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没传位给曹丕,而是传给曹植,曹植能不能坐稳这个王位?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乱世枭雄曹操在暮年时,最终选择了曹丕作为曹魏集团的接班人。然而,曹丕的世子之位得来的并不容易,前后至少有三人是曹丕有力的竞争对手,分别是曹昂、曹冲及曹植。


曹昂是曹操正室刘夫人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曹操的嫡长子,很早就被曹操丢在朝堂和战场上历练,可以说一开始曹操是非常明确的把曹昂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不过可惜,宛城张绣叛乱时,曹昂为救曹操而战死,所以很早就退出了曹操储嗣候选人的名单。


曹冲为曹操最钟爱的环夫人所生,曹冲天资聪慧,五六岁时智商就和成人一般,被世人称之为“神童”,而且曹冲性格也是仁厚爱人,常常设法为不慎犯了过失的下人解免罪责,“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这些都被看过了世间百态,习惯了冷酷无情的曹操看在眼里,所以曹冲自幼就深得曹操的宠爱。

可惜“天不遂人愿”,曹冲十三岁时,便因患病而夭逝。在曹冲死后,曹操还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由此可见,曹冲在曹操心理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曹昂、曹冲先后去世,剩下的能角逐储嗣候选人的只剩下曹丕和曹植,二人本是同母所生,不过后来,曹植因文采出众、性格率真,而深受曹操喜爱。本来曹操也先后几次准备立曹植为世子,但都因曹植做了几件失格的事,引得曹操对其失望,而因此使得曹丕在角逐中最终胜出。


如果曹植没有在“关键的时刻掉链子”,而是成功的从曹操手中接过曹魏集团的权杖,那他最终能像曹丕一样坐稳这个王位,并更进一步开国称帝吗?很可惜,答案是不能,我们来看几个不能的客观原因。

1、首先便是来自于“自家兄弟”的威胁

这里的“自家兄弟”的威胁,除了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曹丕外,还有一个实权派的人物曹彰。曹植和曹彰二人,自幼便和不一起去,曹植看不起曹彰武痴的性格,曹彰也看不顺眼曹植不修边幅的生活作派,所以曹植和曹彰的关系,比和曹丕的关系好不到哪里去。


曹操在洛阳去世的时候,曹丕拥兵在邺城,曹彰刚刚结束战争,在长安休整,但他手上握有四万的兵权,而至于曹植则呆在洛阳曹操的身边,手中无一兵一卒,只有曹操的三千亲卫,关键的时候还不一定能听曹植的指挥。

先不说曹丕能不能反,曹彰是肯定能干出来的,正史记载,曹操死后,曹彰就带兵从长安赶到洛阳,逼问曹操的印绶在何处,曹丕尚且有身边的谋士帮着照应,才是的曹彰未能得成。至于要是换成曹植,自从杨修死后,曹植身边就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谋士辅佐,剩下的像丁仪、丁廙这几块料,还不够曹彰看的喃?


2、来自朝中“汉室旧臣”的威胁

曹操死的时候仍然只是汉室封的魏王,要知道更进一步是历朝历代每一个权臣的梦想,像后来杀了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在被李密击败,逃亡的途中,也要登基,过一把皇帝的瘾,还有更靠后的吴三桂,也是在败局已定的时候,硬着头皮也要登基称帝。

那为什么曹操到死都没有能进一步,还是因为曹操到死都没等来成熟的时机,虽然几经血洗,但朝中汉臣势力任然不可小觑,更何况做了三十余年皇帝的汉献帝听闻曹操已死的消息后,也是蠢蠢欲动。这些,曹操、曹丕尚且还能凭借强权的威名及高超的政治手段压制着这些人,至于性格率真鲁莽,不谙政事的曹植,在加上身旁没有得力的谋士辅佐,其结局可想而知。


3、来自内外“军事势力”的威胁

内部的武装威胁,自然是各地的武装叛乱,曹丕刚即位的时候,魏国此起彼伏的叛乱,曹丕还能靠着自己那一点军事素养和贾诩、司马懿、陈群等人的谋划,有惊无险的平定下来。换做是曹植来看,可以说他本是是毫无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的,而至于司马懿等人,不趁机作乱就不错了,更别说辅助他了。


至于外部的军事威胁,很显然就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孙刘两家了,从正史也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看准曹魏政权的权力刚交接的那两年,表现的格外的兴奋,频繁的南犯中原,如果不是曹丕以利周旋着,甚至都可能挥大军南侵,等到曹丕去世后,曹魏政权才缓过劲来,去收拾他们。


除去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边的孙权、刘备才是他最大的威胁。曹操死后那几年的三国的局势是,刘备为了报失荆州之仇而举兵伐吴,孙吴则选择投靠曹魏政权,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曹丕在听过孙权的一番大吹特捧的拍马屁后,是接受了孙权的称臣,不过如果换做一向清高的曹丕,很有可能不耻于孙权的献媚。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很有可能孙权迫于两面的压力,而选择向刘备妥协,从而蜀吴双方竭力伐魏。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曹植治下魏国的结局,真的不好掂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