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山家清供》15——素蒸鸭,唐朝宰相真会玩儿

“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幂”,这是苏东坡在《我哀蓝中蛤》的两句诗。里面的卢怀慎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宰相,卢怀慎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而且所得的俸禄或者赏赐,基本都分给了亲戚故旧,所以妻子和儿女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去外地出差办公,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有一次生病了,好友和同僚去看望他,只见他就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因为实在太穷,在家招待朋友吃的饭菜呢一般也只是几碗蒸豆,几根蔬菜而已。唐玄宗也称赞他:“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在唐朝,还有一个和他一样也以清廉而著称的宰相,叫郑馀庆,也就是苏东坡后一句“蒸壶似蒸鸭,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幂”涉及的一个典故。话说,有一天,郑馀庆忽然召集亲戚朋友即同僚数人聚餐。众人都非常惊讶,天刚亮大家就去他家了。太阳很高了,郑馀庆才出来,闲聊很长时后间,众人已经饿得咕咕叫了。郑馀庆叫身边的下人说:“吩咐厨师将食物去毛蒸烂,不要折断脖子!”众人互相对视,都以为一定是蒸鹅鸭之类的菜。

那么这道菜到底是何物?其实,它既不是蒸鹅蒸鸭,也不是现今江浙一带流行的风味小吃素鸭素鸡,而是蒸葫芦!这则故事在《太平广记》里有记载,并且还有后续,后续是什么呢? “相国餐美,诸人强进而罢”。也就是只有郑相国吃的美滋滋的,其他人也就是给他面子勉强吃下去罢了。

郑馀庆,曾两次为相,两任节度使、 两为国子祭酒。史书称他为:清俭有重德。可见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清廉的高官了。林洪把这道菜命名为素蒸鸭,我猜一则是暗合典故里的情节,二则也是取其形似的原因。大家想象下,把一个葫芦横放在盘子里,乍一看可不是和拔了毛的鸭子有几分相似么。

其实,这道蒸葫芦应该也没那么难吃,只不过众人心里落差太大,期望值太高,都以为是到鸡鸭鹅之类的硬菜,不曾想就是个葫芦,所以有点食不下咽了。郑相国也不是为了节俭而完全不懂吃的人,葫芦其实在植物中,属于比较鲜美的食材。

以《诗经》为例,里面就记载了很多关于葫芦的故事,先民们连葫芦的嫩叶叶能做菜吃,复杂一点的加点鸡蛋、猪肉鸡肉炒一抄,简单的切成条清炒,其他调料也不必放,也很清爽鲜美。还可以烧汤,我老家就比较流行用捣碎的花生和新鲜的葫芦一起熬汤,清香味美极了。

而且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葫芦简直浑身是宝,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据古代医书记载:葫芦花味甘,可做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葫芦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又可治面目、四肢肿,小便不通,鼻塞,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

当然,除了吃,葫芦在我国也具有吉祥祝福的寓意,和福禄是谐音,而且枝叶繁茂、多果的藤蔓与多籽的葫芦代表“子孙万代,繁茂吉祥”。所以中国人的各种吉祥纹饰中,经常可看到葫芦的身影。我想,郑相国特意选用这道菜来招待大家,可能并不是吝啬,也并不是为了饱腹而已,可能更多的是取其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希望与众朋友分享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