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棍标配,德军柄型手榴弹的由来和发展

话说手榴弹这玩意要往早了说还能追述到五代十国那甚至是希腊火那会儿,而且在欧洲17世纪也演化出了专门的掷弹兵用以投掷这种单兵爆炸物。而现代意义上的手榴弹用法则从日俄战争之后才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但咱们知道,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其他国家基本都是用的卵形手雷,而德国人一直偏好带♂把儿的柄型手雷。这是为啥?是德国人铁血真汉子?这篇狗子则和大家聊聊关于德国人手榴弹的事。

咱们先从一战之前开始说,德国人早期的手雷其实并不是柄型的。而是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卵形手雷。1913年,挪威人Aasen获得了一种带预制破片的卵形手雷,这玩意有56个破片,上边还有条绳儿。丢出去的时候那手指头套住这玩意,丢出去的顺带着拉开。

这种手雷很快被德国人采用,并命名为M13,但这玩意重750克,作为一个卵形手雷而言算是很重了,因此丢不远。所以战时德国人还特意在这种手雷后边安装了个木柄,借助力臂原理让它能丢的远一些。(比如下图这样...女主播的最爱)

但光这样也不行,太大的装药量和质量较大的破片让他破片能飞到百米外,因此在进攻中使用非常容易伤及自己人。

到了1915年,德国人开始根据棍子M13研发了M15柄型手榴弹,这就是正儿八经意义上德棍的雏形。可以看到引爆方式已经靠木柄底部的拉绳,而弹体从之前的预制破片壳体变成了铁皮,图中那个小挂钩是方便插在武装带上携行的。(但各种版本之间有一些细微差别)

从这会儿开始,德国人对于手雷的认识已经从破片的物理直接伤害转成了高爆的晕眩控场。没错,德国人自打这会开始到二战,所用的柄状手榴弹都玩这种进攻型套路。常见的应用场景就是抵近,丢雷,一声巨响和冲击波炸的对面七晕八素,然后一波冲锋带走。

而且相比诸如英国人用的米尔斯卵型普遍只有20来米的投掷距离,柄型三十多米的投掷范围和不易从斜坡上滚下来的特性可以玩出更多的战术。

当然,最早那批手榴弹往往缺乏必要的保险措施(比如保险盖子),因此在战场上容易挂钩之后误发。不少吃瓜德军有时候会在翻越铁丝网时被钩开手榴弹拉发绳,然后原地爆炸。因此在后期的版本,比如1916、1917型中,普遍都加上了保险用的盖子。而且为了更方便拉发,在绳子的尾端绑了一颗小珠子方便发力。

一战结束之后,德国人早期那些手榴弹也基本消耗的差不多了。到1924年,它们根据早期手榴弹重新设计了一款M24,这也是二战中前期德军主要的手雷。它相比之前主要的改进在于进一步将弹体铁皮厚度和装药量减少(装药从早期的250降到170克),但是延长了木柄,手雷整体重量从700克降到了595克。这样一来产生的破片更微不足道,但是投掷距离更远,携行也更轻便,装药量虽然减少,但炸药从之前的硝酸铵改成了三硝基甲苯(TNT)因此爆炸威力不减反增。

当然德国人虽然耿直,但并不脑残。他们也知道这种手榴弹爆炸是猛,但破片太少,很难在空旷区域或者防守时起到太大作用。因此也给他配了破片套,套在羞耻的弹体上之后得以在爆炸后射出破片伤敌。

再到了1943年,德国人日子一天不如一天。M24手榴弹的产能都开始跟不上,因此它们又出了一批简化版的M43手榴弹。从上边图片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弹体虽然基本保持M24的样子,但是木柄是真就是一根木柄了...拉发的绳子取消,而触发装置是弹体顶部的迷之突起,那个圆球可以拧开,然后里边有条绳,拉开之后启动延时引信。

而木棍和弹体的连接方式就是靠螺纹拧进去(也就是说即便单独丢弹体也行,那根木棍可以卸下来锤人)

好吧,实际上德国人也不是一根筋的都在搞柄型手雷,卵型的在二战时期一样有。而且手雷这种技术含量不算高的玩意还有不少作坊制品,尤其在后期德国人扛不住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乱七八糟长相的玩意不一一赘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