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哪个更为强大?不要争了,一个鸡蛋就有结果了

混迹网络这么久,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光绪皇帝和大学士翁同龢聊天,随口问他早餐吃的啥,翁同龢回答说只吃了3个鸡蛋,然后光绪帝脱口而出:那老师一个早上就吃掉了9两银子啊。

当时一个鸡蛋不过才卖3个铜钱,一两银子可以换1670个铜钱,所以大家可以算算,皇帝被内务府究竟坑了多少钱。

无独有偶,明朝也有类似的事情,主角是亡国之君崇祯帝。话说一日崇祯帝想吃米糖,于是就派内臣令太监去做。负责监制米糖的内臣觐见时,崇祯帝就问:“一料所费几何?”内臣回答说:“得银八两”,可崇祯随手就只给了他三钱银子,并命他去市场上买回来。

不一会儿,内臣还真就买了一盒米糖回来,分给了众皇子和公主吃,此时崇祯帝笑着说:“这需要八两银子?”

有朋友可能会说,皇帝就算不给你一分钱,让你去买个东西回来,你也照样买回来,不是钱的事儿。其实还真不是这样,主要是明朝皇帝的饮食并非由“御膳房”一直负责,前期是由光禄寺的文官负责,后来他们的服务态度越来越差,最后成了满京城都知晓的一个笑话,于是皇帝就把这饮食的任务改为了由亲信太监轮流负责,司礼监和东厂都有负责过。

没想到吧?明朝鼎鼎大名的特务机关居然还负责过皇帝的饮食。虽说这样依旧还是会被坑,但由不同的机构轮流负责,多少还是减少了一定数量上的贪污。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一直都是由内务府管理的御膳房负责的,这个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已经运行了200多年,早就尾大不掉了,就连皇帝都没办法,名义上皇帝是主子,可大家都是一个体制内的,从体制内改革就难了,非大决心大毅力根本完成不了。像末代皇帝溥仪小时候,不听太监的话,那些太监还敢把他关小黑屋。

当然了,明朝皇帝之所以知道民间的物价,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

明朝有一本国家财政会计总册,名叫“万历会计录”,是隆庆六年(1572)七月由户部尚书王国光与侍郎李幼滋等编辑,历时四年,到万历四年(1576)二月完成初稿,后又经过整个户部历时六年完善,总计十年才完结的一部财政典籍。

这部典籍对于明朝的税收、支出、田赋、物价等均有详细的记载,共有45000多个数据,其中就有北京地区鸡鸭鱼肉价格的记载。

据史书的记载,这套书编出来之后,万历皇帝可是亲自过一遍的。至于崇祯皇帝,且不论褒奖,至少他是很勤奋的,所以对于这样一本数据形式的国情报告,他岂会没阅读过?

现如今有很多人都吐槽说明朝黑暗,皇帝不咋地,而清朝无昏君,可如果就拿上面的例子来看,或许清朝皇帝的个人能力确实要略胜一筹,但明朝的制度却足以弥补皇帝个人能力的不足,不是吗?

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共3册)(精)/历史考古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博库网 ¥418.6 领10元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