可长可短。长则漂洋过海,短则擦肩而过。
没有想到在18岁的这一年,我会漂洋过海,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游学,认识一个个不同肤色的同学和教授。欣喜的我用着不流畅而生涩的英语与他们交流,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我的记忆和足迹。
遥想到结束学习之日,突然泪涌,如果有可能,我多想和他们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相遇、拥抱,慢慢讲起那日离开之后,我改变了什么,我成长了多少以及人生中其他的得与失。生命看似也就如此,不断成长,又不断被见证。在剑桥大学的学习时光,我见识了一批优秀的异国同学和优秀的教授,他们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促进着我的成长。
回想初到时的那天夜里,提着行李箱冷得瑟瑟发抖,看着“Fitzwilliam College”(菲茨威廉学院)的标识牌,感受到缘分让我的生命与英国相连,与剑桥大学触碰。在这块“L”状的大陆之上,在人山人海中我认识了一群优秀的学姐,认识了世界顶尖级的教授。缘分使我的心灵和视野更加广阔,缘分使我在每一天的辛勤学习之中焕发出更亮的色彩。
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我脑海里留承的片段印记,变得温和谦逊。英国有着奇异口味的菜品佳肴,有味道超赞的可口咖啡,有着乐于助人的绅士情调,而这一切终将会停留在我启程离开后的梦境里。
缘定三生,说的是人的缘分是前生所定。《红楼梦》开篇便是“木石前盟”,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绛珠草还了一生的眼泪,佛说轮回,基督谈苦修,缘本是难解,似乎牵扯到万事万物,但我想,更多的缘分始终源于自己,对于学习而言正所谓“越努力越幸运”。
我们为梦想前行,认识生活之域外更多人群,接触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在增长学识的同时为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留下一抹漂亮而亮眼的缘。十八岁的这年,我为我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缘生万物,万物又彼此依赖、相互生长,我站在红色邮筒之前,为终将回国的自己投送了一张明信片,写着“我只希望你别忘了我”,别忘了这里低矮的天空和高拔的屋顶,别忘了剑桥大学那一位位几乎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书育人的教授们,别忘了在英国的自己和那份缘。“记着,你的心永远才是最后引导你走向前方的航灯!”
我眨了眨眼,再转头,明信片落入邮筒里,我听到纸张与纸张触碰时发出的声音,听到了缘分与它物接触之时留下的痕迹声,听到有人喊着“Diana”,还没反应过来其实就是在叫我,回头看到Author站在我面前,微笑着说:“好巧,又见面了。”
仿佛初到的那天,我站在菲茨威廉学院的大门,巴士在我面前发出哝哝的响声……我提着手提箱,像是要离开,又像是重新回到了这里。
作者简介
夏玉溪
夏玉溪,女,汉族。2000年12月生于贵州省遵义市。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其散文、文艺评论、论文曾发表于《教育评论》《中国文艺家》《名作欣赏》《中外要闻》《文化产业》《贵州作家》等期刊杂志。
(编辑:曲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