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有权势的28个顶级门阀士族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顾名思义就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世族、士族等。

一说起门阀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王与马共天下、关陇贵族、五姓七望、禁婚家族”等词汇。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门阀,可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阶级固化,一句调侃道尽了这个天堑的无奈。

用唐朝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门阀,那可是一门系统的学问,有专门的人进行研究。

门阀士族制度经过充分发展后,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分辨,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

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盘根错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确非易事。

再加上许多新兴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

一个家族兴旺发达后,往往会对家族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并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但是它仅仅是割裂的一个家族的谱系,无法纵观整个大唐的门阀士族的高低。

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

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

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这其中的佼佼者就属唐朝的柳氏家族,唐代谱学可以说是柳氏家学,其族人柳芳写的《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总结的第一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基本奠定了大唐门阀士族的地位。

柳芳整理的家族列表中,位列大唐门阀士族金字塔顶尖的是28个大族,他们都是极具权力的门阀。

柳芳将这些望姓分为五个地区群体。

禁婚家族:排在金字塔最顶尖的是七个禁婚家族,或者叫五姓七望,除了关中地区的陇西李氏外,其他六个禁婚家族都来自山东地区,分别是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来自关中地区的士族:京兆杜氏、河东柳氏、河东裴氏、河东薛氏、京兆韦氏和弘农杨氏。

来自代北地区的士族:河南陆氏、河南元氏、河南宇文氏、扶风窦氏、河南于氏、河南源氏和河南长孙氏,这些望姓都是在北魏时期向南迁徙到京城地区的。

出仕于南朝的士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陈郡袁氏。

来自东南地区苏州一带的士族:吴郡朱氏、吴郡陆氏、吴郡张氏和吴郡顾氏。

大唐的名人中,但凡有这些姓的,基本上都是出自这些家族。

他们结亲要论门当户对,交友要看政治立场。

类似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乃至当街沽酒这般的事情,只能沦为当时的笑谈与禁忌而已。

大唐的世家们千丝万缕,盘根硕节,茂密且集中,依赖着利益或是姻亲的关系。

这样子的生存法则能让世家们在盛世欲盛。

整个10世纪以前,有限的资源都是被掌握在这些少数门阀手中的,平民百姓几乎终其一生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

世家的好处还包括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个王朝的主要编制和接近最高统治者的机会牢牢把握在某个家族手中,这正是门阀代代不息薪火相传的原因。

以河东裴氏家族为例: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 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 11人,御史10人,专使25人,刺史 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117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公主20人,贤节8人等,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字,一个河东裴氏,竟然有59人当过国务院总理,59人当过三军总司令,至于其他省部级高官更是不计其数。

其他家族执牛耳者由此可见一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