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后读的一本书《容斋随笔》,为何如此有魅力和影响,或因一生该冉冉淙淙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737篇原创首发文章

据毛泽东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记载,在毛泽东的生命里,想要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

“8月26日晚9时45分《容斋随笔》(宋)洪迈撰明刻本两函14册借北京图书馆。”这是毛泽东用书的最后一次登记记录。毛泽东有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他的读书,因为读书是他生命质量的重要形成要素。

那时候他已经病魔缠身,视力减退,但他依然坚持每天看书。8月26日,他已经不能下床行走了,不能自己吃饭了,但他依然想看《容斋随笔》。读书小组就从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借来了大字本线装书。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决心学习,至死方休”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一直是毛泽东读书的天然动力,他也真是实践到了最后一刻。根据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回忆,1976年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临终前一天下午的5时50分(离他去世只剩下差不多6个小时),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他还读了这本书约7分钟。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撰写的一部关于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笔记,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道听途说中有价值的掌故、轶事及读书时受到的启发、产生的灵感等随手记下,形成了这粲花之论。据说历时达40多年,是一个人一生的智慧和经历的结晶,证明,读书本是一件散淡而悠远的人生事。

《容斋随笔》的每一个小故事的篇幅都不长,好读好记,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的笔记体书籍之一,其实他曾多次读过这部书。据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托人从解放区、上海等地替他买书读,也从各有关图书馆借书读,他的日常离不开书。而他第一次看《容斋随笔》,是从马列学院的图书室借来的。

后来,他把这部书一直带在身边,从延安东渡黄河,带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到北京城,带到中南海。1949年6月,他到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居住后,此书就放在他卧室的书柜上。1972年,毛泽东曾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晚年的毛泽东又把这部书送给其他老朋友。

徐中远认为,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选择这部书读,主要是读读故事,可以缓解寂寞、孤独、苦闷的心情。因为那一年(1976年)周恩来、朱德等革命患难老战友相继离世,唐山大地震又发生,他也会放声大哭,他也需要转移、缓释内心的痛苦,《容斋随笔》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洪迈(1123-1202年),宋代学者,容斋是他的号。他是江西人,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作品包括:编纂《节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11部918卷、撰写《万首唐人绝句诗》《容斋诗话》等文学著作11部189卷、撰写《容斋随笔》《野处类稿》等笔记体著作6部162卷。

洪迈为什么读了、编了、写了那么多东西?

首先是他的家庭学习风气好。

他的祖父洪彦暹,是个进士(就是通过殿试的),最高职位是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文化、教育、科技、外交部部长)。

他的父亲洪皓也是个人物,他反对朝廷南迁,支持抗金斗争,被任命为大金通问使后,连升五级,跟他父亲一样任礼部尚书,出使金都,在金国被软禁15年,其中被放逐黑龙江漠河10年。放逐的过程中,靠写诗排遣苦闷,做诗千首,被誉为“宋之苏武”。一生著作50多部,包括《淞漠纪闻》《帝王通要》《波阳集》等。

他的大哥洪适,官至宰相,又是金石家和诗人。当洪皓受难困金,洪适才13岁,他开始要当家,照顾母亲和两个弟弟。他擅长用兵理财,比如体现在,及时向朝廷指出各地义军是主要的抗金力量,而不应该被当作“土匪”,让义军自行控制,助力政府军,也相当于是节省军费。他的著作也很多,包括《盘州集》《五代登科记》。(看到这里,默默地告诫自己及身边的朋友,再也不要说自己忙得没空看书写东西了,古人都是越忙越写,有助于提炼系统思维。)

他的二哥洪遵,钱币学家和医学家,官至吏部尚书。看吧,他们全家几乎都是省部级以上干部,又是才华横溢的专家学者。他所作的《泉志》是我国现存最古、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钱币学专著。而说他是医学家,因为他也懂医方,还写了一本医学典籍《洪氏集验方》,其他文学著作包括《翰苑群书》和《谱双》等。

洪迈本人,也是进士,后来做了翰林学士。《宋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傍行,靡不涉猎”。读书有心得就随时记录,40多年集腋成裘,形成了《容斋随笔》74卷,“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这是真正的读书破万卷之后的成果。

“意之所之,随即记录”,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好奇,对于好奇心本身的体会和记载,我觉得是一件很安静优雅脱俗的事情和习惯。

《容斋随笔》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散文之冠——“书目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靡不引证祥洽”。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一起,被称为宋代最有学术价值的三部笔记著作。

第二,相比于他的祖父、父亲和哥哥,洪迈的职位更偏学术性,应该能够有更多时间思辩、记录。他利用在京参与国史及实录的修纂机会,近水楼台,故而“经史典故,诸子百家之言,以及诗词歌赋、医卜星类”无所不包。

洪迈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要读什么?新的、奇的、深的!然后“自信笃而不诡随”,坚持自己学习、自己判断,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传什么,专心探索自己的事情,冉冉淙淙(循序渐进的上升和前进),不受外界信息的干扰。

据传,洪氏家族就从江西鄱阳崛起,一直也有家风家训传世(即:《洪氏祖训》和《洪氏家规》),写《长生殿》的洪晟也是他们的后裔。

《洪氏祖训》以“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为核心要义,告诫洪氏子弟要以儒家理念立身行道,孝顺父母,周济族人,“于人须泛爱,周穷恤匮,尤亲其贤”。

《洪氏家规》则分戒游、戒博、戒饮、戒斗、戒色、戒逸六条,从交友、饮食等方面具体规范子孙的行为,告诫后人要品行端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每条戒律后面均有一句“以此思之,不如读书”。

我读这部书是受秦朔老师影响,是他推荐我读的。某个周日,我读了一下午,觉得精神上很享受。精神上放松进而吸收更多知识营养,确实是件妙事,遂写给大家分享。

讲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第一个,对现代企业管理非常有警示意义的小故事,职业经理人请拿笔记下。洪迈总结了一个经验,他说,战国七雄,当时都在尽力改革,积极向上,招纳贤才,为什么最后秦国胜出了呢?因为其他六国任用的相国,都是他们的宗族和本国人,像齐国的田忌、田婴和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任用太子当相国;而秦国呢?变法的商鞅是卫国人,法家李斯是楚国人,纵横家张仪是魏国人,大名鼎鼎的吕不韦是韩国人,献计秦昭王攻灭东周的蔡泽是燕国人,连赵武灵王的亲信大臣楼缓也来投靠秦国……秦国把国家托付给了他们,并且一点都不产生疑心,结果就取得了天下。开放、包容,这两个近乎“老龄化”的词汇,始终是成事的真理啊。

第二个,不要相信传说,都要经过自己去考证。世人多传说李白是在长江的船上喝醉酒,去捞水中月,结果失足落水而死的,后人还给他建了一个捉月台。其实洪迈考证并不是这样的,他翻了翻书中记载,比如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中说:“我任当涂县令期间,李白病重,有很多卷草稿,还没有修订,他在病床上把草稿交给我,嘱咐我为之作序。”另外李华所作的《太白墓志》也说:“太白作《临终歌》而死。”听说的,一定不如两篇以上白纸黑字相互印证的。

第三,不仅世人传说不能信,也不要太相信文人,文人记载最喜欢夸张。洪迈说,即使是韩愈这样的人也不能例外,比如说《石鼓歌》,极力称赞宣王的丰功伟业,甚至说:“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拾,《二雅》褊迫无委蛇。”意思是说,《诗经》三百篇都如星宿,只有此诗文才像日月。洪迈认为这种话尤其不应该是韩愈这样的大文豪说出来的。

可见,洪迈是个非常可爱、任性、有趣、不怕事儿的人。实际上他不仅批判文人,他还批判武人,比如老了的廉颇、李广、赵充国、郭子仪等等著名武将,觉得无人超越自己,非得冲锋陷阵,他就反问——这些人都是人中英杰,还不能免于贪功求名,何况比他们低下的人呢?

第四,洪迈喜欢记录独特和新颖的见解,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觉得受益,觉得新鲜。感觉他本人就是一个“观点的冰箱”,里面都是新鲜不腐烂的水果。令人莞尔一笑,拍手称快。比如他记载李习之所写的《答朱载言书》的观点,《六经》何以成为《六经》,是因为他们各有特点,富有100%的原创精神,从不相互仿效引用。

《春秋》里面没有一句《诗经》,《诗经》里面没有一句《易经》。天下文章一大抄,非也,最开始的时候,那都是独立的精华!而比如屈原、庄周的作品,也没有任何引用,所以也是经典。并用山河作喻,讲到:譬如高山,有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高大,至于说山上草木的茂盛如何,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又如河川,有济水、淮河、黄河、长江,它们共同的一点是从发源地流出,一归于大海,至于说河道的曲直,河水是深是浅,则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里记载一点我自己的看法:中国人的“经典”的确立,那是完全创造一种新的东西。现在为什么难出经典,因为现在做的都是需要把过去的研究全部总结整理一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前人的成就太高,显得后人太过平庸。

他还写了很多写作和传播技巧,比如宋太宗写了这四句话,称做《戒石铭》,颁发给各地方官员,立碑在公堂南面。其实成都人景焕《野人闲话》(宋太祖乾德三年时作)中的一篇《颁令箴》,写到后蜀国主孟昶也曾作文已经表达过这些意思,用了二十四句,只是语言不精练。唯有从中归纳出来的四句,言辞简要,道理尽说,遂成为宋太宗的不朽名言。洪迈认为,这种归纳法,就是诗人们常用的脱胎换骨的写作方法呀!

第五,洪迈有一颗捡拾沧海遗珠的心,让遗憾不那么遗憾。其中讲到一个故事,《皇甫持正集》中有《送简师序》,写道:“韩愈侍郎被贬官到潮州,信佛的人欢欣地拍手称快,简法师独自愤慨而起,拜访我,请求我写序文送行,资助他到潮州去,不管路途遥远,有毒蛇猛兽的艰险,好像是要早上进见晚上死了也甘心的样子。简法师虽然名义上皈依佛门,但行为上却是儒者;虽然穿着外族的袈裟,却有着汉族人的智慧。这岂不更胜过戴着儒者帽子、穿着朝服,却迷惑沉溺于佛经怪异之说而败坏天地人伦常道的人吗?”

洪迈说,他读了这篇序文,想到简师的贤良,因而遗憾他的名字没有流传到后代,所以想把他记下来,希望再传播出去。

“随笔”里面,还有很多典故的来源,比如秦国和晋国结成联盟,围攻宋国,郑人说秦国为什么不把郑国留下作为东道主。这是因为郑国位于秦国东部,所以这样说。现在人们称主人为东道主,其由来即在于此。

第六,洪迈的观点比较独特,内心比较清明,也敢写敢记。他说,忠贞道义保持节操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天赋,跟所处的地位高低、所受的恩惠多少没有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大事面前全是个人命运的分野和抉择。里面有两则故事都说了这一点,但洪迈是分男女说的。

男:

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刘歆身为汉朝宗室中才智出众的人却诱导王莽叛逆汉朝,孔光身为宰相也帮助王莽促成其事。而龚胜作为免职的大夫遵守道义而死;郭钦、蒋诩作为刺史、郡守,栗融、禽庆、曹竟、苏章作为读书人,都抛弃官职不求仕进,陈咸的家中,甚至不采用王莽的年终祭礼。

萧道成篡夺了南朝宋的政权,褚渊、王俭,都是历代显达的官宦,身为皇帝的外甥、主上的女婿,怂恿鼓动颠覆刘宋的作为,只嫌不够快速;面对保持气节而死的人竟是王蕴、卜伯兴、黄回、任侯伯这些小臣了。

安禄山、朱泚叛乱,陈希烈、张均、张垍、乔琳、李忠臣,身为宰相做了他们的助手;而甄济、权皋、刘海宾、段秀实,有的作为军营公署中的小官,有的作为被罢免贬斥的卿相,献出生命建立名节,声名震动全国。

人是否贤良,相差的何止是天上地下呀!

女:

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自从刘氏被废除之后,她常常称病不参加朝见,王莽敬重忌惮,还很悲伤,想让她改嫁,皇后不肯,到王莽失败,皇后说:“还有什么面目见汉朝的人。”之后自己跳入火中烧死了。

杨坚的女儿做周帝的皇后,她知道她父亲有篡位的意图,心里很不平,常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到周静帝禅位给杨坚时,她愤怒怨恨得更厉害。杨坚内心对她很惭愧,想让她改嫁,她誓死不答应,才作罢。

李昪的女儿是吴国太子杨琏的妃子,李昪篡夺了吴国的政权,封她为永兴公主。她听到有人叫她公主,就流着泪不让叫。

第七,洪迈记载的唐代选才的标准非常有趣,而他也是一个有趣的宋朝人。唐代量才授官,选择人才的原则有四条:第一是身体,要求身体相貌丰满伟岸;第二是言谈,言语辞令雄辩公正;第三是书写,楷书法式遒劲刚美;第四是判状,文辞条理优美通畅。凡通过吏部考试录取的称为“入等”,非常拙劣的称为“蓝缕”,未通过吏部考选而通过三篇文章的称为“宏辞”,通过判状三条的称为“拔萃”,选中的授予官职。宋朝初年还有唐代的遗风,久而久之就被除去了。只是用身体相貌丰盈高大来取用人才。这算是洪迈对“看脸看身材的世界”的一种诙谐幽默的批判。千百年过去,看来,这是一种通病,治不了啊。

第八,洪迈还喜欢解读卦象。比如讲解屯卦和蒙卦,这两卦的卦象,都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并都呈现阴柔凌驾阳刚之象。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屯卦说的是贞洁的道理,上下卦位阴阳都处在中间,相互呼应;蒙卦缺乏呼应,是奸邪。士人自守信守节、立身处世,选择跟随的对象、处世的方法,还要借鉴这些道理呀!他还解释了蹇卦、解卦等。

第九,洪迈的人生感悟,很清丽很特别。我特别喜欢这些譬喻:

  • 读书人为人处世、看待富贵利禄,应像戏剧演员扮演军官。当他身凭几案、正襟危坐、哇哇啦啦发号施令时,众演员拱手而立听从他的命令,一出戏演完,一切也就结束了。

  • 见到豪华艳丽的场面,就如同老年人对待应时节的景物。拿上元、清明节来说,正当年轻力壮的人,昼夜出游,似乎唯恐时间不足;彩灯收了,鲜花凋零,就一副懊恼的样子,长时间不能忘怀。老年人则不然,不曾把欣喜、忧戚一直放在心上。

  • 而对黄金、珠宝、珍贵器物,应当如同儿童做游戏,当那些东西杂乱摆在面前时,看似喜欢的样子;倘若丢下它走开,一点也不留恋。

  • 遇上强暴无理、设计陷害的事,应当如同醉酒之人遭受辱骂,支着耳朵什么也没听到,睁着眼睛什么都没看见;酒醒之后,我还是原来那副老样子,又有什么损害呢?

这样的人生境界解释的,不正是“任凭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吗?看来作为一个读书人,感觉是共通的。

以上九个片段只是我的个人偏好,抛砖引玉,大家都去看看,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算是另一种人生解忧书吧。人活在世上,不就是为了一些良好的身体感受和心灵感悟吗?

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依然是我们,人生有时候就是分分合合,曲曲折折,有时候一生的读书写字记录,令这些波折也会变得鱼鱼雅雅、冉冉淙淙。

  • 参考文献:徐中远《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党的文献》2018年第2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鱼鱼雅雅都在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