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勤政爱民,修水利、助农桑却被误解为“好龙”二千多年

他是楚国左司马沈尹戍之子,生于公元前528年,卒于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海内外叶氏、沈氏后裔的始祖,他就是:字子高,叶公沈诸梁。

叶地虽有汝、滍、澧、昆诸水交汇,而水利之“利”却未得到。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楚昭王十一年),叶公到叶邑上任,励精图治、养兵息民,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淳理民风、造福乡里。经过勘察叶公发现,叶邑自然水源丰富,但水患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曰:“汝水又东,得醴水(现称澧河)口,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郭景纯以为南岳,非也。马融《广成颂》曰:面据衡阴,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之雉衡山。依《山海经》,不言有水。然醴水东流,历唐山下,即高凤所隐之山也。醴水又东南,与皋水合,水发皋山。郭景纯言,或作章山。东流注于醴水。醴水又东南,径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盖因山以即称矣。醴水又屈而东南流,径叶县故城北。”

叶邑地形特殊,南高北低由浅山丘陵向平原过渡。每到雨季,南山上的五龙口(五条沟水)的雨水如五条小龙般汹涌而下,跃过浅山丘陵,很快就把北面低矮的平地变为“泽国”。雨季过后,丘陵地带由于蓄不住水,雨过地皮干,很快又变为了旱地。北涝南旱,年年威胁着百姓生计。经多方考论,叶公便发明了以“陂”治水的方案。

“陂”,就是在农田集中的村庄,修筑半圆形的深沟和堤坝,状如城池的护城河和城墙。因此,当地百姓叫它“水城”。“陂”的作用主要是防洪和蓄水,它既能使平凹地方的房屋、农田免受水淹之害,又能使雨季之后丘陵地带不受干涸之灾。根据地势,叶公决定修筑东西两陂,西陂主要用于拦截来自方城山之洪水,东陂主要用于蓄水灌溉之用。

公元前五零三年,周敬王十七年(楚昭王十三年),叶公率领百姓开始修筑西陂(今叶县夏李雷草湾和呼沱二村之间)。(《叶公沈诸梁考论》之“古叶邑东西陂方位考”)。公元前五零一年,周敬王十九年(楚昭王十五年),西陂筑成。

公元前四九九年,周敬王二十一年(楚昭王十七年),叶公又率领民众开始修筑东陂围堰(今叶县叶邑镇东之南北水城村)。

东陂呈“L”形,南北长约1.5公里,西至华庄约1公里。坝基宽约9米,最高处高约5米,最低处高约2.4米,遗址保存较为完整。

公元前四九六年,周敬王二十四年(楚昭王二十年),东陂水利工程完工。当年,导澧水灌溉田亩,东陂之水开始发挥作用,叶地民众蓄水浇地,安居乐业。从此,叶邑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使百姓享受水利之益,再无旱涝之害。

“东西二陂”的建成,使叶邑数十万亩耕地旱涝无虞,这是继孙叔敖筑芍陂之后又一大型水利工程,比西门豹渠早百余年,比李冰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2500多年后的今天,东西二陂仍在使用。

原创作品,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