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太太犯法,乾隆却怒骂山东巡抚:这样的人你也敢治罪




山东巡抚弹劾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并要求治颜母何太夫人之罪的那道奏折,相当有名,它是乾隆26年(1761)递上来的。

这道奏折单从内容来看,何太夫人在儿子外出期间,居然胆大包天,代行大权,确实藐视国法,已犯下重罪,就是她儿子也绝对难逃干系,但不料,乾隆皇帝当时一见,恨怒不已,骂的却是山东巡抚。

他不但立刻下旨免予追究,还赐了何太夫人一个三品诰命之封。

这何太夫人虽然出身书香门第,却不过一居家老夫人而已,并无什么路数,她更非乾隆什么亲戚,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如此“袒护”呢?

事情是这样的。

颜希深,广东连平县人,原本家贫,是靠何太夫人种桑织麻培育成材的。他中进士之后,一再升迁,出任山东督粮道正是在上一年。

山东督粮道任所是在德州,此地历来水患严重,而此年京杭大运河的那场洪水,更是百年不遇。

暴雨连下七天七夜,德州城内外一片汪洋,诸多民居倒塌,百姓们只得上树、上城墙搭窝棚喘息,与天同哭。

颜希深胆识过人,是清朝著名的清官廉吏,当时若有他在,本来很多事都可以变得简单,只可惜,德州城被大水封住,内外断绝,成为孤岛之际,他恰好外地公干去了(大约也是救灾),于是德州城在那时就一盘散沙,成了无治之地。

大水连续半个多月不退,老百姓手中的那点粮食很快吃光,饿死人的事早不稀奇,可官府用于救灾的官仓,竟因为消息不通,无人主事,迟迟不肯放粮。

无人主事,这其实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恰恰在消息不通,官员们自私自利,缺乏担当。因为大清律法,对官仓放粮之事,规定非常严格,非经上报朝廷批准,绝不可为,否则就只有丢官、坐牢、抄家赔补——如此大的干系,这些人当然不肯承担。

官员们当时就是因此只管看着老百姓饿死的,而此时已是古稀之年的何太夫人,却也就是因此惹下滔天大罪的。



(晚清诰命夫人装,此为伍廷芳夫人何妙龄,非本文人物)

这种事她越看越气,越看越恨,某一天不免就要把官员们召集到家中,一再质问,你们为什么不放粮赈灾?

官员们自然说擅自放粮是重罪,不敢,老太太更加生气: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这么拘泥?难道能眼看着人都饿死不成?

可是官员们还是一再推诿,说颜大人不在,我们决不敢做主,于是老太太当即拍板:我儿子不在,我做主了!将来一旦出事,丢官坐牢都由我儿子一个人承担,抄家赔补也是我们一家的事!

她儿子在外公干,本来是不须承担这个责任的。

官员们因为有了老太太这句话,这才赶紧行动,而老太太却觉得这样还是不够。她怕圈在房顶、树上,以及其他高地上的百姓饿死,还每天要做了许多糕饼之类,派人撑着木筏到处发放。她甚至连自己头上的发簪、耳环都捐出来了。

数十万百姓就因此得救,然而不曾想,等洪水退去之后,那些不作为的官员为了推卸责任,自保,竟真的开始弹劾颜希深及何太夫人了。

“未经请示擅动官仓”的报告层层递达省府,山东巡抚当即上报朝廷。

颜希深为官多年,都是粗衣粝食,政绩卓然,这一点乾隆很清楚。

颜希深初到山东时,曾在泰安任职,明代山东巡抚年富,当年为表彰清廉的泰安知府顾景祥所刻的《官箴》,正是他最早从官署墙上发现的。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颜希深从此就以此为座右铭,这一点乾隆也很清楚。

颜希深是怎样一个人,乾隆是深知的,而况这又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聪明睿智,一心想以圣明之君流芳千古的乾隆,当时却就是因为这些,勃然大怒的。

他骂完之后,当即在山东巡抚奏折上批道:“汝为封疆大吏,有如此贤母良吏,不保举而反弹劾耶?如何劝勉各级官员?如何激劝善行?”

这样的人你居然不保举反弹劾?这样的人你居然敢治罪?我从了你岂不是将自己与大清置于火炉上烤?你这算什么封疆大吏,忠君爱民?乾隆就是用这一态度,终止了大臣争议,给了颜希深母子一个公道,给了正义善举、侠肝义胆一个公道的。

何太夫人赈灾粮食一律列为正项开销,不必赔补,颜希深母子一并嘉奖的诏令一经颁布天下,天下万民都为颜氏母子喜笑颜开。




颜希深据说在太原府知州任上,因乾隆驾幸五台山时办事得力,毫不扰民,就曾受到嘉奖。下一年乾隆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第三次南巡经过山东,特意召见,又曾说过:“他时可得大用。”他最终果然官至督抚,成为封疆大吏。

广东连平颜氏,本为寻常人家,但是自颜希深之后,却是大清著名的28世家之一。颜希深子孙三世,人才辈出,官至督抚的有四人,赏戴花翎的有八人,其家族任职所在,多达十省,涉及六部中的五部,故而颜氏当时就有了“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美誉。

连平颜氏在清朝的显赫相当罕见,而这一切却又都是靠政绩、官名、善行得来的,故而清人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夸赞他们,至为贴切。

颜希深的儿子颜检,所做的可是直隶总督,孙子颜伯焘,所做的可是闽浙总督,一个是封疆大吏之首,一个是总管两省军政,也在九大封疆大吏之内。他们父子当年为官之际,随身所带的都是颜希深临摹的《官箴》,如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官箴》碑刻,正是当时的长安令张聪贤受颜伯焘所托,临摹颜希深拓本刻制。

他们一家从何太夫人开始,一脉相承,古人门风之说,当真不虚。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