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名气当时究竟有多大?国外很多发烧友,还曾毁了别人婚姻

苏轼的诗词在北宋时期影响有多大?苏辙有两句诗是这样说的: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大苏是谁?苏轼。大辽的文人见到大宋的学士,问的都是苏轼是否有新作问世。此言是否有点夸张?

1

元祐3年(108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夜已经很深了,士子章士弼还在昏黄的灯下苦读,他忽而拿起笔抄写,忽而拿起抄好的文稿摇头晃脑地吟咏。

章士弼实在太投入,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内室的妻子,已经起来三次向他张望。这春天的夜晚,窗外月光如水,空气中都是情愫,实在是太撩人了。

章士弼完全忽略了这些,他的所有注意力都在这本苏轼诗词的小册子上,抄了诵,诵了抄,乐此不疲,根本就没注意到妻子的举动,更没注意到夜已经很深了。

妻子生气了,换了谁也会生气的,他们还在新婚蜜月中,丈夫为了读苏轼的诗文,就这么冷落她,一连多少天都是如此。

章妻气鼓鼓地来到书桌边,声泪俱下:既然你这么爱苏轼,干嘛娶我,干脆把我休了吧!

听到这话,章士弼惊讶地抬起头来,他根本不知道妻子怎么生气了,自己抄写苏轼的诗词,老婆睡她的觉,这不很正常的事吗?他只听到老婆说让他休掉她,随口就道:“那就休了吧”。随手就写了休书,递给了老婆。

老婆气得七窍生烟,拿了休书,连夜哭着回娘家去了。就这样,为了读苏轼诗文,坏了一桩姻缘。

这不是笔者杜撰的,历史上真的有记载,而且,因为爱读苏轼诗词文章导致夫妻不和的,甚至分手的,并非个例。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苏轼诗文的影响之大!

2

元祐4年,监察御史张瞬民出使辽国。大宋每年都有官员出使辽国的,因为大宋跟辽的关系,是靠《澶渊之盟》维系的,大宋就是花钱买平安,每年都要送很多钱物给大辽。

张瞬民住进馆驿后,忽然发现墙上竟然题写着苏轼的《老人行》,书写流畅,可见下了不小功夫。入驻的当天晚上,馆驿里一个当差的,就借工作之便,进来询问苏轼的诗词,追问苏轼最近是否有新作。一听这话,就知道是苏轼的铁杆粉丝。

那年苏辙出使大辽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负责接待他的官员,随口都能背诵出苏轼的诗词,苏轼跟朋友唱和的诗词小册子,不知怎么也流到了辽国,这名官员竟然有一本,觉得这是一种无尚荣光。

这名官员知道来的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就私下里请求苏辙给他一本苏家的文集,他告诉苏辙,他的同僚中,有一个人手里有苏家的文集,整天拿出来显摆,牛皮哄哄的。苏辙就把随身带的苏家的文集送给了他,里面有苏轼苏辙还有他父亲苏洵的文章,这名官员千恩万谢,后来办理公事时,特别顺利,没遇到一点点刁难。

苏辙有两句诗: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家集就是苏家的文集,过来幽州了,辽国人都在问“大苏”,大苏就是苏轼。

这是说的大辽的情况,其实周边邦国情况都是差不多的,有一次,苏轼的同僚出使朝鲜,有两个人是亲兄弟俩,他们不断向其打听苏轼诗词文章的情况,而且,很多苏轼新写的诗词,这兄弟俩都知道,也不知是怎么弄到的,也是一对苏轼的发烧友。特别是这兄弟俩的名字,一个叫金富轼,一个叫金富辙,这崇拜,真的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

宋辽之间,虽然有《澶渊之盟》维持者和平,但两国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辽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大,唐朝时辽人就学习唐文化,学习写诗作对,但是,跟唐朝文人的作品相比,基本上是幼儿园的水平。

比如耶律倍写过一首小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在唐朝叫诗吗?小儿顺口溜都不顺当,但是,在刚刚学习中原文化的大辽,已经是相当有水平的作品了。辽人的学习可以说是孜孜不倦的,皇室、大臣,包括后宫的嫔妃,都以懂诗词歌赋为荣。到了北宋时期,苏轼对大辽的影响最大。

北宋时,辽国对于中原文化已经不是唐朝时的水平了,很多文人学士都能写出很出色的文章诗词来了。每逢宋使来访,辽国都当作一次比拼的机会,以难到宋使为荣。跟苏轼同一时期的保守派大臣富弼,出使辽国时,辽兴宗直接就是召集文人跟富弼斗诗文对对子。这其实是除了刀兵之外的又一个战场。

不过,从文化上来说,大辽一直都不是大宋的对手,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大宋又是文化大繁荣的朝代,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大唐更繁荣。大辽朝野文人都崇拜苏轼,就是这种文化对比的直接反映。

4

由此看来,苏辙这两句诗完全是写实不是夸张。苏轼在当时,不仅是国内名人,国际知名度也是很高的,其诗词文章书画,影响着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何止是“胡人问大苏”,周边的国邦,每逢宋使到来,都会问“大苏”。说苏轼是世界名人,一点也不过分。

据说,对于中华文化,西方欧美国家对有宋一代特别推崇,而对其他朝代的文学成就并不怎么感冒,可能是北宋的文化当时就已经漂洋过海了。只是,西方人是否问“大苏”,史料没有记载,无从查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