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三国演义》、《水浒传》给骗了,看看戚继光怎么理解?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后袁绍派大将颜良、文丑、郭图等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由此不难看处,武将的个人武艺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自幼接受的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叙事,都是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演义小说,以及由小说改编来的评书、影视作品。在这些叙事作品中,冷兵器战争的模式非常程式化:两军对阵,先是各出一员大将,在阵前“大战三百回合”,待一方被“挑落马下”,这边全军将士便乘机“掩杀过去”,大将被斩杀的那一方则是全军仓皇溃逃,一场大战便告结束。到了近现代,又出现了“武侠小说”,冷兵器的打斗就更神奇了,或者说更像巫术了。

真正的冷兵器作战应该是什么样子?似乎不应该是这样吧!中国古代的战争究竟怎么打?史书记载往往不是那么详细。譬如楚汉之间著名的垓下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多少人?各自如何列阵?多长多宽?是不是如挖出来的秦陵兵马俑一般?交战过程如何?在《史记》中都看不到,后世的著名战役也都类似。当然,更早的情况会好一点儿,《左传》对春秋的战争记载就比较翔实。战国之后的史书,就达不到《左传》的水准了。

中国古代史书里,对战争这些最基本的情况都大量的留白,其实也不能全怪史官们无知,古代承平时期的将领们,也弄不清真正的仗该怎么打。乱世那些打过仗、有经验的武将们,又大多都没有文化,没法记载下来。

在中国古人里面,唯一一位探讨过这个问题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纪效新书》记载如下,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於敌否?子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拿法。兵岂易言哉?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

戚继光不仅指挥打仗,还写书记录了他的练兵、作战经验。他指出,当时明代朝野,包括军队里面的将帅,关于战争的常见误区是:第一,夸大个人“武艺”的作用,喜欢招募一些耍刀枪很花哨的武师,其实真正作战的队列很密集,根本没有空间留给他一个人跳来跳去,把刀枪抡圆了耍着玩儿;第二,对“阵法”的理解很神秘,如“青龙阵”“白虎阵”,华而不实,不求实际,搞得像大型团体操表演一样,平时操练好看,上了战场就没有用了。

那古代冷兵器战争应该是如何的呢?我们现代人很难看到了,但是在国外还是存在类似的情况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

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言,小编觉得个人的勇武对冷兵器战争的影响不是很大,冷兵器更讲求的是兵种、方阵之间的配合,您觉得呢?欢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