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难于上青天,“文坛盟主”落榜20次,科举到底怎么了?

草根出身的黄滔,毅然离开家乡,深山老林苦读

到了晚唐,潘镇割据,政局动荡,这是一个末世,同时也在向一场乱世迈进。这种时代,是武将飞黄腾达的机会;相反,书生文人的日子往往不好过。因此,就有一位考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居然考了长达23年,实在让人佩服,当然,最终实现了目标,一举成名天下知。由此,他也破天荒成了东里黄氏一族第一位进士,之后历朝历代,这个家族竟然诞生了94名进士。这位具有钉子般锲而不舍的精神的考生,名叫黄滔。

他是福建人,出生在贫苦人家。由于是草根出身,自然不能像那些出身大家的孩子那样,从小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直到二十岁那年,黄滔才有机会捧着书本,出门去寄宿学习。年已弱冠的黄滔毅然离开了家乡,与其他几名同窗一起,来到三十里外的南山东峰书堂开始苦读。东峰书堂在县城郊外,距离灵岩寺不远。

古代也有私塾学校,为什么他偏偏要到深山老林里去读书?

一、这跟唐朝的风气有关。当时的读书人,有钱的可以在山上结庐,给自己专门弄个读书堂,一心闭门苦读;没钱的就跑到山中的寺院里,充当寄宿生,既能跟着和尚蹭饭,还能无限制地利用寺院里的长明灯。由此,他们就可以暂且抛却后顾之忧,安心读书学习。

二、黄滔能跑到南山读书,还因为当时的另外三位大才子:欧阳盒、林藻与林蕴。在大历年间,欧阳詹作为晋江才子,少年时就是文章高手,大名远扬,而后他又听说林藻与林蕴兄弟两个人学识卓越,便一路北上,来到莆田,与这两个兄弟商量在南山结庐读书,并创办了一座书院灵岩精舍。

之后,林氏两兄弟分别高中,而欧阳詹则与韩愈、李观等考生同年金榜题名,而且还比韩愈高一个名次。欧阳詹为第二名榜眼,韩愈是第三名探花。更为有缘的是,欧阳詹后来还成了林氏两兄弟的妹夫,结成一家亲,令人羡慕不已,他们也被與论界贴上了“三贤”的标签。黄滔正是慕名而来的。

黄滔孤身一人前往长安科考,首战失败

同其他几位学友一起来到灵岩精舍后,黄滔一边在附近的寺院里寄食,吃免费的午餐,一边苦心读书。转眼间,已是十年。黄滔觉得自己也应到了结果实的时候了。于是,他向其他几位同窗提议,一起进京赶考,算是对自己十年苦读的一个交代然而,他们却由此分道扬镳了。因为其他几位同窗不愿出山,更不愿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极力反对应考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在唐懿宗与唐僖宗统治时期,官场黑暗,社会制度混乱,那些高干贵族互相勾结,把持着权力机构,致使那些有才华的穷考生往往只有干瞪眼的份,很难通过正常途径金榜题名。

一句话,当时那些金榜题名的考生,大多是干部子弟、贵族子弟,甚至是乡绅富二代,穷二代很少有中榜被录取的机会。这让天下的寒门学子寒了心纷纷却步。不过,对于金榜题名、求取功名,志向远大的穷学生黄滔依然十分热心。

无人做伴同行,黄滔只好收拾行李,孤身一人,跟随着正好要进京的官员,一路赶往首都长安城。不幸的是黄滔一战落榜,心情自然不必多说了,失落至极。不过,黄滔也许还不知道,这次落榜仅仅是他失败的一个小小的开端,在不久的将来,他还要面临更为坎坷、更为漫长的科考生涯。

从此,他要等候漫长的二十四年,苦心煎熬,才能慢慢地逼近那个遥远的目标。此后的他,虽然几乎每年都要参加科考,但却是场场落榜。当然个中原因,谁也难猜。

科场黑暗扼住了考生们的龙门之道,失望、伤心,甚至悲愤

对于久混科举生涯的黄滔来说,也知道其中的规则。也学会向权贵递送自己的诗文,但是结果却是什么用也没有。他一介孤寒,缺乏强大的后援,注定是争不过那些后台强硬的权贵子弟。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北方考生的高中率可达百分之十,而江南的考生却只有可怜的百分之ー,之间相差可不是一丁点。

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士族垄断:

据说,当时有两个地方的考生形成庞大的势力集团,在科举考试中占垄断优势,一个是士族,一个是关陇集团。唐开元之后,原本与朝廷政权人物关系较疏的土族,为求仕进,大量参加科举。到了唐朝中后期,土族一直在科举系统占有很大的势力,除了社会地位最高的士族,还包括原与隋唐政权关系较密的关陇集团。这些旧家与在科举中成为新宦的土族,扼住了考生们的龙门之道。

面对此种现象,不管他的才学如何,社会事实就打败了他。他本人在科场摸爬滚打多年,也很清楚这一点。面对这种无情的打击,黄滔失望、伤心,甚至是悲愤:

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

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

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材猿。

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

又一年,黄滔还是落榜了,他打算东归,并赠给朋友一首诗《下第东归留辞刑部郑郎中诚》:

去违如己住违亲,欲发赢蹄进退频。

万里家山归养志,数年门馆受恩身。

莺声历历秦城晓,柳色依依灞水春。

明日蓝田关外路,连天风雨一行人。

看来,黄滔这次的确心灰意冷了,在落榜之后,他曾伤心痛苦过,在看清了现实之后,他又难免有些退缩,甚至还萌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又有一年,黄滔再次落榜了,他想离开京城散散心,写了这首《下第出京》:

还失礼官求,花时出雍州。

一生为远容,几处未曾游。

故疾江南雨,单衣蓟北秋。

茫茫数年事,今日泪俱流。

长安待得久了,都没去过其他地方,黄滔一边憋得慌,一边又为落榜伤心落泪,于是他打算离开京城,进行一次远足。其实,几乎每次落榜,黄滔都会离开京城,但并不是回乡,而是去各地的名山大川游历一番。这并非因为他喜欢旅游,而是因为他需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而四处漫游,绝对是一种治疗“内伤”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黄滔这种遭受深层内伤的落榜生。

每次游历,也是抒发情怀的最佳机会。他都会写下一首首歌咏山川美景的诗作来,这也不枉他多年的苦学。是才华,就不能让它放着生锈。因而,黄滔最终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山水风景诗。

黄滔终于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一举成名天下知

多年以后,身经考场的黄滔似乎患了“黄榜恐惧症”了,每次放榜那天,他甚至都不敢去看录取榜单了。然而,蹉跎多年的黄滔还是心有不甘,他不愿多年的艰辛换来的只是落魄归家乡。每年的科考,黄滔照例必定参加,绝不缺席,除了特殊情况。这个特殊情况就是河东兵变与黄巢起义。

此后连续科考,年年放榜之日,也都是黄滔年年悲伤之时。但是,黄滔贵在能坚持。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公元895年的放榜之日,黄滔终于在榜上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虽不是状元,却也勉强名列前茅;在二十五名进士中,他名列第十。游街观花,琼林夜宴,这些都是对黄滔二十多年的煎熬的一点慰藉。

一生科场坎坷的黄滔,终于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年他已经五十六岁。但是,考中进士并没什么,做官也并没什么,黄滔只不过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罢了。没有多久,他荣归故里,并且退隐乡里,以写诗作文为乐,与朋友们诗歌唱和,并在家乡创办了一座书院,让更多的家乡人有机会读书。

漫长的坎坷与磨炼后,这位多年失意的落榜生,苦心经营,最终在骈文方面独树一帜,无人能敌,在当时成为一代大家,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