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嫁、离婚、吐槽朝廷,李清照----这个宋代的才女潮到不行

说起中国古代出名的女人,第一反应往往都是貂蝉、王昭君之类的绝世美人,或者武媚娘、赵飞燕之类的天下之后,但是如果是女文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都是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与苏轼、辛弃疾、欧阳修并称宋代四大词作家,婉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才情早已毋容置疑,其实她还是一个潮流先锋——女子论国事、改嫁又离婚……在那个的时代,她力压众多男性成为当时引领整个词坛的代表词人,甚至还能收获了辛弃疾这种级别的小迷弟,再多的夸赞,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了。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成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生,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浓厚家庭中的李清照,耳濡目染,又加上天资聪颖,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的处女作品,现在大多被认为是《如梦令》,被认为是李清照在十六岁的时候写的,她是怎么写的呢:

《如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当时李清照随着父亲生活在汴京,这首词也是为了纪念故乡而写的,十六岁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足见其少年才情。

不过说到《如梦令》这个词牌名,就不得不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就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中的那一首:

《如梦令·其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绿肥红瘦”堪称神来之笔,大概就是给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的那种水平。

此词当时一出,瞬间席卷了北宋整个文人圈,如果那时候也有“流行势力榜”的话,李清照凭借这首《如梦令》直接登顶,与苏轼、欧阳修等大家的作品共占榜单前三名,收获迷弟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士大夫无数。

然而有这么一位迷弟,出生显贵、风度翩翩,并不满足于追星这种戏码,而是想与她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于是自导自演了一出戏码:

一天,太学生赵明诚午睡醒来,嘴里就一直碎碎念。

父亲赵挺之见了以为他是睡梦里遇到啥学习难题了,就问:“儿子咋了,有啥题不会做?给老爹看看。”

赵明诚就说:“是这样的老爸,我做梦读一本书,里面有三句,怎么也想不明白是啥意思。”

“说说看是哪三句?”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一听,哈哈大笑,“你看,言与司合并,就是词了;安字上面脱下,便是女;芝芙去掉草字头,就是之夫了。这么简单的字谜都没懂,你还名牌大学学生呢!”

刚准备再责骂两句,赵挺之就发现儿子一脸羞涩还红彤彤的,眼神不停的暗示:老爸,你懂的嘛。

赵挺之心下了然,又想起最近士大夫之间热议的女子李清照,便明白儿子这是想娶亲了,男大不中留啊。

不过说来两人倒是确实有缘,都是山东老乡,父亲也都在朝廷当“公务员”,也都少年有名,可谓非常的门当户对了。

两家对这桩婚事都很满意,于是赵挺之就顺了儿子的意,向李格非提了亲。

但是作为一个心机又心急的迷弟,赵明诚借着与李清照堂哥是同窗,未来的老丈人李格非又是自己曾经的导师的身份,以拜访教授的名义,到李清照家里做客。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李清照的心情全写在这首《点绛唇》里了: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活泼又娇羞的才女配上风度翩翩的才子,这剧情,妥妥的偶像剧男女主人设啊。

而他们,也把自己婚后的生活过成了偶像剧。

“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年春天,花开的正好,赵明诚从小贩那儿买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送给李清照,李清照拿到花自然非常开心,但是又有自己的小心思,便把花插在云鬓间,问赵明诚,你说这花和我,到底哪个更美?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一出,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北宋单身狗们一边竞相传阅一边又疯狂吃柠檬。

毕竟欢愉之词向来难作,但是李清照的这首词,不仅把生活写的生动有趣,还有画面感,也难怪北宋的士大夫们酸的要死也要追捧至极了。

两人不仅门当户对,实力相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连兴趣爱好都一样,可谓知音了。

婚后的二人,都十分迷恋金石字画收藏,但是这爱好吧,不仅烧脑还烧钱,不过还好当时的他们还算有钱,就把所有的钱都全扔进这个大坑里了,吃穿用度一概不讲究,没钱的时候就算把衣服当了也要维持这爱好。

他们四处搜罗,家里的书籍字画、碑帖拓片、青铜古器,从上古时代到隋唐五代都有。

这样的快乐一般人很难懂,毕竟知音难寻,更何况这个知音还是自己的爱人。

只是新婚的甜蜜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场政治风暴,让两人的家庭都遭受到了政敌陷害,先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贬到广西,后来赵明诚的父亲也被罢官回了山东老家,不久离世。

赵明诚也受了牵连,被贬官遣返原籍,李清照就与赵明诚一起搬回了山东闲居。

李清照是会这么憋屈的人吗?所谓得罪谁也别得罪文人,因为指不定就写点儿什么东西让你“遗臭万年”了。

《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看似在咏菊,实则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对于官场权贵的不削。

不过在山东青州的十年,是李清照最幸福的十年,因为他们不用受分离之苦,也不再有闲杂之事分心,还能继续维持自己的金石收藏爱好,小日子可谓过的有滋有味。

他们把自己的书房取名「归来堂」,李清照字号易安居士。

这名字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依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意为房间虽然很小,仅能容纳膝盖,但是仍旧不能阻止内心的满足感。

或许那段时间李清照的物质生活并不如她少年时富足,但是精神生活的充盈让她的生活十分愉悦。

由于没有琐事的束缚,这段时间赵明诚基本完成了《金石录》这一学术著作,而李清照在协助丈夫写作之余,也写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词论》,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柳永、欧阳修等各大本朝著名词人,她统统评价了一遍,将诗与词区别划分开,提出了作词里“别是一家”的理论。

她就好像是一位武林高手,不仅自己的武功已经炉火纯青,还想要自成一派,笑傲武林。

而这时的李清照,才27岁。

如果没有什么波折,夫妻二人指不定就这么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直到老去,只是命运往往不会让人如意,赵明诚收到朝廷任命,再次进入了官场,这意味着要与李清照分离了。

年轻夫妻两地分居,李清照时常想念丈夫到失眠。

重阳佳节,菊花满地,本该是团圆的日子,李清照却只能独自饮酒赏菊,内心苦闷无法发泄,于是她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了赵明诚。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收到妻子新作的赵明诚,激动的不行,不愧是我媳妇儿,写的真好,我也要写!

于是赵明诚就硬把自己关了个三天三夜,班都没去上,写出了50首词,然后把李清照的词也夹杂其中,拿给好友陆德夫点评。

认真看完50首之后,好友言辞犀利的说,“只有三句不错。”

“那三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行叭,赵明诚也只能认了,写词是比不过老婆了,不过还好是我老婆。

生活平凡而琐碎,但是好歹很稳定,不过他们也没想到,一场巨变的到来,搅乱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公元1127年,金军入侵汴京,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连同成千上万妃嫔、官僚、匠人被俘虏,宋高宗赵构与其他政府官员一路南逃,四处躲避。

中国历史从未出现过这么狼狈的一幕,这就是靖康之变。

这一场战乱,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江宁的春天,阳光明媚,她却关上门窗,无心欣赏这美妙的春色。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健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为山河破碎,家国动荡哀伤,而她的老公赵明诚却做了一件一生都无法洗刷的污点的事。

赵明诚时任江宁知府,一日,手下江宁转运副使李谟得知城内有驻军将要叛变,急忙向赵明诚报告这个消息,希望作为知府的赵明诚想办法平叛。

深夜叛军果然开始行动,由于李谟早有部署,及时平叛,没有造成百姓伤亡。

李谟前去向赵明诚报告,却发现这家伙居然趁着夜晚用绳子悬下城墙,抛弃自己的妻妾和全城百姓逃跑了。

李清照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十分纠结了:朝廷的软弱,她可以提笔讥讽,表示自己的愤怒,但是这一次是她的丈夫,她知道他已经很自责了,但是又觉得丈夫这事做的实在是难以洗刷。

赵明诚被革职,两人离开了江宁,准备找个地方过退休生活。

南下路过乌江,寻访项羽庙,李清照想起了当年项羽的乌江自刎,不忍愧对江东父老,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而眼下的朝廷却苟且偷安,不图收复失土,简直无能至极,她奋笔写下: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一改李清照从前的婉约风格,气势豪迈、悲壮却又直击人心。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命运总是不可预测,南宋朝廷的动荡,地方官员要么叛逃、要么叛乱,实在无人可用,所以朝廷选择了重新启用赵明诚。

临危受命,赵明诚立刻整理行装,奔赴建康面见宋高宗。

那时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能也没想到,这次的一别竟成了阴阳两隔。

一个月之后,李清照就收到丈夫病危的消息,当时天气炎热,赵明诚马不停蹄地赶到建康,劳累加上天热,很快得了疟疾,而心急的赵明诚为了快点好转,吃了很多下火的药,结果又出现痢疾。

一夜赶了300里路的李清照,到建康时看到的只有奄奄一息的赵明诚,后事都没交代就去了。

李清照悲痛不已,大病一场。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一年的李清照46岁,病弱又孤身一人,为了保护见证两人爱情的的2万多册书籍,2千多件金石文物,在战火纷纷的时代,四处躲避,官兵、强盗、金军……全都虎视眈眈。

但是这么一个弱女子,又能有什么办法来完完整整的护卫他们的心血。从靖康之变以来,这些金石文物不断流失,先是青州10余间屋子的物件被毁,随后寄去洪州的部分流失,寄去朝廷的铜器下落不明,而今又被盗贼夺去大半,留在手中的仅仅只有十分之一二不完整的书册字画,她还是像爱惜自己的头脑和眼珠子一样保护着它们。

2年半的飘荡,让李清照身心疲惫,一场大病差点要了李清照性命,而就在这个时候,张汝舟闯进了她的生活,带着饿狼一般贪婪的目光。

此时的李清照49岁,饱经沧桑,病弱不堪,张汝舟的关怀备至和嘘寒问暖,使李清照和弟弟李迒以为找到可靠的人。

下嫁之后,张汝舟的獠牙很快就露了出来。

他一开始接近李清照,就是想着作为金石大家赵明诚的遗孀,一定有许多价值不菲的文物,根本没想到几年的战乱漂泊,这些东西早就所剩无几。

了解到真相的张汝舟开始对李清照拳打脚踢,家暴不停,甚至一度起了杀心。

李清照是什么样的人?10几岁就敢写诗反对苏门学士张耒对安史之乱的看法,25岁写《诗论》批评苏轼、柳永、欧阳修等人作词不合音律,用词粗俗,30几岁写诗批评朝廷南渡逃亡,没有气节,此时的她虽然年近不惑,但个性却不减当年。

于是,李清照干了一件惊天地的事儿——休夫。

一个公众人物,搁现在怎么也是个微博大V,结婚还不到白天,就要离婚,别说宋朝了,就算放到现在,也能挂两天热搜,一堆网友坐着吃瓜。

当时的宋朝,主流思维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人的名声比她们的命还重要。这事儿不仅让广大人民群众疯狂吃瓜,还惊动了宋高宗赵构。

当时的法律规定妇女不能主动提出离婚,除非丈夫犯法,而张汝舟这个贼人会写休书?那是纯粹在做梦了。

为了离婚的李清照就干了一件又能上热搜的事儿——告发张汝舟考试作假。

当时的宋朝为了善待文人,虽然你考不中,但是只要考试次数够了,是可以混个一官半职的,张汝舟谎报了考试次数,才骗了个官儿当,但是这一举报,就惨了,欺君大罪。

果不其然,张汝舟被流放了。

李清照也算是离婚成功,但是却也两败俱伤,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对于举报自己丈夫的妇女要处以两年的关押,在此感谢现代社会的平等开明和民主。

还好赵明诚的远房亲戚到处走动,帮李清照开罪,李清照才得以免遭2年的牢狱之灾,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不过在那会儿,这事还是成为了李清照的污点,虽然我们现代人觉得李清照做的很对,不过那时候的人对她简直恶毒至极,评论李清照为“晚节流荡无归”。

人言可畏,但是李清照却宁愿被议论,也不愿委曲求全。

代价是巨大的,但是好歹李清照自由了。

不过晚年生活的不幸,令李清照写出了更多夺目的作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动荡的生活,让她愈发的怀念当初和赵明诚在一起快乐的日子。

她整理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并写了《金石录后续》,回顾两人30多年收集、整理、保护上万件金石字画的历程,文章还回忆了他们夫妻情投意合,绝世无双的感情,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文章传到朝廷,再次震惊朝野。

士大夫们本以为李清照只是个写长短句的词女,没想到文章也如此出尘绝世。

富有感染力的文采让人们无不对这位孤苦伶仃的寡妇表示钦佩和同情,李清照在经历了众多的流言和中伤后,再次坚强地站起来,不仅重新获得赵明诚遗孀应得的待遇,也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捧土”

李清照晚年的诗词,充满了对故国、故园的思念。她藏身创作,教育后辈,没事写写词怀念故国,暗自的diss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对于南宋朝廷的不作为,李清照用自己微博的心力,为主战派发出了微弱的呼喊,这种精神让人动容,尤其是她写给出使金国的韩肖胄、胡之敬的80句长诗中的两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捧土。”

再动乱的时代,依旧没让李清照失去自己的本心,她还是那个爱憎分明的李清照。

也难怪豪放派的大神辛弃疾是李清照的迷弟。

70多岁的时候,李清照曾想将自己一生所学传授给一个姓孙的小姑娘,但是小姑娘拒绝了,她觉得“才藻非女子所为”。

这让现代人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一句话,在那时却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73岁,李清照在临安(杭州)去世,她至死也没歌颂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人间天堂——杭州。

作为中国历史上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才情可以同李白、杜甫、苏轼、王维等一流文人并驾齐驱,但在她的时代,她是独一无二,特立独行,甚至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

她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失去,失去了安逸富足的生活,失去了美好的爱情,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家庭,甚至还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但她始终没有失去一个绝世才女的骄傲和坚强,她不断创作,不断突破自己,在诗、词、文中都取得出色的成就,仅凭50首流传下来的词作就与苏轼、秦观等一流男词人相提并论。

或许她的后半生的确是孤独的,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却是繁华盛景。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李清照命名的,是为了纪念她在当时的时代,一个男人掌权的时代,她用她夺目的才华,照耀了当时和后世的天空。

她的前半生幸福美满,后半生颠沛流离,但是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才让李清照的光辉可以照耀人间千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