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热!!!
又到了工地搬砖都烫的日子了
高温来袭
请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那么如何有效抗高温?防中暑!
本期科普康康将为您摆一摆
何为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诱因。
01
先兆中暑
02
轻度中暑
03
重度中暑
热痉挛症状特点
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症状特点
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症状特点
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症状特点
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容易中暑的人群:产妇、婴幼儿、 老年人、 营养不良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一些药物服用者。
中暑的急救措施
01
出现中暑后急救措施
1.迅速将中暑者移至凉快通风处;
2.脱去或解松衣服,使患者平卧休息;
3.给患者喝含盐清凉饮料或含食盐0.1%~0.3%的凉开水;
4.用凉水或酒精擦身;
5.重度中暑者立即送医院急救。
02
轻度中暑怎么办?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
03
重度中暑怎么办?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尽快冷却体温,降至38度以下,用冷湿毛巾冷敷头、腋下、腹股沟及腘窝,温水或酒精擦拭。严重的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04
错误的急救做法
1.自行服食退烧药——中暑使身体处于消耗过度的状态,此时如果用退烧药来降温,身体对药物的代谢会加重身体的负担,药物的副作用更大;
2.体表擦拭酒精——可能过度刺激皮肤,使用过量也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3.敷冰块、冰袋——过冷反而导致血管收缩而无法顺利散热;
4.浸泡在冷水里——体表血管遇冷急速收缩,可诱发脑血管及心脏血管病变;
5.涂抹感觉清凉的外用药(如万金油)——油性物质更不利于散热。
防暑降温知识
高温作业职工排汗量明显增加,其增加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排出的汗中含有大量盐分,大量排汗使体内盐分丢失,因此,高温作业工人恰当的饮水应遵循三原则:
1.主动足量:主动、足量补水,不要等口渴了才补,一般来说,要比平常每天多饮水3-5升。
2.少量多次:暴饮会加重心、肾和胃肠道负担,反而又促使大量排汗
3.水盐同补:不能单纯补充水分。单纯暴饮淡水会引起中暑的发生,故以含盐(钠、钾、镁、钙)饮料为佳,如含盐茶水、绿豆水、酸梅汤等。
【生活TIPS】
1.留意体重变化:中暑有可能导致身体在连续几天内逐渐虚脱,所以如果出现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
2.外出戴帽子:夏天外出要戴帽子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特别是光头或头发不多的人。
3.外出不要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棉衫和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
4.穿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
5.多吃各种瓜类: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6.多吃凉性蔬菜:像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
7.多吃苦味菜: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8.多洗澡:让汗水离开人体。
9.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10.充足睡眠,起居规律。夜间睡眠要注意盖好腹部,以免受凉感冒。重视午间休息,中午气温最高,适当午睡能弥补夜间睡眠时间的不足(夏季最佳起床时间是~6:00-7:00;夏季最佳就寝时间是~22:00-23:00)
防暑降温七言诗
湿热天气暑难当 预防中暑不能忘
出门带上遮阳帽 疲劳出汗找阴凉
淡盐水、酸梅汤 解暑补水来预防
未渴先饮备足水 急救中心做保障
长期工作在楼房 很少机会晒太阳
心肺脑肾有疾患 耐受性差要先防
暴晒时间不能长 避免中暑把人伤
自知之明不逞强 量力而行保健康
供稿:张华琼(门诊部)
校对:田媛
审核: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