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作为一个数量短语,在现代汉语当中常用来指距离,如洛阳距离西安约八百里。但在诸多文艺作品当中,“八百里”的含义不只是距离,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现列举一二,并作说明。
一、指面积
“八百里”指面积时,是“方圆八百里”的简称。如对联“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三千年岳阳诗满楼”。宋代词人姜夔在《昔游诗》写下“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的诗句。与“八百里洞庭”一样,人们也常于报刊见到 “八百里秦川”“八百里鄱阳”等形容地域、水域面积之大的说法。在《水浒传》中,也不止一次写到“八百里水泊梁山”,尽管后人考证出真实的梁山泊并没有“八百里”之广,但作者“虚言”其有“八百里”之阔的用意则更为明显。
二、指牛
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广为人知,其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三句更是脍炙人口,但或许有读者不知此处的“八百里”是指牛。该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之后,便以“八百里”代指牛。辛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的意思是把烤牛肉分赏给作战的将士。在此之前,北宋词人苏轼在《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一诗中写道:“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此处,“八百里”也指牛。需要说明的是,牛作为农耕时代的主要劳动力,在宋朝时地位尤为高贵,官牛、私牛均不可随意宰杀。林语堂《苏东坡传》记载苏轼曾因写下“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的文字而被谣传“杀耕牛”。这两位叱咤词坛的大词人均借“吃牛肉”一事来抒怀:辛词借想象中的壮士饱餐烤牛肉、塞外奏起战斗曲这样壮怀激烈、气概豪迈的场景来反衬自己南渡之后再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苏诗则借与好友李公择饮酒吃肉,表达自己宦海沉浮之后穷酸困窘与淡然洒脱交织的情怀。苏、辛二人,可谓用心良苦!
三、指速度
“八百里”指速度时,常形容人、动物速度快或事情紧急。《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有此诨号,是因为戴宗行走速度极快,一日能行八百里。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虽未直接提及马的奔跑速度,但“一骑红尘”一词便足以体现驿马奔驰的速度之快。此处“妃子”指杨贵妃,据《新唐书·玄宗杨贵妃》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荔枝图序》一文中写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若其言为真,我们能够推断:“走数千里”而使荔枝“味未变”的驿马速度至少是“八百里”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信息传递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到了清朝,军机处公文上如注明“马上飞递”,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遇紧急情况,传送的最快速度可达到每天800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八百里加急”就是指事情非常紧急,必须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传递信息。
作者:汪慧珍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编辑:杜丹 宋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