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日期: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集编辑:中国教育报

主持人: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本期嘉宾:

倪闽景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李佐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

蔡  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已经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了吗?在有些方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根据经合组织(OECD)对人工智能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到2021年,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在读写和算术方面的平均水平,并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将有可能完成所有的读写和算术任务。

尽管不断进步的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就业市场以及对于新技能的需求,仍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确定无疑的是,教育需要改变,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方式,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教育还需要从对知识的过度追求中,重新回归到人本身。

两会之际,我们特邀代表委员、教育专家和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展开对话与讨论。


将人脑从“知识储存的容器”中解放出来

【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的大脑,让人可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将是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

主持人: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最核心影响是什么?

倪闽景: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指“能够替代人工的智能”。从学习角度来看,它就是一种能力强大的知识工具。知识工具能把人的大脑从一个“知识储存的容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大脑有更多创造的空间,这被美国作家克莱•舍基称为“认知盈余”。不必记忆的东西不再去记忆,会增加很多自由时间;不必记忆的东西不占有大脑的过多空间,会增加很多新的脑连接空间。工具的发展是人不断得到解放的过程。交通工具解放了人的双脚,可以让人去更远的地方;自动化工具解放了人的时间,可以让人有更多的闲暇;书本使知识储存发生巨变,让知识可以离开人脑而存在;信息化破解了知识传递的瓶颈,让人类实现时时处处可学。而强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解放人的大脑,让人可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知识工具的灵活应用,已经成为当今学习变革最重要的活动,也让学校课程更加丰富。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最核心的影响是教育内容的变革,而不是教学方式。

李佐文:近年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密集活跃期,从ChatGPT到刚刚引爆全球的Sora,每一步突破都刷新了人们的认知。目前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特性,而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将会更强大,可以像人类一样学习和推理,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核心影响,将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的重塑。在知识随处能学、随时可学的智能时代,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必将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由于教育目标的转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都将随之发生改变。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将是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

蔡可:在人工智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智能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审视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传统教育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基础技能,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纯技能型的工作会被自动化和机器所代替。因此,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合作与沟通、适应变化、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等人类所独有的智能特质。最直接的变化是,教育需要培养会用、善用、妙用人工智能的人。此外,让人工智能解决问题,和借助人工智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这是两码事;没有任何素养与能力的达成是不依托于知识的,当然,这里会涉及实践知识、默会知识等更加复杂的知识类型。但无论如何,在学生发展过程中,人类传承下来的稳定的、经典的知识仍然是最有效的“预训练”材料,其类型与载体会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传播与接受路径更加多元,辨识它们的变与不变,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可取代

【人工智能会替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内容,而涉及人类情感、创造性思维、共情等独特能力,则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主持人:以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未来会有大批职业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是否也会取代人类教师?

倪闽景:我们不必焦虑将来孩子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人类文化进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新技术总是以淘汰老的生产方式来淘汰旧劳动,但同时新技术总是以创生新的人类需求来创造更多新劳动。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会替代人作为工具化的职业,也会产生许多新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职业。同样的,人工智能会替代掉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工具性内容,比如单纯的知识传递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但不可能替代教师职业中的非工具性内容,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部替代教师,但是必然会替代那些只会进行知识传递的教师或者那部分行为。换个说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可能被替代,但是“教书匠”将不再被需要。

李佐文: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许多机械重复性的工作,这是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使教师可以从简单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人类的教育工作,最终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完成。比如,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等,都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实现的。人工智能越是高歌猛进,教育越要回归人性,因为教育是关于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教学领域带来的利弊,目前还无法估量,但是教育界确实应该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并广泛汲取智能技术带来的红利。教师应善于利用智能工具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对于语言智能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既要热情拥抱人工智能的新发展,让它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又要预防它带来消极的影响,使其最大效能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蔡可:对这一问题,学界有一定共识,即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类教师。因为教师的角色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教育等。这些领域涉及人类的情感、创造性思维、共情等独有特质,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学生需要被关注、包容和被理解,需要在陪伴中成长;教师通过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完善学生的人格。所以,教师职业不会被取代,只会越来越趋向于教育的育人属性。然而,情感劳动也是最复杂的付出,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打破课堂边界、学校围墙,助力泛在化学习生态建构,探讨智能助学、双师教育的可能,形成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机会为教育服务甚至全民教育的契机,为教师减负、卸压,分担职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应该能让教师无处不在。此时,“教师”的定义、培养方向、工作时空、来源渠道也会被重新书写。

教育的多样化将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塑造出千百万不一样的大脑,其中也必然会涌现出极具创新能力的人。】

主持人: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

倪闽景:几千年来,教育是实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深度连接的途径。但是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类的教育拓展到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对教育来说:一方面,语言能力、情感能力等机器尚不可替代,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仍没有改变,人文、科技、数学知识依然重要,因为其中蕴含了大量价值判断、思维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学习将更多样化、更充满想象力。就如同汽车、飞机等,能帮助身体残疾的人实现全球旅行一样,有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一个普通人也能通过人工智能新工具,实现以前无法想象的创造力。为了创新而学,将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指向。而创新需要多样的大脑、理解的环境和突破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将聚焦于人的创造力培养,而这需要不断地推进教育的多样化。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为孩子们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塑造出千百万不一样的大脑,其中也必然会涌现出极具创新力的人。

李佐文:人工智能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人机共生环境下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组织信息、形成自我认知能力。以读写能力培养为例,过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百科全书里查找信息,并相信这些信息是准确和真实的。现在,互联网会给出上百万个答案,没有人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技术允许人们搜索和获取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处理模棱两可信息的能力就越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阅读能力结果显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平均只有9%的15岁学生能够在隐含线索的情况下区分事实和观点。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读写能力的进步已远远落后于信息本质的演变,这一事实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我们发现自己身处“后真相”氛围中,感觉正确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依据的断言会被认为是事实。算法根据我们的兴趣创建“社交媒体回声室”,从而放大这些观点,让我们与可能改变自己信念的对立观点绝缘。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首要影响,是对教育或学习目标的改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而不是一般技能,应该是未来教育改革的目标。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将来需要的不仅是工作能力、文本模式知识等,还要有评估和使用自动化产品所需的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蔡可: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数字素养新要求。面向未来的教师,需要适应教学方式和角色的转变,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工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教学、提供学习资源、评估学生的学习等。但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讨论这些理念。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所不同。过去,我们更新教材、完成教师培训,教师就能走上讲台,然而,数字化转型离开产品与工具支撑无法实现,教师的数字素养需要在应用场景、产品与服务的支持中去培育,即便大模型也需要“小应用”。风行的智能教学产品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教育非常重要但又很隐性的一个要素。说它重要,是因为这些产品直接影响教学模式、课堂生态,其适切与否,决定了教师是否愿意使用、能否用好;说它隐性,是因为它几乎是“三不靠地带”,行政决策者只有财务审计要求、缺乏采买专业依据,教师作为使用者缺少决定权,大学与科研机构则因为产品层面的“低端”而不会去投入研究。如何发挥专业对地方的引导作用,协同政府、企业推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教育问题解决的角度(技术应用的适切性而不是技术指标的前沿性),帮助地方从教学应用、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整体考虑问题,健全智能教学产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常态化应用的服务体系,这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非常实际但又重大的挑战。

人工智能教育要以人为核心

【人工智能在教育当中的应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组织变革的问题,是教育内容的变革问题。人工智能教育要突出人,而不是机器。】

主持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

倪闽景:人工智能教育要突出人,而不是机器,这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所有出发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推进:第一,顺应潮流主动变革,立即行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永远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立即行动,只要初心是为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哪怕是犯错,也比不行动要强。第二,要对技术充满敬畏。几年前,杭州有一所学校采用哈佛大学的技术,给学生在头上戴一个头箍,用来训练注意力,后来叫停了。技术存在两面性,如果对技术没有敬畏感,它给教育领域带来的结果将不堪设想。第三,人工智能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可以说,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学少、学慢、学难,甚至有时会求“拙”,让孩子的灵魂跟上。少就是多,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性。人工智能不是让孩子做更多的题,而是让孩子成为不一样的人。第四,人工智能在教育当中的应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组织变革的问题。为什么数据聚不起来,教育应用不起来?核心原因是我们组织观念和教育观念没有改变,如果整个人工智能都往应试方面走,那肯定是没有出路的。第五,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核心是教育内容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在于,不再是物质匮乏,而是时间匮乏;重要的不再是物质制造,而是精神制造。OECD发布了《2030学习指南》,指出要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自定航向,形成强大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聚焦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困境、承担责任三项能力,是现在教育必须要接受的挑战,这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最需要考虑的方向。

李佐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借助强大的数据模型自动生成各种文本和问题答案,因此可以被用于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和课堂提问、教学管理,以及招生就业、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多个场景,涉及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所具有的易用性和易操作特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它所体现的大模型范式将使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角色转化为“导师或教练”,促使人机协同的教育新形态加速形成,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起到促动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线教学、远程辅导等,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未来,人机协作的课堂,特别是本地教师、远程教师、机器人教师协同工作联合教学(Co-Teaching)的三师课堂,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常规课堂样态。

蔡可:从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挥了技术的独特优势,如跨时空、个性化、集约化等。人工智能技术通常是通过对特定问题建模来实现,追求确定性、关注结果、强调效率。因此,在知识的显性化与细颗粒度前提下,对于薄弱地区实现教育质量从水准线以下跃升,效果非常明显。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技术的限度,人工智能的诞生并不是因教育而起,人工智能也不必然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不是算法逻辑,创造性人才培养关注的是默会知识,学生必须试错(而不一定是路径的精准)才能螺旋式上升,需要面对模糊的边缘地带,甚至在与悖论共处中形成批判性思维。这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善用技术的人。随着高中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开、义务教育新课标的颁布施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整合式的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化的探究教学方法也在对教师能力提出新要求。当教师在思考如何设计学习体验、开发课程资源、打通课程与生活、怎样以评促学等问题的时候,技术就有了更大的用武空间。所以,不只是技术赋能教育,教育也在赋能技术。



相关阅读

  • 弥合使用人工智能的机会差距

  • 在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对商业领域和消费者的习惯进行了重塑,虽然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但是对于社会和教育部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大家关注得相对较少
  • 江苏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在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对商业领域和消费者的习惯进行了重塑,虽然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但是对于社会和教育部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大家关注得相对较少
  • 海南万宁:上好开学第一课 织密校园“安全网”

  • 新学期伊始,为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积极营造良好校园安全环境。近日,万宁消防联合交警部门深入万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进校园安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本期嘉宾:倪闽景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李佐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蔡 可 首都师
  • 山西省消协发布电动车停放充电消费警示

  • 近日,北京、南京等多地发生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导致的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隐患,避免事故发生,2月28日,省消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