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熏香器,芳香满盛唐

唐朝的焚香盛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也是焚香之俗的极盛时期。唐代的上层贵族极其喜爱焚香与使用香料。

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而衣服上则挂着香囊。庭院住宅内,幽香扑鼻,公堂衙门里,芳香袭人。当时的男人甚至还有互相攀比香料的习俗。唐中宗时就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唐朝皇帝也经常向大臣和近侍赠送香料,以示恩宠。

文献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唐朝大臣献给皇帝的“谢表”,感谢皇帝赐给他们各种香料。张九龄写的感谢唐玄宗的《谢赐香药面脂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唐人用于焚香的器具称为香炉,不但质地多样、形状繁杂,而且在制作上也极尽奢华之能事。

王元宝是京师中的巨富,他“常于寝帐床前雕矮童二人,捧七宝博山炉,自瞑焚香彻夜,其骄贵如此。”但是,与洛阳佛寺中的百宝香炉相比,七宝香炉简直就不值一提了。百宝香炉是安乐公主送给洛阳佛寺的礼物。高四尺,开四门,饰以珍珠、琥珀、珊瑚和各种各样的珍贵宝石,并雕刻飞禽走兽、神鬼、诸天伎乐以及各种想象的形象。百宝香炉“用钱三万”,其造价之昂贵,令人咋舌。

在唐代,汉晋时期出现的传统的博山炉仍在使用,流行的香炉的样式通常是那些真实的或想象的飞禽走兽的形象,如狮子、麒麟等。袅袅的香烟大多就是从这些动物造型的口里飘出来的。

香炉中最常见的形制是鸭子与大象的形象。从李商隐的《烧香曲》“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的描写来看,有些香炉还装了云母窗。此外,在汉代由古埃及传入的长柄香炉也在唐代继续使用,并传到了日本,通常这些香炉都是由紫铜掺杂以其它一些金属——锑、金等铸成的。

唐代熏香器——香囊

在唐代种类繁多的熏香器中,制作得最为精妙绝伦且最富艺术价值的当数香囊。它是一种镂空为花卉和动物图案的空心金属球,其内平衡架上悬有一金属制成的焚香盂,主要用来熏衣被和寝具,有时还具有杀虫作用。其实,这种器物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了,《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之者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

过去,人们通常把这种小巧玲珑的器物称为“袖珍熏球”,但 1987年在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同类型器物却被同出的《衣物帐》碑文明确地称为“香囊”。

据此可知,过去称为“袖珍熏球”者,在唐代应称为“香囊”。据《一切经音义》载:“案香囊者,烧香圆器也,而内有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有也。”

由于其精巧玲珑,便于携带,除了放在被褥中熏香外,贵族妇女还喜欢将其佩带在身上,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佩带香囊绝非娇弱无力的女性的专利,男性尤其是上层贵族也有佩带香囊的习惯。章孝标的《少年行》一诗中,就描写了一位“异国名香满袖熏”的年轻武士。有时连皇帝身上也佩带着香囊,而在腊日(岁终祭祀百神之日)的庆典上,就更是非佩带“衣香囊”不可了。此外,唐代贵族还习惯在出行的车辇上悬挂香囊。

唐代香囊多以金、银、铜、铁制作,以金银制作的为上品。通体呈圆球状,上半球为盖,盖顶部铆接有环钮,上置有长链,可用于悬挂,下半球为身,其内有平衡环及焚香盂。上下两半球以铰链相连,子母口扣合。通体镂空,纹饰多为上下半球对称。其雕纹异类,离镂相连,蜂蝶团飞,彩鸳偕恋,奇葩蔽地,芝草出岩,涂金妍鲜,精巧非凡,不但是熏香器中的上品,更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瑰宝。

最奇妙的则在于,无论怎样转动香囊,其内的焚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经研究发现,奥秘在于香囊内部的特殊装置,即两个同心圆环。这两个同心圆环之间以及内圆环与焚香盂之间,均以对称的短轴铆接,并将外圆环与下半球铆接在一起。两圆环均可做任意的 360°转动。在转动时,两圆环与焚香盂都可随重力作用保持盂面与地面呈平行角度。因此,无论球身如何转动,焚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不致使火星或香灰外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