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陆乐
最近一段时间,浙江日报推出了一个名为《书记谈人才》的专栏,一些县(市、区)委书记连续在这里刊发署名文章。这样的情况,以往并不多见。
在今年浙江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下,浙江日报开设这样一个专栏,显然是为了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请“一线总指挥”们谈体会、探路径,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入手,为全省“打样”“示范”。
截止到目前,来自全省各地的13位县(市、区)委书记,在这个专栏上发表了署名文章。
书记们的介绍,回答了当下很多领导干部们的疑问和困惑:如何真正树牢“大人才观”?如何形成“浙江成就人才、人才成就浙江”的良性互动?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靶向发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人才强省”这个战略,浙江的干部并不陌生。
2003年12月29日,浙江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浙江省人才工作会议,并于次年1月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
20多年过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已经为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县域层面,这一动力更是决定性的。
杭州市余杭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去年实现GDP2936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998亿元,两个数据均为全省第一。
余杭之所以强,和他们庞大的人才队伍关系巨大。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透露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区人才总量突破40万、占常住人口近三分之一。
数据显示出的,是余杭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一方面,这里有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四大省实验室,平台优势明显,受到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向往;另外一方面,余杭也确实尊重人才,拿出真金白银来服务人才。
刘颖介绍,余杭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持续深化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迭代升级“人才黄金20条”“新质生产力20条”,建立杭州市首个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2023年服务人才8.9万人次,兑现政策资金115亿元、总额居杭州市第一。
和余杭做法相似,杭州市钱塘区同样把坚持用户思维,打造各类人才安放身心的港湾作为招才引智的关键。
杭州市钱塘区委书记、杭州钱塘新区党工委书记金承涛在谈及给予领军人才的支持时表示:“他们带着梦想而来,而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圆梦在钱塘。”他举例说,嘉因生物的创始人吴振华博士,从“一人一包”到建成1.2万平方米的国际领先基因治疗研发和生产平台,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
这样对领军人才的鼎力支持,显然不会停止。具体来说,钱塘将重点聚焦企业场地空间、发展融资、上下游产业链等问题,探索成立创业陪跑团,深化人才企业“白名单”制度,在用地用能、产业基金等近20个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护航“一人背包”创业人才找场地、找团队、找资金、找配套。
2023年和余杭激烈竞争“浙江经济第一区”的宁波市鄞州区,同样是以人才效能提升推动发展质量跃升的“尖子生”。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沈敏介绍,2023年,鄞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数、院士中心绩效、海外工程师评价均位居全省区(县、市)第一。这些成绩,显然离不开庞大人才队伍的支撑。
在文章中,沈敏主要着眼未来,从讲台育才、平台助才、后台惠才、舞台砺才等角度介绍了鄞州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发挥鄞州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行政区域优势,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快人才创业创新、成长成才。
二
除了创新型人才,多位书记在署名文章中浓墨重彩地谈到了技能人才。
宁波市江北区委书记张国锋就是其中之一。江北区,是宁波市唯一的市区共建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他看来,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不可或缺的劳动要素,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通俗地说,只有把技能人才队伍做强了,才能实现“员工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富”的“三赢”。
为此,企业、员工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也都尝到了甜头。比如江北七成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技薪挂钩,有企业对取得技师等级证书的员工每月最多多发1500元,还有企业给予技能人才股权激励。
有了奔头,员工就有了积极性。过去三年,江北全区累计有10万人次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通过以赛代评获证。技能人才的“井喷”,带来的是企业利润的上涨。仅在去年,江北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2.7%。
有类似体会的,还有岱山县委书记张文科和台州市黄岩区委书记包顺富。这两地的发展,同样以技能人才为重要支撑。
岱山县近几年累计培养了5.8万人次的技能人才,用以满足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而黄岩现在大约有13.1万人的技能人才,占到了从业人员的35.04%,其中高技能人才约4.1万人。
从这两位书记的文章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两个县有着不少的共性做法。比如都把职工的技能的增长,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手段。岱山聚焦现代渔农民、低收入渔农户等“扩中提低”关键群体,完善渔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渔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黄岩建立推广“以技定薪”薪酬分配和股权激励制度,推动技能人才从“打工者”变身“合伙人”。
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打造与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可以说是每位书记们抓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多位书记的署名文章,围绕的都是域内最具特色的那支队伍。
像是乐清市委书记徐建兵,文章的标题就让人一目了然——《把民营企业家队伍建得更强》。
作为全省唯一的“省新时代企业家健康成长示范区”,乐清每年11月1日高规格举办“民营企业家节”,连续三年在“新春第一会”邀请优秀企业家代表坐主席台第一排,市四套班子集体出席为每一家新上市企业举行的升旗仪式,“两代表一委员”中企业家达307名、占比超四分之一。
“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每一位企业家”,有着这样的理念和共识,也难怪在乐清,民营企业家能够站上发展“C位”。
谁能够为区域发展最大限度地贡献力量,谁就能被当地党委政府“高看一眼”。新昌县委书记黄旭荣和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王健,分别聚焦科技领军企业家和“新农人”队伍。
作为山区小县,科技领军企业家,对新昌走以创新求发展,向科技要红利的“小县大科技”之路至关重要。而义乌5900余新农人,已经带动全市442个行政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50万元。
如何以更大力度,把这些区域发展的生力军做得更大更强,很难不成为这些“一线总指挥”们关注的焦点。
三
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决定因素。
抓牢这个决定性因素,对县域发展意义重大。
江山市是全省唯一公务员平时考核全国联系点。发挥考核、比拼的“指挥棒”作用,早已成为当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
江山市委书记朱素芳从两个方面谈到了他们的思路和做法:考核上,将各项发展指标拆解、细分至部门个人,同时强化考核结果在绩效奖金、职级晋升、评先评优以及推动能上能下方面的刚性运用;比拼上,建立完善擂台PK赛、互学互看互比交流会等机制,针对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机关部门、乡镇(街道)、村(社)流动红灰旗评比。
一套“组合拳”下来,树立的,是凭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营造的,是让躺平者都“躺不住”、让懈怠者都“跑起来”的良好氛围。
在相对落后的山区海岛县,这样的氛围尤其重要。想要与全省其他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山区海岛县的干部需要跑得更快一点。
对此,缙云县委书记王正飞表示,他们正努力把“实干争先”从工作要求上升为缙云干部的精神气质和干事文化。具体来说,王正飞举了招引德国肖特集团的例子。在招引初期,这家跨国公司一次性提出了包括对地下20米的土壤进行检测等100多个问题。
缙云连夜成立专班,48小时内就把这些回复完毕。干部的高效服务,成为了缙云从“不被看好”到“赢得青睐”的致胜法宝。现如今,缙云已成为肖特医药系统亚洲总部所在地和肖特集团最大的海外投资地。
如果说把干部队伍打造成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一项长期工程;那么如何把现有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更好打造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沃土,已迫切需要各位县(市、区)委书记作好解答。
在嘉兴市南湖区委书记邵潘锋眼中,高能级科创平台正是南湖最为独特的比较优势。自20年前,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地南湖后,南湖已先后落地清华柔电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南湖交科院等10家高能级科创平台。
有高能级科创平台,就有各类人才智力的集聚涌流。邵潘锋透露,南湖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连续15年居嘉兴市第一、全省前十。全区科研院所累计吸纳省级以上高端人才63人,占全区76%,集聚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
平台之于地方,重点在科创成果的转化。根据邵潘锋的介绍,“转化”将是他们接下来发挥平台作用的一大重点。比如在柔性电子等领域,南湖将力争形成集企业孵化、加速、技术支撑于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创新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
湖州安吉,则着眼于年轻人。这几年,当地多次提出把招引10万青年大学生作为第一战略目标,还要求把闻名全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优势。
湖州市委常委、安吉县委书记杨卫东,在介绍安吉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时,着重提及了他的一个目标:让年轻人成为劳动者大军的中坚主力。为此,他们计划招引青年大学生及各类人才不少于3万名。
具体来说,安吉布局了很多年轻人追逐的新经济、新业态。杨卫东透露,安吉正在引育充电服务、医疗信息、元宇宙等新经济,发展咖啡露营、乡村音乐、滑雪滑翔等新业态,还培育出“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大自然工位”等一批引才载体。在这些基础之上,今年全年,他们计划招引新经济项目40个以上,新增青创项目不少于370个。
古人说:“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从《书记谈人才》13位书记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聚才的良方、爱才的诚意、用才的智慧;更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浙江的确是一片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