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108斤的她轻松搬动160斤的患者,95后康复师8年坚持撸铁练成“女汉子”

日期: 来源:极目新闻收集编辑: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姚敏 肖清心

步伐矫健,走路带风,个子不高,气场十足。3月6日,走进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一名身着白衣的康复师在患者中间格外耀眼。只见她一手托住患者的上半身,一手搂着患者的腿,徒手就把一名体重160斤的患者从轮椅搬到了床上。

帮助卧床患者康复锻炼(通讯员供图)

这名康复师就是杨倩沣,1997年出生的她,为了当好患者的康复师,自大二开始就撸铁健身,至今已坚持了8个年头。“每周末我还要跑一个‘半马’,练就好身体才能照顾好患者。”杨倩沣爽朗的笑声回荡在病房,也给更多经历重生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每天托重5400斤,练就“女汉子”

“142床陈大爷,肺部痰液还多吗?”早上7:50,杨倩沣就早早地来到东津院区心肺康复病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只见她一会儿帮一个患者拍拍背,一会帮另一个患者翻个身儿,让极目新闻记者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康复训练法?

“我是一名心肺物理康复治疗师,通俗说,就是帮重症患者尽快恢复自主呼吸,提升呼吸功能的。”杨倩沣笑着说,“我每天面对的大多是躺在ICU里意识障碍的重症患者,因此,很多人对我这份工作不了解。”

帮助患者侧身排痰

“来,陈大爷,我帮你,我们在右侧位置躺一会儿。”杨倩沣对陈大爷进行肺部听诊,结合其生命体征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后,对他进行了体位引流康复训练。所谓体位引流,就是将患者放置在特定的体位,通过重力的作用,促使肺部分泌物从外周气道移到大气道,从而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肺部的炎症。

“根据患者肺部炎症的轻重、分泌物的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给患者放置的体位也是不同的。”杨倩沣介绍说,自己一天要管护15位患者,一般是一天进行一次康复治疗,遇到病情危急复杂的,还要紧急处理好几次。“这些患者大多长时间卧床并处于昏迷状态,要更换体位搬动起来特别累。”杨倩沣笑着说,“科室的同事都觉得我力气大,是个“女汉子”。”

一名患者一天至少要更换2个体位,搬动3次,15位患者最少是45次,按一名患者平均120斤计算,每天至少要托重5400斤。听着极目新闻记者的计算,杨倩沣略带腼腆地笑了,之后又自豪地说,自己每天都坚持锻炼,又跳操,又撸铁,还跑‘半马’,就是为了服务好患者。

“最累的一天,我站了14个小时。”杨倩沣告诉记者,自己坚持锻炼的动力起源于上大二的一次临床实操训练。“我身高不到160CM,那时体重才100斤,面对一名身高180CM、体重160斤的患者,简直束手无策。”搬不动患者,如何帮患者做康复?杨倩沣下定决心,每天撸铁并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现在我做平板支撑,10分钟都没问题!”

3个绝招,搞定奇葩家属

家里有人生病,患者家属的心情自然不好,有些小情绪针对康复师,也是常见的事。面对临床上有各种要求的奇葩家属,杨倩沣有绝招。“再刁钻的难题,我3招都能搞定!”

杨倩沣回忆说,2021年自己刚来医院时,很多患者家属对康复工作不认可,觉得做康复没什么效果。有一天,杨倩沣向一名脑出血后偏瘫的患者徐大爷及家属进行科普宣教时,对方悲观地说,偏瘫了就躺在床上,难道还指望他下地走路?

“及时康复锻炼,就有可能恢复正常行走!”杨倩沣一边解释,一边灵机一动,要给徐大爷的家属来个现身说法。徐大爷邻床是一名帕金森患者,目前也是身体僵硬伴行走不稳。“明天,我让她下地走起来!”

杨倩沣向极目新闻记者解释道,帕金森患者在用药后的一个时间段,药效特别明显时配合针灸、按摩等穴位刺激,能达到一瞬间恢复行走的效果,持久坚持康复训练,也是可以慢慢恢复正常行走的。

果真,在看到帕金森患者下地行走后,徐大爷的家属心服口服,认可了杨倩沣给出的康复锻炼计划。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徐大爷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家属对杨倩沣既佩服又感激。

“我妈妈的肺部感染怎么一点都没有好转,而且每天痰液还是那么多!”“我妈妈可是我最重要的人,要是出了问题,我一定来找你!”去年年底,一名30多岁的女子冲进医院找到杨倩沣抱怨道。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女子杨小姐是上海某公司一名高管,平日工作压力很大,妈妈突发脑出血住院后,爸爸又因着急出门摔伤了,父母两个人都需要她来照顾,她一时忙不过来,脾气自然急了起来。

为患者做康复

白天处理工作,晚上守在病房,看到杨小姐身心俱疲的样子,杨倩沣宽慰她说,父母在医院有护工帮着照顾,你就安心回家休息。随后,杨倩沣对护工进行了手把手地培训,教护工学会了基础的康复训练。在得知杨小姐是高管,做事非常注重规划时,她就将患者的治疗计划以文字的形式提前告知杨小姐,得到认可后,再按计划实施,双方配合的很好。最终,杨小姐母亲的病情明显好转,她也放心回到上海工作了。

加强宣教、问清需求,做好人文关怀,杨倩沣说,这是她对待患者及家属的3个妙招。“宣教做到位了,家属对我的工作就多了配合,需求问清楚了,我的治疗就更有针对性,加之用心用情对患者及家属做好人文关怀,患者一定会有满意的康复效果。”

机器人上岗,重启健康人生

跨栏、挖萝卜,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南院区ICU里,71岁的宋大爷在康复机器人的引导下,正完成着下肢智能反馈训练。

“患者斜躺在这套康复设备上,按照屏幕提示,双脚在踩踏板上用力,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患者双腿的跨度、力度等各项指标。”杨倩沣说,有了康复机器人的助力,可以帮重症卧床患者改善下肢循环,强化下肢传入感觉刺激,提高心肺耐力,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康复机器人助力患者锻炼

70岁的宋大爷因为脑出血卧床时间较长,加之病情反复无常,肺部感染严重,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逐渐出现了获得性肌无力。家人希望宋大爷在ICU里加强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于是,杨倩沣每天对宋大爷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和呼吸训练,强化其四肢运动功能,并利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有针对性地去帮助锻炼,强化心肺耐力,改善下肢循环,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宋大爷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到了普通病房。

龙大爷因为脑梗塞卧床多日,前段时间风雪天,气温低,使得龙大爷诱发了急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他在老年科住院多日,依赖呼吸机辅助呼吸了一个多月,逐渐出现了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的状况,家人看着日渐虚弱的龙大爷浑身插满管子,天天受罪的样子,有了想放弃的念头。

“康复科有个杨倩沣,搞心肺康复的,能帮患者提升呼吸功能,要不喊她来评估一下能否脱肌?”龙大爷的主管医生提出了这个建议。随后,杨倩沣为龙大爷进行了辅助呼吸技术、气道廓清技术、体位适应性训练等综合治疗,并借助简易康复机器人帮助他恢复下肢肌肉力量,经过一周的治疗,龙大爷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如今在家人陪同下可以脱氧状态借助轮椅出行了。

康复,是第二次生命的起点。“杨阿姨左手能抓住物品了!”杨倩沣指着手机上患者给她发来的视频感慨道,重症患者病愈后或许会留下后遗症,但不能放弃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50多岁的杨阿姨中风后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她在坚持做康复的同时,还找了一份在家代账的工作,如今,虽然行走还是有些不稳,但是心情很好,对未来重返健康生活信心十足。”

“我爱这份康复事业,我骄傲,我是一名康复治疗师!”从每天6:30起床锻炼,到晚上六七点下班,杨倩沣从不嫌累更不叫苦,她说:“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就会在,随时准备着。”

相关阅读

  • 这家中医馆成了老年人的“健康家园”

  • “俺都把中医馆当成老年人的‘健康家园’了。这里就诊环境优美、治疗效果好,并且医生的水平高、服务态度好,俺在这里吃得也很舒心。住在这里的患者不仅能够接受规范化的康复锻
  • “120”调度员电话指导 成功抢救患者

  • “我母亲昏迷了,血压也低,需要辆救护车。”日前,阆中市“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接到一通焦急的求救电话,调度员一边派出救护车,一边电话指导,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阆中市“120
  • 暖心!路遇迷路“星星儿” 志愿者主动送回家

  • 3月5日上午,青岛城运控股城阳巴士有限公司第十分公司街道市民来电感谢驾驶员王文、张福光将自己的孩子送回家。经了解,3月2日晚8点左右,王文驾驶902路公交车行驶到长城路站时,上
  • “好的姐”热心助人 每周无偿接送老人去透析

  • 胡大爷亲人给张赛华(右)送来锦旗。在大半年时间里,我市一位的姐30余次免费接送一位老人去医院做透析。近日,老人特意定制一面锦旗,委托家人送到的姐所在公司致谢。2月29日凌晨,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这名三级军士长特别强

  • 人物简介:胡强辉,湖南资兴人,2004年入伍,现为第71集团军“朱德警卫团”三级军士长。入伍20年来,先后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优秀士官”“练兵备战先进个人”,2021年考取“
  • 从赋能走向革新 AI重构手机行业未来

  • 现如今,面对全球手机市场换机周期延长和智能手机行业竞争加剧的境况,手机产品单纯依靠硬件升级和参数竞争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行业亟需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AI
  • 讲政策、强服务,居民送锦旗点赞下沉单位

  •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通讯员 高茜 吴扬3月5日,武汉武昌区紫阳街道保望堤社区居民将一面印有“下沉居民小区,造福千家万户”的锦旗送到武昌社保处,表达社区居民对社保处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