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关洋员学习汉语的报告

大家都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也逐渐地被推广,许多老外渐渐地对汉语感兴趣,开始学习汉语。但是,你们所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清朝就有很多老外开始学习汉语啦,而且好处多多,比如可以升职!并且还有学习汉语的一系列具体政策!

一、学习汉语的“洋关”

1.学习汉语的必要性

在已经翻阅过的海关通令中,海关洋员学习汉语的文件从1864年赫德发布的第八号通令一直延续到1911年安格联发布的1783号通令。由此可以看出,海关对于汉语学习的态度并非一时性的,而是不断完善的长期性和制度性。

赫德

其中,对于为何要学习汉语这个问题,赫德在1864年第8号通令中就已经指出,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海关效率,增进学识,获得由低级职位晋升高级职位的资格,并使海关各级主管对属员的办事能力满怀信心。他认为,学习汉语能使洋员对为之服务的中国政府及与之共命运的中国人民增进认识与产生兴趣,一旦贯通汉语日后将于个人有益,对海关有用。而在之后的第25号通令中,赫德进一步阐明了他在海关推行汉语的原因。他认为,任何政府部门的雇员都应讲雇佣国的语言,在中国,海关也应该讲汉语。洋员学习汉语,就可以对中国的国民性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从海关内部看,不懂汉语的税务司,往往会被懂汉语的下属所蒙蔽,这有损于海关和税务司的形象。洋员学会汉语才能保住洋关存在,同时也会抬高自身价值,使海关有希望得到中国官吏的称道和国际上的认可。“经验证明,不论何一级别之主事,中国当局更乐于与能操汉语之人相处,因此雇佣不能操汉语之税务司,令译员在困境中左右局势,显属反常”,况且中国的海关监督时常要求不要调派不懂汉语的税务司到他们所在的口岸,更显示推行汉语的必要性。

之后继任的安格联对此也持赞同看法,他认为外国人有一种中国大众尚不具备的个人正直标准,保持海关内部的华洋比例,由洋员面对洋商更易于处理海关事务,并可以避免中国地方官吏的干扰。

安格联

2.促进汉语学习的相关制度

其一考试聘用政策。海关洋员职位分为内班(In-door Staff)外班(Out-door Staff),其聘用一般经过考试、试用、考核三个阶段,赫德对此要求试用人员“不要轻予转正”“税务司必须亲自接见每一试用者”“人品能力及汉语等项有不及格者,即经采用,总税务司亦得免其职。”赫德录用洋员体现了“语言能力优先”、“熟悉汉语优先”的导向,所以在众多求职人员名单中,有不少来华外交官和传教士的后代。赫德认为,这些年轻人不少生在中国,有的是中外混血儿,不少具有汉语优势,熟悉中国社会,把他们列为优先考虑对象。

其二选拔晋升政策。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内班洋员的升迁上。在1968年第25号通令中赫德明确指出,“汉语掌握程度如不能处理日常事务,就不能被提拔成为税务司。”在1869年第25号通令及其附件《大清国海关管理章程》中并进一步规定:“副总税务司、税务司职位由总税务司遴选,汉语水平是遴选时考虑的六大因素之一。凡汉语考试不及格,或汉语知识不足在处理海关事务时需要译员帮助的,就不能被任命为税务司。”这其中,对于外班洋员的升迁亦是如此,在此不做更多叙述。

清朝银元

其三奖金津贴制度。对于内班洋员而言,在赫德执掌海关早期,洋员到北京、南京学习汉语期间会给予薪俸。1899年的第880号通令中明确,“鉴于获取与提高汉语知识既系一种学习又需花费,故凡月支300两银以上者,均应供得起自聘汉文教员,此类教员每月开支北京需15至30两,各地则为其一半。”1911年,安格联在第1756号通令中规定,如果洋员不能按期获得汉语水平证书,其汉语学习津贴将被扣留,如按规定不能获得相应证书,将会被解雇。而外班洋员的汉语水平则是年度定期考试来衡量,通过有发放标准的奖银和津贴来进行嘉奖。

其四,教育培训制度。晚清海关为洋员学习汉语提供了多种培训方式,主要分为四种:一是入关集训,即新录用的内班洋员必须在南北官话中心南京和北京学习汉语二是脱产自学,适用于要被派往更重要的职务的中高级洋员。三是在岗自修,这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洋员依靠个体情况,自聘中国老师进行学习。四是重点培养,即有意识地通过调口方式培养高级别洋员学习汉语特别是各口岸地的方言。

税务司

其五,考绩报告制度。《大清国海关管理章程》规定了年度考核制度,逐步形成了考绩报告制度(confidential report system )。各关税务司每年要为洋员写一份考绩报告,主要包括品行、才能、学识、工作、资格、健康状况和有无迁调需要、总评等项,由总税务司署审定后决定洋员的升迁调派。密报考绩制度是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其中洋员的汉语水平成为考核的内容,这直接促进了洋员对汉语水平的重视程度。

威妥玛

二、《语言自迩集》

1967年英国外交官威妥玛相继出版了《语言自迩集》、《文件自迩集》等汉语教材,自此西方人学习汉语才有了系统的教材。在这里,作者以《语言自迩集》这本书为例,总结了“威氏丛书”的一些特点。

《语言自迩集》

其一威妥玛拼音系统的推出和系统的语言教学。威妥玛的拼音系统主要是使用拉丁字母为汉语(北京语言)注音,它虽然不是第一个对北京语言进行拼写的系统,但是这套系统是基于前几套综合发展而来的,因此为诸多学习者和教材编写者所采纳并广为流传。而这本书的内容也包括语言、词汇、文化和语法,并对口语的语法特征也有总结。

其二,确立了北京官话作为教授的主要语言。当时的官话主要分为北京官话、南京官话和四川官话三种。其中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属于当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两种选择。威妥玛选择北京官话的原因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序言中指明:

“自从带有许多学生的外国公使馆在北京建立,不首先学习这种语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重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服务的初学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他正在学习的语言恰是帝国政府主要官员所说的话。同时,他的老师、仆人,他所接触的十之八九的人,都很自然地讲这种话。最后,不论是不是事实,据说北京话的特征正逐渐渗入官话通行区域的所有各地方言。学生可以放心,如果讲好了北京话,他跟任何讲官话的本地人之问有什么困难,只要对方的方言不是明显地偏离标准。”

其三,书中内容大量涉及中国文化和习俗,具有实用性。因为威妥玛的外交官的身份,《语言自迩集》最初设定的教学对象为来华的使馆工作人员,因此书中大量出现各种谦称、敬称的使用,问候的方式,科举制度,儒佛道的常识,宴会礼仪等等内容,这将使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三、小结

在近代中国,海关是一个特殊的机构。这个机构的中坚——海关洋员,他们与近代活跃在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及外商群体一样,全面参与了晚清时期的中国近代化进程。这种参与是在清廷因闭关锁国导致外向型人才匮乏和海关洋员自身的生存需要双重作推动的。

但是正如赫德所言:“我过去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使海关站得住脚,并且不放松任何机会来扩张它的根基,从而保证它的稳定。”海关参与的众多传播活动大多是从自身工作、生存、适应、民族优越感出发,其目的也是出于海关机构和个人、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例如参加博览会。撰写出版贸易报告等是为了宣传和树立洋员控制管理下的海关形象,让更多的西方人关注海关的工作成就,让中外政府认可海关的地位和作用;向西方介绍中国则是为了让西方了解中国,以便采取适当的对华政策,避免海关利益和人员的人身安全受损。督促中国派驻外使节,译介国际法等是引导中国按照西方规则行事。

如此,以海关为代表的中西方交流从客观上看,它加强了中西方交流,拉近了中西文化距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社会长期的沉闷状态,西方文化得以全方位的传入中国;对于西方社会而言,东方文明及其价值观给当时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提供了另一种价值参照。但是传播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西方对华政治、经济和军事扩张,大量中国文化信息的传播也为西方提供了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松弟整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第二四五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3、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第4卷,1893年3月19日金登干致赫德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