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站在一个月3万块的养老院面前,父母踏实了,我却焦虑了

日期: 来源:读者收集编辑:读者

 最近,我做了一件自己一直不想做的事儿 —— 带我父母去参观养老院。

我爸85岁,去年阳了之后确诊帕金森,但总体来讲身体还算是硬朗;

我妈82岁,腿脚可好了,活蹦乱跳的,前两天还和我一起爬了长城。

而且我们又都住在北京,我也没说不管他们,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哭着喊着要去看养老院。

那天看完之后,我理解了......

就好像年轻人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想知道自己都有哪些选择。

老人也一样,他们想知道自己到最后都有什么选择,这样他们就踏实了。

只是,父母踏实了,我反而不踏实了。

父母养老这件事,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很多。

每个人,无论年轻、年老,有钱、没钱,越早考虑越好。

养老的选择,太难了

说到父母的养老,很多人第一个念头就是:需要多少钱?

答案是:看他们的健康状况,看你想花多少钱。

我们参观的几个养老院都属于私立高端养老院,都不便宜,每月俩人住宿费用从1.5万元到2.5万元不等(两人按房间算,单人按床位算)。

在此之上还有护理费,试不同身体状况,单独收取。

比如说我父母这种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叫作活力老人,他们的护理费最少甚至没有。

再贵一点的,是半失能老人,也就是需要有人辅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

再往上一点,是失能老人,也就是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需要护工随时照顾的。

最贵的那种,是要靠鼻饲等一系列医疗手段来维系生命的老人了。

总之,粗略算下来,他俩大概一个月要3万块钱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看了一圈,父母决定当前还是要居家养老,未来可以考虑去离家近的养老院。

如何养老的决定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靠一套解决方案,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中间有很多变量。

比如,两个老人都是活力老人和两个人中有一个失能;或者两个人都失能,包括两个人中有一位先走了。

剩下的那个人会是什么情况,也不可能提前知道。就需要根据老人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想法,调整方案。

总之,养老这件事太复杂了,再怎么早规划都不算早。

所以,我在参观完养老院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让公司里的年轻人,没事也去看看养老院。

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切都很现实,很残酷。

你身体有多好,就能过上什么质量的生活。

你能付得起多少钱,就能享受多好的服务。

趁着年轻多锻炼,学会理财,身体健康、金钱或者养老计划,怎么都得有一个。

难的不是养老,是变老

不过,任何一个在社会上混过的成年人都知道,能拿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在父母养老这件事上,并不是说攒够钱就解决了。

当父母患病的时候,作为子女最难的莫过于帮他们做出医疗选择。

最近,我的一位同事88岁的老母亲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并发症,浑身水肿到皮肤就像薄纸一样,感觉一戳就要破了,已经住进ICU好几天了。

她说医生给的治疗方案都是创伤性的,而她不希望母亲再受罪了。

我听了很难受,我知道这种艰难的选择,也许有一天我也要面对。

最后,她决定趁着母亲清醒,问问她自己的意见。

的确,无论是选择养老方案,还是治疗方案,有时候我们似乎忘了,养老这件事中最重要的是老人的感受。

畅销书《最好的告别》里面有一段说得很扎心:“那种装修豪华的养老院,不是为了老人修的,而是为了子女修的。”

很多时候,子女愿意在父母养老上花大钱,除了想弥补没法亲自照顾父母的遗憾,还缓解了自己的焦虑。

让他们觉得,我已经尽力了,做到了我力所能及的最好。

毕竟比起父母,子女要在这个世界上待更久的时间。

那种没有尽力的负罪感和内疚感,可能要跟着自己一辈子。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子女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父母的生命,不管本人的意愿如何。

《最好的告别》里还有一段话:

“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 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

“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咙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

“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这让我想到有一次见一个朋友,她说:“过去十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送走了两边的四位老人。”

我当时还不大理解,这算什么成就?

但是现在我越发体会到,能把老人体体面面地送走,真的是老人的造化,更是子女的担当和智慧。

老人需要的,是有选择的生活

每到一个养老院,带着参观的工作人员都只会让我们看“活力老人”所在的楼层,而不会参观失能老人的楼层。

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他们的房间是24小时开着门的。

的确,养老院的宗旨就是安全。

护工们客客气气地照顾着你,规定你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按时吃药......

所有这些善意的安排都是出于安全考虑。

当然,这些高端养老院也准备了很多活动,比如唱歌、下棋、做手工之类的。

在养老院的墙上,专门有一张课程表,搞得和小孩上课外班一样。

但是这些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浙江杭州余杭街道大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课程表”

来源:中国之声人物专栏《你的样子》

《最好的告别》里有一位老人的话,特别触动我:

“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他们想要的是安全感。”

很少有子女会想:这是妈妈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吗?

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会问自己:把妈妈放到这个地方,我心里舒服吗?

的确是这样的,即便是作为血脉相连的子女,我们也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没有老过。

当我们拥有尊严和自主能力的时候,从未想过失去它们是什么感觉。

老人不愿离开家去养老院,除了念旧,就是害怕成为养老院的“犯人”。

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比如我在养老院看到房间门口贴的春联,摆放的物件,都是在营造一个“自己家”的感觉。

我还看到一位76岁的老阿姨,孩子在国外,两年前她卖了房,搬进了高端养老院。

每周她都会买很多的花回来,剪好就放在公共区域,堆得满满当当的。

在这一片生机的花中,我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在老人心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什么样的?最适合他们的又是什么样的?

我最近在看另外一本书,叫作《逆龄生长》。

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虽然老人们在衰老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无助,但他们并不是退化成了小孩。

老人和小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需要有机会,独立做选择。

你想想,老人为什么喜欢家?

因为家是你可以主导时间的地方。

在家里,你可以决定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分享空间,怎么打理自己的物品。

虽然他们每天能做的事情也不多,但每天早上一起来,决定今天要吃什么,是做选择吧?

决定今天要不要出门,也是一种选择吧?要买菜买什么,还是一种选择......

这种小小的选择集中在一起,才让人觉得,自己是为自己而活。

所以,在老人彻底失能之前,不要过度保护他们,让他们保持做选择的自由。

而研究表明:这种独立做选择的行为本身会延缓衰老。

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老人自立的尊严,可能是对他们最好的赡养。

图片来源:网络

有一句话说,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墙。

有父母在,我们就觉得死亡好像还很远。

没有父母在,我们就得孤独地面对死亡了。

我之前总是不愿意带父母去看养老院,其实是对父母变老、死亡的恐惧和不接受。

再往深了说,是对自己变老、死亡的恐惧。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最后的忠告送给大家:

在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

第一种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

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个体,我们必须拿出勇气,选择面对,不逃避。

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CEO,职场畅销书《职得》《故事力》作者,最会讲故事的高管教练,英国工商管理博士。帮您获得内在成长、外在成就,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教练(EmpowerLeaders)。

相关阅读

  • 广阳区: 日间照料中心成老年人生活驿站

  • 图为在广阳区银河北路街道北大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专业老师为老人讲解身体养护知识。“在这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有很多康复锻炼器具,还能跟同龄人一起聊天、娱乐,是不错的选择
  • 洛阳城管: 扶危济困成为下意识“本能反应”

  • 5月27日上午8时许,洛阳市瀍河区城管理违停中队队员姚鹏升、寇世林,在单位楼下准备上岗执勤,突然接到群众紧急求助,说附近的洛浦公园有人要跳河轻生。危急时刻,姚鹏升、冦世林来不
  • 看普陀这里如何守护老人的晚年生活

  • 一根电话线架起服务老年人的桥梁,让关爱“不断线”;按不同情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独居老人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石泉路街道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暖心!巡游驾驶员深夜助八旬迷路老人回家

  • 红星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5月26日报道 5月12日23点50分左右,成都公交集团蓉城公司巡游出租车驾驶员廖韦茜行驶至双流区绵州路信达麓湖左岸路口时,看见一位80岁左右的老人独自坐在
  • 八旬老人跌入粪坑,消防员进入旱厕内部救援

  • 5月25日11时25分,山西运城夏县大台村一名83岁老人不慎跌入粪坑急需救援接到报警后消防救援人员立即出动到场的消防员经侦查发现老人下半身悬空上半身卡入细小的通道根据现场
  • 气温不断回升,老人纳凉有一“手”

  • 小满过后,气温开始回升,许多老人已经开始寻找各种纳凉的休闲方式。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水中畅游、结伴远行……每个老人都有他自己专属的纳凉“秘方”。结伴远行 逐凉而游说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