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故里“刘楼”的由来

刘楼村位于汶上县西南部,为刘楼镇政府驻地。刘楼村东距县城13公里,南距济宁30公里,西与梁山、嘉祥接壤。

刘楼村自古就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她南临蜀山湖,西靠马踏湖和京杭大运河,西北几里地处即为古中都遗址。

据刘楼街碑记载,刘楼原名刘家楼,明朝以前就有刘姓居住,刘姓原当地一大户,建有三层大楼,因此得名刘家楼。

明初刘姓二支,一支刘士元于明永乐二年徙居到河北省大城县北赵扶村,布衣躬耕,尊常守分,功德惠及子孙,成为北赵扶村刘氏始迁祖。自三世家业突兀而兴,五世文风渐盛,六、七、八世代出人头地,八世附贡入国子监,任河南彰德知府。九、十世家风大振,刘汉儒公任明崇祯年四川巡抚、刘建(木建)公任清顺治年刑部尚书,父子皆为当代名臣,成为大城名门望族。

刘小台一支留守老家刘家楼,但生了七个儿子都英年早逝,刘小台去世后葬于村东,现还有遗址,因此刘小台一支没再有后人。但刘家楼村名未改。

根据《敦睦堂刘氏族谱》记载,明中后期,有汶上南旺一支刘氏开始发迹,始祖讳荣,明洪武十一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东平,复迁东阿,三迁至刘家楼东苑村,至四世信公迁居南旺后家族日益兴旺,号为南旺刘。

八世尔清公,任济宁卫千总,累封明威将军,河标守备,积累可观的家业。九世兄弟四人,为守家业,长明远、次诚远迁

居高家庄,三继远迁居刘家楼,四昌远迁居孙村,各自立业,族姓益繁。

继远公字馨华,候选州同,例授文林郎。公迁居刘家楼以来,又重新承载了刘家楼的威名,后代名人辈出。

十世长国简,字楚相,候选州同;次国璠,字楚白,候选县丞。

至十六世,有韵珂公官至闽浙总督,光耀刘氏门庭。

据刘氏后人讲,刘韵珂从小就显露出超人的才智,传说街中心有一坑成龙形,乃风水宝地,小坝口有一文昌阁,刘韵珂小时候随奶奶就到龙形坑和文昌阁两处烧香。刘家楼古会在凤凰集,刘韵珂随奶奶去赶会,遇一算命先生,拦住主动要求给刘韵珂算卦,先生说你这小孩以后能盖九十九所楼。

果不其然,成名后的刘韵珂买下了原刘氏后人留下的三层大楼,并进行了改扩建,并最终形成了占地二十余亩,建有护城墙、护城河,并有兵丁把守,房屋百余间的刘家大院。

该院落前后四进,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布局讲究,错落有致,显得古朴庄严。院内月门花墙,山石水池,相映成趣。

解放后成为刘楼粮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粮所储存需要,大部分建筑被拆毁,目前仅剩七间堂楼。堂楼为硬山单檐,檐伸较短,屋面覆盖小青瓦,阴阳合瓦,檐口用花檐滴水,檐角上安放骑鹤仙人、押鱼、天马、狮子、行什等兽件,文革被破坏后,再也没有恢复原貌。

外墙全部由大青砖垒砌而成,屋顶设有外延,东西约长50米,南北宽约13米。

屋顶大梁均从南方购置的上等木料,二百余年后的今天,保存完好,而且防腐、做工精细。

据村里老人讲,道光皇帝、慈禧太后都曾到过刘楼,道光皇帝吃了蜀山湖的红尾鲤鱼大加赞赏,慈禧太后是刘韵珂的干女儿,最喜欢吃刘楼的手擀面。

目前,刘楼村刘氏后人全是九世继远公后代,已经繁衍至二十五代,人丁超过1000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